林存廳
摘 要:高校大學生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文章以浙江省新苗計劃下的項目為例來研究當下高校大學生可在公共文化事業中可發揮的作用,以及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文化;大學生;志愿服務
一、引言
隨著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崛起,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文化交流與傳播日益頻繁,公共文化蓬勃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逐步壯大,文化志愿服務已成為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助推器之一。[1]文化自信的樹立得益于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公共文化又是整個社會得以良好運行的基礎。公共文化中的地方性傳統文化保護是社會各階級人士的共同職責,高校大學生作為一股充滿青春朝氣的力量,是青少年與社會成人之間的銜接點。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之中,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二、團隊完成的主要研究內容
各級文化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在不同區域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設施設備利用率低、文化活動參與率低、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2]。項目小組成員在對紹興市文化館、紹興市圖書館、紹興市柯橋區文化館與圖書館的前期調查中發現,其確實存在上述的諸多問題,于是決定組建一支大學生公共文化服務志愿團隊,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為宗旨,積極開展活動。
項目團隊通過與學校國學社這類優秀社團合作,從全校范圍內重點選拔對國學文化、志愿教學等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優秀學生,成功組建了涵蓋多領域、多專業、多技能的優秀學生教員團隊。
當前,本團隊已與柯橋區文化館展開多次合作,并成功發展紹興市圖書館為新的教學平臺。截至目前,團隊的優秀學生教員已對中小學生完成了十數次國學授課。
在與校國學社的合作過程中,我們順利從社員中選拔網絡傳播學院和中文學院的優秀學生組成重要力量,以點對點的形式針對性地解決了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教學輔助工作。例如,拓展與補充文化館教學中缺失的新媒體教學媒介等。
此前,圖書館教師同樣利用PPT進行多媒體教學,但是受限于時間、經驗、技能水平等多種因素,PPT的完成度僅達到最基本的教學需要,對于文字排版、背景布局、圖案裝飾、整體協調度等一系列綜合因素,都未充分設置完善。但是,在優秀學生教員的介入下,圖書館教師的PPT完善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通過分工合作,模板化生產PPT,既節約了時間成本,也為教員的PPT制作提供實踐經驗,提升了教員的相關技能。
三、團隊取得的主要成果
公共文化志愿團隊的教學工作已初步走向正軌。通過與紹興市圖書館協商,已達成每月兩次,每次兩小時的教學計劃時間表。紹興市圖書館方面,在得到團隊的人力資源后,計劃將原先的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由原先的6個教學班級,擴展為8個教學班級。這將意味著團隊與文化館的雙向合作將進一步深化。
公共文化志愿平臺,目前已經獲得階段性進展。在保證原有的柯橋區文化館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團隊也積極與紹興市圖書館方面開展合作。目前,也已在紹興市圖書館完成數次授課活動,這表明團隊的教學工作已經由點到面,覆蓋到了柯橋區文化館與紹興市圖書館。對于此后工作范圍的擴大,團隊也充滿信心并將勇往直前。
四、項目達到的目標
項目從2019年年初開始進行,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8個月的項目活動。對應計劃時間表中的初期目標(1年)可以發現,目前項目要求的“公共文化志愿團隊”也已成立。且志愿團隊通過與校國學社展開合作,團隊規模已超過初期目標要求。
在合作對象方面,已由柯橋區向鄰近行政區推廣,目前已和紹興市圖書館達成合作。且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兩館均有與志愿團隊進一步深入合作的意向。
在教學活動方面,國學授課、詩歌朗誦、宣傳吳越文化等基礎教學活動開展順利。但是諸如編排歷史舞臺劇等高難度的活動,受限于教學主體、教學時長、學生時間等多方面因素,難以順利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將作為初期目標的重點環節,在后期加快推進。
在推廣宣傳方面,志愿團隊已開設了專用的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并由團隊成員負責運行,宣傳團隊的日常授課活動。
五、團隊水平及創新之處
在團隊建設方面,志愿團隊的人員組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中文學院內部選拔而成的團隊核心力量,另一部分是由校國學社優秀社員所組成的主要力量。
因為選拔嚴格,保證了團隊成員的教學熱情、教學水平以及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在歷次授課中,團隊的經驗管理、教學素養、人文素養都有了充分的提高。
在教學模式方面,本項目突破了“高校——小學”的志愿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高校——圖書館”志愿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得志愿團隊能更多地掌握活動的主導權。
另外,針對圖書館教學的特殊情況,我們團隊也突破了以往學校教學只能教授生活常識、消防知識等基礎教學內容,改而教授國學知識、吳越文化。通過深挖教學內容,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勢學以致用,既提高了自身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也讓蒙學階段的學生更早地接觸到傳統文化的內涵。
六、團隊完成的預定研究工作
原本該項目研究的第一模塊是探索文化館和博物館游客、中小學生與大學生志愿者之間“互益互補”的教學特點,以期突破傳統課堂授課模式的局限。在計劃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紹興市圖書館漸漸變成了團隊的主要實踐場所。通過具體的授課實踐,可以發現,相較于圖書館工作人員,高校大學生更為貼近中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更能夠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環境等因素來進行教學。因此,整體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僅靠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教學模式。
本項目研究的第二模塊是對本項目可推廣性的研究,探索針對以本項目為試點的系列工作的宣傳及推廣工作。經過前期的協商洽談,團隊已成功與柯橋區文化館、紹興市圖書館展開深度合作,并將高校大學生與中小學生兩個群體聯系起來,形成良性互動。經過目前階段的教學實踐,團隊將進一步發展,通過在紹興市所有文教單位中招收志愿者,致力于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