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元香

摘 要:球員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樂感,學生學數學也要有數感。數感是人的一種最基本的數學素養,它既烙上了直覺思維的悟性印記,又飄逸出形象思維的可感色彩,同時還蘊涵著邏輯思維的縝密優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將數感放在了10個核心概念的首位,可以說,數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好學生的數感。
關鍵詞:培養;學生;數感
所謂“數感”,狹義地講是指學生對數的感覺,對數的敏感性。它是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種自覺的態度與意識,它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和為解決復雜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策略。它是指學生對數量以及數量關系結果的感覺、感受乃至感情。
數感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是核心概念的首位,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面對稚嫩的一年級學生,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的數感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思考。
一、手中有數,在操作中培養數感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10的分與合時,筆者發現有些學生怎么都記不住數的分與合。其實,學生早在幼兒園大班時就已經初學了這部分內容,可是為什么會記不住呢?究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數感”,他們只是在機械地記憶,所以記不住、忘得快也是必然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每人準備10支鉛筆,學到幾的分與合就用幾支鉛筆分一分,并且一邊分一邊大聲說出分的結果。這樣多分幾次學生就自然而然將分的過程牢牢印在了腦海中。鉛筆是學生最熟悉的、不可缺少的學習用品,這樣的操作既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分與合的認識,又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數感提供了可能。
二、眼中有數,在觀察中培養數感
學生在學前階段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有關數感的非正式認識,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著好奇。教學中,教師的眼光不能僅局限于教室,要跳出教室,擴展到室外、校內、延伸到社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教導學生善于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用數學的語言去描述社會和生活實踐問題,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鮮活的圖片中抽象出數,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有深度的問題。和我同在一個年級的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吳汝萍老師是這樣處理的:一開學吳老師便在辦公室精心制作起這樣的2套卡片:
在“認數”的教學中,吳老師充分利用這2套卡片,借助于卡片讓“數”這一抽象的概念平穩建立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看得真真切切,涂一個紅圈就表示1,涂兩個紅圈就表示2,不僅如此,借助于卡片學生還能初步感知單雙數和10以內數的分與合。
三、口中有數,在表述中培養數感
數感是心靈的一種感受,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學習的課堂氛圍,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讓學生和老師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從而得到共同進步。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數一數”這部分的教學是超級簡單的,甚至于不教學生也會。無外乎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書上歡快、溫馨、富有童趣的的主題圖,讓孩子們去數一數:圖上有1架滑梯、2個秋千、3只木馬、4架飛機、5只蝴蝶、6只小鳥、7朵花、8棵大樹、9個氣球、10個小朋友……數完了再讓學生說說圖上有些什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物品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如:我有5支鉛筆……最后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圖形表示出1~10。這些無一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讓學生經歷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了解數學就是這樣無處不在,數是我們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心中有數,在思考中培養數感
數學是枯燥的,數的順序更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枯燥無味的數字比較和現實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并通過饒有趣味的游戲活動,比一比、猜一猜、擺一擺等,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學習。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去刻畫他們所熟悉的事物,并從中進一步認識定量刻畫事物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形成對數的良好的直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各種形式的探索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數感說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說要培養學生的數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學科教學的本質,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刻意地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有助于培養學生數感的情境和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這樣,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形成和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也必然隨之提升。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兼.數學課程標準解讀[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