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健,盧 偉
(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重慶 400065)
“工匠精神”這個詞匯,在李克強總理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到,因緊密地吻合和對應著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成為我國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中國影視產業同樣急需進行影視人才的供給側改革。2019年3月,賈樟柯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采訪時,表示:好的電影人才都缺,當然最缺的是執行人員,比如焦點員,因為他不僅要把焦點對好,這個焦點的調整,它里面都會有很多抒情,很多創意在里面,并表示好的執行人才的緊缺會嚴重影響到電影的質量[1]。張一白也表示:“我們缺少對工匠的訓練,而這會影響到藝術家們(導演們)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因為嘴上說的理念總需要人去落實。比如如何才能讓電影中的爆炸更加逼真,如何才能讓雨下得更有意境,某個道具要怎樣才能夠準確地傳達實在的意義?凡此種種都是需要有專業訓練的人來實現的。”[2]所以培養“影視工匠”刻不容緩。“影視工匠”即攝像、剪輯、錄音、美術、燈光等中國影視幕后急需的基礎創作人員,這類人員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具有攝像、剪輯、錄音、美術、燈光等影視創作中的一項實踐技能,并對自己的技能精益求精。這些人不僅有較強的操作能力還有較強的創作能力。
目前,國內高校的影視教育專業設置以廣播電視編導最多,這一專業的教學內容較為駁雜粗淺,缺少專門方向如攝像、剪輯、錄音、燈光等的深化,其畢業生對影視制作工作很難直接上手或者是只能進行低端的執行任務,不能有效緩解當前中國影視行業“片場工匠”嚴重不足的局面。可以說,我國影視教育的針對性和供給能力嚴重制約了我國影視行業的發展,特別是高端專業型技術人才急缺。影視人才急缺與我國已有多所高校開設影視專業的現狀似乎產生了矛盾,但這恰恰說明了我國影視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偏差錯位,急需進行影視教育的改革。綜合性大學往往把電影作為學術研究、文化研究的對象,進行史論研究,培養的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影視職業技術專科學校培養的是具有熟練技術操作能力的工人,缺乏影視本體以及藝術審美素質教育,培養的學生往往只會模仿,但是影視是一門創意產業,靠模仿達不到專業化分工的精細程度,顯然均不能滿足影視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地方二本院校的辦學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影視工匠”,即既有執行能力又有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的創作人才。
地方二本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影視工匠”的培養是創新型的教育改革,應該突破傳統的培養模式,建立自己獨特的培養模式。長沙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借助身處“媒體藝術之都”長沙的地緣優勢,依托“電視湘軍”的力量,積極探索“影視工匠”的培養模式,從人才培養體系、教學團隊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等層面進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體如下:
以往地方二本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目標雖然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型人才,但是依然強調復合型人才、通識型人才的培養,應該把培養目標定位為掌握一技之長的專業型創作人才。影視教育必須遵守影視行業的專業特點,影視是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整個電影產業的人才必須是有明確分工的,不僅需要導演、策劃,還需要攝像、剪輯、打光等執行人員。與這樣的專業分工相對應,應該提供專業型教育,而目前地方二本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依然強調的是復合型影視教育。電影工作具有職業性,電影從業人員必須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更加專業化,使自己成為產業中的一個環節,因而影視教育需要發展專業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影視工匠”,而不是培養出粗淺的面面俱到的人才,也不是培養只會操作的技術工人。“影視工匠”不僅能動手而且是有想法的去動手,正如賈樟柯所說的,“焦點的調整,它里面都會有很多抒情,很多創意在里面”[1],所以與其說“影視工匠”是技術人員,不如說他們是創作人員。
目前國內廣播電視藝術類課程設置通常分為三大類型,即綜合素質培養類(如“現當代文學”“文化概論”等)、專業理論類(如“影視美學”“影視心理學”)與專業實踐類(如“影視攝像”“影視剪輯”等),三類課程貫穿在大學的四年課程中,其中大一、大二專業實踐類課程比較少。這種課程設置顯然不能滿足培養“影視工匠”的需求,可作如下改革:首先,為了保證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應加大專業實踐類課程在大學四年課程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大一和大二上學期,課程設置應主要為專業實踐類課程。再次,大二第二學期起,應根據影視行業的工作環節所需設置相應的專業方向,學生在經過一年半的基礎學習和多工種實踐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專業方向進行深入學習,如攝像、剪輯、燈光、錄音等,這種精細化分類才能保證專業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仍走復合型、通識型的老路,課堂教學內容多為理論知識的傳授,首先應拋棄這種傳統的老路,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即便是理論知識的傳授也應與實踐聯系起來。課堂教學內容應以學生的實踐創作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盡快掌握本專業的創作和生產技能。比如“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以往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紀錄片概念、發展歷程、策劃、采訪等內容,學生只是了解書面知識。“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長沙學院的“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了革新,要求學生每兩周拍攝一部時長五分鐘以上的紀錄片,課堂教學內容就是教師點評學生拍攝的紀錄片,通過這種方式來教學生如何創作紀錄片。其次,不僅要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還要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教育。影視行業是一種特殊的技術行業,不是機械地技術操作,這個行業的技術是和審美、創意直接連接起來的。中國影視行業缺乏的不是技術人才,而是“好”的技術人才,這個“好”指的就是有審美有創意的技術人才,只有這樣的技術人才才能制作出影視精品。地方二本院校的學生不僅要會操作,要想操作得好,必須具有很強的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所以需要開設一些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課程以及一些創新創意課程,如“影視美學”“影視行業發展動態”。再次,在綜合素質培養類課程中,需要以“工匠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人格氣質和道德品質,強化學生的精品意識。中國每年生產的影視作品過剩,很多影視作品都賣不出去,但是好的精品卻非常少,這與影視創作人員缺乏精品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非常有必要。
首先,當前中國影視創作界甚至都沒有一種師承關系,這與國外和香港影視創作界大不相同。國外和香港影視創作界,基本上都是依靠師徒制的傳承,徒弟在片場跟隨師傅邊學習邊動手,無疑這種傳承方式對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影視工匠”極其有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該從大二第二學期選擇專業方向起,開始設立導師制,一個教師帶幾名學生,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工匠培養模式。其次,影視作為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影視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在片場、工作室、項目實踐中,邊講邊干,而項目操作式的教學練習無法在課堂上完成,所以應突破課堂實踐教學的局限,增加片場教學、工作室教學。長沙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讓學生直接參與到電視臺節目的制作環節當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創作能力。除此之外,還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工作室項目中,比如以長沙市科技計劃項目《系列紀錄片〈長沙工匠〉的策劃與制作》為驅動,由專業教師和行業導師牽頭,帶領學生參與拍攝紀錄片的實踐。系列紀錄片《長沙工匠》的前期文案、中期拍攝、后期制作全部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將教師的研發能力、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轉化成產品,加強了產學研合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搭建了一個實踐教學平臺,凸顯了地方二本院校的優勢,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影視工匠”教學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與參考依據。
首先,課程考核應打破傳統的試卷筆試,改成考核學生的創作能力。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影視工匠”,最重要的就是創作能力。這個創作能力不僅包括技術,而且包括創意和構思。比如《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考試就由原來的閉卷筆試,改成創作一部十分鐘以上的紀錄片。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欄目與頻道策劃”的期末考試也不采取筆試,而是采取提交作品與現場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側重考核學生的創作能力。答辯小組成員為優秀影視企業一線人士,對學生的節目制作水準以及創意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考核。這樣的“企業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的雙層評價模式改進了考核方式,對培養“影視工匠”大有裨益,使學生能夠適應行業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其次,加大考核標準嚴格度,因為工匠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只有把作品中是否體現了工匠精神作為考核標準,才能讓學生更加自覺地接受工匠精神。再次,目前地方二本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設計多為寫論文或者獨立創作一部紀錄片或者微電影,顯然這種考核還是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與培養出“一技之長”的“影視工匠”目標不相符,所以應該改成以小組分工的方式創作一部作品,每個學生擔任攝像、剪輯、后期制作等其中的一項,這樣才符合專業化、精細化的工匠理念。
目前,很多地方二本院校的師資通常是剛從高校畢業的從事理論研究的博士、碩士,往往缺乏有創作經驗的教師,導致培養學生時,過于注重理論素養,相對缺乏創作訓練,因而很難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影視工匠”。要想培養出合格的“影視工匠”,必須轉換傳統觀念,加強教學團隊的建設:
首先,師資選拔應該重視資歷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學歷學術,同時,應降低固有的教師學歷和職稱的標準,聘請有豐富的業界一線創作經驗的人才來學校擔任課程教學。
其次,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創作能力培訓,比如讓教師去影視企業一線崗位掛職鍛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師的創作能力,建立出來一支產學研結合、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比如長沙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先后派出多名教師到長沙廣電集團掛職,參與了電視臺的節目創作。
再次,鼓勵教師的科研與實踐、創作聯系起來。長沙市科技計劃項目《系列紀錄片〈長沙工匠〉的策劃與制作》共拍攝了四集,就是將教師的科研項目與學生的實踐創作聯系起來的典型案例,教師通過紀錄片的拍攝探索了高校應該如何培養影視應用型人才,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學生在影視創作上也得到了“真刀真槍”的鍛煉。
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必然要求管理制度做出相應的改革,以保障“影視工匠”的培養:
建立健全教學運行及質量監管機制,確保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比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培養“影視工匠”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如何保證課堂外教學的正常運行及質量監管機制是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地方二本院校一方面可以和一線影視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另一方面可以成立教師工作室,讓學生參與到教師工作室的實踐活動中,從而為課堂外教學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條件。另外,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比如長沙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就制定了《校企合作實習、實訓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基地實習、實訓管理辦法》《長沙市廣播電視臺實習、實訓管理規章制度》,從組織管理、實踐紀律、實踐安全、實踐評估四個方面對課外教學進行全方位管理。
把教學、教育質量放在首位,對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管理。從入學到學位授予全過程各實踐教學環節制定標準,嚴格要求,規范管理,健全制度,調整學生實踐成績評定與考試考核標準、方式、方法,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提高實踐教學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校教師的參與熱情和企業導師的合作熱情,確保實踐教學健康良性發展。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各種學科競賽,建立“課堂實踐、企業實習、專業獎項”多層次的實踐網絡體系,在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學生予以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獎勵。教師的職稱評聘不應唯“科研論”,不能只看科研論文和科研項目,作品平臺播出、獲獎、橫向項目等均應該計入考量中。
綜上所述,培養“影視工匠”是當前我國影視行業的迫切需求,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賈樟柯說:“綜合性大學的電影系大多以電影文化研究為重點,培養的人才多是電影評論、電影史方面的。而電影是一個需要分工合作的產業,我們缺的是應用型人才,目前的電影應用型人才教育,還是太少太少。”[3]不僅如此,當前的電影應用型人才教育往往被理解成為單純的技術訓練,忽略了影視是一門創意產業,不同于傳統工業,影視技術是與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相關聯的,導致培養出的技術人才不能很好地對導演的意圖進行執行。中國影視行業缺乏的不是技術人員,而是高端的技術人員,也即是既能動手又有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的人員。地方二本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為培養“影視工匠”的主力軍,應從人才培養體系、教學團隊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等層面進行改革,才能培養出具有一項影視創作專業技能的“影視工匠”,才能有效地彌補中國影視產業的人才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