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中教師的有效評價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學生在課堂中更容易“動起來”。
關鍵詞:地理新課標評價建議;新課改;教師的有效評價;教學實例;課后反思
新地理高中教學大綱(2000年2月第二版)中有提到在新課改下可以實施的教學評價建議,我在認真閱讀研究之后,在自己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嘗試,現把這一嘗試的具體實踐課例記錄下來與大家探討。
一、 地理新課標中的評價建議
地理學習評價,要在知識與技能評價的基礎上,關注對學生價值判斷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會責任感、人生規劃能力形成狀況的評價。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地理學習評價應發揮其激勵與發展功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并給予必要、及時、適當的鼓勵性評價和指導性評價。
二、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課例實踐——以“澳大利亞”為例
1. 背景介紹。澳大利亞是大洋洲區域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習區域“澳大利亞”重點掌握三部分內容:澳大利亞的緯度位置、澳大利亞的地形分布、會分析澳大利亞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因此,創建合適的教學情境對這部分內容加以整合是實現區域地理高效學習的關鍵,另外在課堂上實行積分獎勵式的評價方式對有效課堂的實現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本課例嘗試以“到澳大利亞旅游前所做的準備”實現對“澳大利亞”第一課時重點內容的知識整合,以期提升區域地理教學有效性。
2. 教學設計思想。筆者在設計本課教學內容時有兩個想法:第一,區域地理學習重點是通過對區域的學習,掌握對區域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學會運用地理原理和規律去解釋、論證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本人選取“到澳大利亞旅游前的準備”這一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達到對于澳大利亞這一區域基本地理特征的認識和把握,更重要的是利用“旅游”這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各地理要素整合起來。第二,課堂上“積分獎勵式”的評價方式是指在上課時根據課程內容所需分出相應的學習討論小組,然后在整節課程的學習中把問題討論、課堂練習等環節都分由小組必答或者搶答完成,答對一題得一分,最后在課程結束時看哪個組分數最高就是本節課的獲勝組,課后可以給獲勝組在寫作業或者下節課的課堂環節給予一定的優待。
教師將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板書在黑板上:
(一) 地理位置
23.5°S、135°E,穿過大陸的中部,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學生搶答:在導學案第一部分中“找茬”。
設問:請描述出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
學生回答:西部為高原、中部為平原、東部為山地,兩邊高中間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鍛煉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精確描述能力,讓學生理解分析地形特征可從地勢、地形及分布等方面回答。
由小組2一位學生上臺完成板書。
(二) 地形
西部:低矮的高原
中部:平原,地下水豐富又被稱為“大自流盆地”
東部:大分水嶺山地
學生搶答:在導學案第二部分中“找茬”。
由此可知,現在去澳大利亞旅游可以選擇穿休閑運動鞋或軟底的涼鞋。我們此時是冬季而澳大利亞在南半球為夏季,南北半球季節是相反的。
設問:請描述澳大利亞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撥:大家對一個區域的氣候特征分析可從緯度位置、地形、大氣環流、洋流等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請小組2一位學生上臺填寫板書。
(三) 氣候
呈半環狀分布
核心:熱帶沙漠氣候
內環:熱帶草原氣候
外環:(由東北向西南)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學生搶答:在導學案第三部分中“找茬”。
設問:請從緯度、大氣環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廣大的原因。
學生搶答:澳大利亞地處中低緯度,溫度高蒸發量大;常年受東南信風影響,中西部地區處于背風坡,降水少;東部有大分水嶺山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向西深入;西部沿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
設問:請從地形和洋流兩方面分析東北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學生搶答:澳大利亞東北部沿海地區位于大分水嶺的迎風坡,且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學生搶答:導學案練習
教師總結:結合板書,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點,突出氣候類型的分布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師根據黑板上的積分榜公布這節課的獲勝組。
三、 課例反思
1. 備學生。按照本學期的上課進度,這次賽教課期間,剛好上到澳大利亞的內容,而澳大利亞按照課時安排為2個課時,這節課筆者選取第1課時來上,主要講解澳大利亞的自然地理內容:包括位置、地形、氣候、自然帶、河流等。但是,高二(8)班作為參賽班級,是學校的后進班,考慮到該班的基礎知識和讀圖能力都比較薄弱,因此筆者把上課內容縮小為位置、地形和氣候這三方面。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生活中的地理”這一理念,筆者把這節課設計成一次出國旅游的事前準備階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怎么去”(地理位置),“帶什么去?”(地形、氣候)。
2. 備教材。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及分析其原因。為了使學生能夠較好地讀圖,筆者先讓學生就氣候圖進行教學板書的填寫,對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特點按核心、內環、外環,這樣的規律記憶。并選擇其中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來具體分析其成因,使學生對氣候的成因構建答題模式。此外還加入隨堂練習,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安排是學生自主探究有易入難、層層深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澳大利亞的氣候及成因分析。
3. 備教法。本節課采用“新課改形式下有效課堂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輔導、點撥為輔。并在原來由學生上臺板書導學案內容,轉變成屏顯某位學生的導學案,請學生來“找茬”的新形勢,成為本節課的亮點。另外采取分組答題機制,為本節課選出優勝組,激發了學生的答題的積極性,整節課在一種較為輕松活躍的環境下進行,上課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冬錦春.地理案例運用于區域地理有效教學的實踐——以“鮭魚回歸歐洲萊茵河流域”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7.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2000,2.
作者簡介:
李霓,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州市鋼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