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樣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語文詩歌的審美水平,能夠提升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本文先闡述了現階段我國高中語文詩歌的教學現狀,進一步分析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以期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詩歌審美
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國家開始提倡素質教育,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中語文詩歌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還能夠提升其審美情趣。所以,教師應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語文詩歌教學方式不斷地創新,激發學生對語文詩歌的學習興趣,從而在陶冶其情操的狀況下,培養其審美觀念。
一、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
現階段,我國一些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存有一些問題,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語文教師設計的詩歌教學內容不合理,不能滿足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沒有深度挖掘到詩歌所包含的人性美與人情美。第二,一些語文教師還存有傳統的教育觀念,對語文詩歌的教學僅僅是為了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使得詩歌教學課堂十分枯燥、無味,學生也無法在課堂上提起學習興趣,這大大降低了語文詩歌教學質量。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詩歌的審美,就要轉變其教學方式,找尋詩歌所存在的文化價值,使學生能夠全方面發展。
二、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性教學策略
(一) 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
審美性教學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詩歌中找尋美、發現美、感悟美,圍繞著“美”對詩歌進行學習,從而使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變成一個詩歌審美環節,進而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陶冶其情操。
在高中語文詩歌中蘊藏著許多種美,有憂國憂民的、建功報國的,還有思念家鄉、懷念友人的,等等。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描寫了蘇軾十分想念自己七年不見的弟弟蘇轍,通過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用明月的圓缺來表達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同時又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所有人即便與家人相隔千里,也能夠共賞此輪明月的美好祝愿。又或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其對安居樂業、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劉禹錫的《陋室銘》表達出其志行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思想品格。當學生理解了這些詩歌的具體含義,不但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情感世界,提高審美水平,還能夠使其樹立其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 感受詩歌的魅力
新課改提出,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其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其自主探究及審美能力,提高其自身綜合語文素養。除此之外,進行詩歌審美性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化發展。
詩歌是古代詩人用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工具,其詩句的情感表達方式具有極高的審美性。并且古人在創作詩歌是一般都會較為含蓄、委婉,一般會借用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由此可知,意象是詩歌在創作過程中的精華所在。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寫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僅寫了自己對于蓮花的喜愛,也贊頌了蓮花高雅、堅貞的品質,同時,也借助自己對蓮花的喜愛來表達自己的高潔人格。又或是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表達了辛棄疾壯志難酬的心情,通過簡短的“可憐白發生”五個字加重了不能為國家繼續效力的失望之情。由此可見,這些意象都精準地將其審美價值體現出來,當學生進行詩歌學習時,能夠帶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詩歌,就會發現詩歌擁有無限的藝術魅力,進而對語文詩歌提起興趣,提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水平。
(三) 為學生創造一個較高的審美教學環境
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要正視情境在審美性教學中的作用。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增強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審美意識,從而順利完成高中語文詩歌的教學目標。在實際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詩歌的情境具體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詩歌中文字所表現的意境,需要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獲得美的享受。第二是教師為學生所創造的語言情境,通過教師的準確斷句及滿腹情感的語調,讓學生置身于詩歌之中,感受詩歌之美。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滿足高中生的審美情趣,教師要尋求新方式進行詩歌教學。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較高的審美教學環境。比如:在學習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由金然演唱的同名歌曲,讓學生通過優美的語句來感受詩人與丈夫的離別之痛,以及詩人在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時那種孤獨感。另外,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去主動創造美,因為詩歌的審美性教學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去尋求美,創造美。為此,學生除了在語文詩歌教學中找尋美的身影,同時也要在課外去創造美。利用網絡找尋大量富有審美性的文章,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提升其自身的審美水平。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詩歌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只有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不斷地領取,才能發現詩歌的魅力所在。另外,詩歌之所以能被流傳至今,是因為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人間真情及報效國家之情,使學生能夠關愛自己身邊的人,成長為一名國家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胡鑫宇.探究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的審美教育[J].漢字文化,2017(06):45-46.
[2]李凌樂.淺析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學教育的實施策略[J].才智,2013(07):182.
作者簡介:
陳春琴,福建省龍海市,福建省龍海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