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對于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具有積極的意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巧妙地結合生活化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意義;對策
相比較城市地區的教育而言,農村地區的教育相對保守、落后。可以說,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農村地區的教育依然“保持”傳統應試教育的狀態,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手段等相對落后,這樣的教學現狀,進一步加大了城鄉教育差距,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是極為不利的。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緊密結合新時代的教育思想,積極開動腦筋,尋求促使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創新的辦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生活化教育理念運用于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師教育改革的難度。因此,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緊密整合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將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一、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構建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意義
關于課堂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構建,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更加明確了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想。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構建,具有如下積極的意義:
(一)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將教學課堂與生活有機整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科學地將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實現學以致用的教育目標”。由此可見,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對現代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而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例如,在數學計算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數學計算能力,教師布置了一道生活化的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和媽媽一起去趕集,并要求賣掉家里的部分農產品,如蔬菜、南瓜等,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記錄每種產品的單價、銷售數量,最終匯總銷售總額。這種將數學計算融入到生活實踐的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提高學生的運用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類似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實現很好的數學德育效果,促進農村小學數學教育改革。
(二) 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數學知識相對抽象、深奧和難懂。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試化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數學計算時,往往只注重教學的結果而忽視教學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學習態度、學習習慣養成。這樣的數學教學課堂,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活化教育模式運用于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有利于活躍數學教學課堂,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首先,生活化教學模式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將生活中的案例、場景等直觀地展現在數學課堂中,讓抽象、深奧的數學課堂變得直觀易懂,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指導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將會積極轉變教育理念,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效地改變過去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沉悶、枯燥的教學現狀,達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 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的對策
(一) 立足數學教學內容,挖掘生活教育資源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對學生的生活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深入分析數學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性,立足數學教學的內容,挖掘生活教育資源,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課堂。而在挖掘生活教育資源的過程中,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層級,認知結構,年齡特點等,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教育內容,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量”的相關知識點時,傳統的機械傳輸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量”缺乏直觀的認知,以毫升的教學為例,很多小學生只指導“毫升”的等量關系,如1L=1000 ml,1 ml=1立方厘米,學生只知道理論意義上的“量”,但卻不指知道實際意義的量。例如,如果教師問學生:1 ml有多少,學生就無法把握其中的“量”。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國家教育大綱是背道而馳的。筆者在教學中,就通過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元素:可樂,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毫升的“量”有多少。如一瓶可樂是200 ml,教師拿出一瓶可樂,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200 ml的量有多少,教師再倒出1 ml,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1 ml的量。這種立足生活元素的數學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 結合生活實物,營造生活教育氛圍
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是多樣化的。筆者認為:結合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建設薄弱的現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地結合生活中的實物等,將生活元素有機地運用到數學課堂中,營造生活化的數學教育氛圍,實現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育目標。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知識時,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物,有效地改變過去理論化、靜態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如學生的文具盒,就是一個長方體的形狀;而粉筆盒,則是正方體的形狀;生活中常見的電池,是圓柱體。這種以生活實物導入的教學模式,可以促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和具體,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
(三) 布置生活化的數學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筆者在指導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會結合教學的需要,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數學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還是以“物體和圖形”的教學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筆者布置了一道生活化的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廢舊的紙殼制作機器人,要求機器人的身體、手臂、腿是不同大小的長方體,要求頭是正方體,學生制作好之后,要量出各個身體部位的長度并記錄。這樣的實踐作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教育思想,結合生活元素、生活實例、生活實踐活動等,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新課程(下旬),2014(8):224-225.
作者簡介:
姚貴瑜,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播州區三岔鎮三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