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發展,高中物理學科在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中,物理建模就是高中物理教學采用的一種全新教學手段。物理建模可以為解決物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一個新的途徑,其原理就是結合實際的物理問題,將結構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相對易于理解、較為簡單的模型,最終通過分析模型來解決實際物理問題。因此,結合高中物理內容的特點,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模型的意義,并探究一些構建模型的策略,希望對廣大教師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模型構建;策略分析
近些年,我國新課改的成功推進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教學成果。其中,構建物理模型就是高中物理教學中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要比初中的物理知識難度大,對學生基礎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在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中,物理模型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學思路。物理模型不僅可以起到包含物理學科重要知識體系的作用,還能夠有效的解決難以理解、實體抽象化的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科學的構建物理教學模型,為學生構建思考以及學習實踐的平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構建模型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參與實踐的機會。所以,教師要利用好物理模型輔助教學的優勢,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來開展物理教學進度,提高課堂效率。
一、 高中物理教學中構建模型的意義
(一) 轉抽象為具體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模型,可以有效的輔助物理教學工作的開展與實施。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僅僅局限于抽象化的物理知識,對物理概念,定義的理解還不到位,運用物理模型就可以體現出影響物理現象和問題的具體因素,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更加生動,幫助學生構建理性的思維結構,通徹的看到各種物理現象和問題的本質因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 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實踐能力
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都可以體現物理知識的應用。高中物理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物質世界本源發展的規律,不同的事物發展都有其自身的道理,因此物理教學需要借助物理模型的教學優勢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教學目的。在日常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物理教材來認識世界,這時物理模型的實現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再認識水平,進而在循環認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 優化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創設教學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大多數學生都是被動性的接受知識,師生之間交流的頻率低,教師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而構建物理模型就可以很好的將物理現象具體化,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興趣,活躍教學氛圍。
二、 構建高中物理模型的步驟
(一) 找出研究對象
構建物理模型的基礎就是清晰的找出研究對象。能否準確的找出研究對象會影響學生對細節的把握程度。因此,在找出研究對象之前,學生需要審讀物理題目來明確研究對象,進而掌握題目中的基礎知識點。學生只有在預先掌握本質和特點以后,才能夠順利的構建物理模型。只有找準正確的研究對象才能構建物理模型,如果偏離了研究對象,就會對研究細節產生一定的影響,最終阻礙物理模型的整體構建。
(二) 劃分影響因素的主次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確定研究對象之后,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研究物質對象,教師要結合對象的本質特征來分析影響研究對象的因素,深入的理清影響因素的先后關系,再結合先后關系來研究對象,使得研究過程更加具體化、簡單化,為下一步學習過程打好基礎。
(三) 準確選擇物理模型
在高中物理教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確定研究對象和影響主次因素之后,就可以根據高中物理模型的類型來使研究對象抽象化和具體化,進而構建出滿足課堂教學目標需要的物理模型,最終將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展示出來,保證物理模型結構的準確可靠。
(四) 驗證模型
在完成以上過程之后,驗證模型是關鍵性的步驟。如果經過驗證,模型是滿足教學效果和需求的,那么就可以證明學生研究對象的方向是準確的。在驗證過程中,學生可以以實踐或者事實檢驗的方式來驗證物理模型,這樣可以使理想抽象化的思維構建的模型更加科學合理。如果相反的,物理模型驗證失敗,那么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即再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特點,查詢構建物理模型失敗的原因,進而調整構造方案,完善物理模型。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的融入物理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能力。構建物理模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系統,優化問題的復雜結構,使學生迅速的掌握物理知識。因此,物理教師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模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賢軍.談高中物理情境式教學嘗試[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5):190.
[2]胡濤.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的構建策略與運用實例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8):97.
作者簡介:
張培山,甘肅省金昌市,甘肅省金昌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