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地
【關鍵詞】重癥胰腺炎;維持性血液透析;綜合護理;生活質量;應激狀態
現階段,受環境質量降低、不良生活方式、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心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疾病病理變化的基礎是血管內外的變化,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最為常見,如未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社區公共衛生護理主要是將護理的理論與技能、預防醫學、公共衛生醫學等內容相結合,達到預防疾病,維護慢性病患者健康的目標,在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中應用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可提高防治效果,使患者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自覺改變不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本次研究以我服務中心管理的54例慢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社區公共衛生護理的應用。
1.1一般資料以我服務中心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管理的54例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壓39例,動脈粥樣硬化5例,男性患者數量為31例,女性患者數量為23例,年齡為56~81歲,平均年齡為(68.72±9.44)歲。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常規治療及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社區公共衛生護理,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護理檔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導等。
建立護理檔案:護理人員為我服務中心慢性病患者建立護理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疾病類型、各項臨床指標、用藥情況、病情進展情況等,便于后續治療措施的實施。
健康教育:我服務中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定期組織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宣教,利用播放視頻、發放健康知識手冊、設置心血管疾病宣傳欄、舉辦知識講座等方式為患者講解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措施、預防方法等方面的內容,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使患者掌握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方法。對到服務中心隨訪的患者定期進行電話隨訪,了解疾病恢復情況,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同時,需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定期上門了解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告知患者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并告知家屬監督患者每日服藥,避免私自減量或停止服藥的問題發生,對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給予糾正,使公共衛生護理模式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生活方式指導:除常規治療措施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病情加重,為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生活方式指導。飲食是我服務中心護理干預的重要內容,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需要將鹽的攝入量控制在每日3g,降低高脂肪含量食物的攝入量,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量,補充優質蛋白,有吸煙和飲酒習慣的患者需戒煙酒。通過健康科學的飲食能夠改善心血管疾病,也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肥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為此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合理運動,結合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運動計劃,選擇適宜的運動類型及運動量,避免運動過程對心臟產生不利影響。
1.3評價標準統計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等指標。
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比較,護理前分別為(172.48±15.09)mmHg、(98.55±10.46)mmHg、(7.02±0.68)mml/L,(3.54±0.76)g/L,護理后分別為(138.83±14.65)mmHg、(83.27±9.23)mmHg、(5.21±0.46)mml/L,(2.87±0.61)g/L,護理后各項治療低于護理前,說明護理后患者總膽固醇和血壓指標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心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極高,且發病呈年輕化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肥胖、高血糖、高血壓等,不同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為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需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進行干預,同時應當加強健康教育,以此實現患者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后,患者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纖維蛋白原等指標顯著改善。社區公共衛生體系對各類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服務中心在開展慢性病護理管理過程中積極提供各類保障性資源,完善疾病防控機制,建立了完善的慢性疾病護理工作體系。實施社區公共衛生護理,我服務中心重點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教育,使其熟練掌握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技術,并通過不斷臨床實踐豐富個人工作經驗。同時,我服務中心積極與相關衛生機構交流合作,逐步提升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本次研究中,針對我服務中心慢性疾病患者的特點,護理人員重點開展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預、用藥指導等內容,通過各項護理措施,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顯著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有效的糾正,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由此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各項臨床指標,提升疾病的防治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次研究選擇樣本數量不足,缺乏同類醫療機構數據對比,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