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懷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建構探究模式培養高中學生地理課程實踐能力的做法,提出從開放時空、動手實驗、參與實踐三方面強化體驗、深度探究、滲透人文,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地理課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探究模式 高中學生 地理課程 實踐能力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55-02
地理課堂探究是針對學生的一種體驗式活動,是培養學生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地理課程實踐力是對地理校本課程與地理研學的有效融合而產生的一種實際能力,是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結合,是構成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其具體培養在于學生主觀意識上的激發,將興趣、行動串聯在一起,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現象,還原背后的本質內涵,進而對地理知識進行系統地掌握,有觀點、有內涵,在實踐中充分融合分析。本文基于探究模式論述高中學生地理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開放時空,強化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純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走出課堂,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展開調查,從發現問題入手,進行積極的分析和尋找。在整個過程中強化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
(一)展開調查,發現問題。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而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多涉及一些實際內容,單純地講解,往往不能真正讓學生全面地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產生疑問,再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調查,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整體的分析。整個過程就是學生探究模式的最初思考過程,也是探究模式的基礎過程。
例如:進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前,筆者鼓勵學生先自主預習,整節課的內容圍繞著交通運輸方式進行闡述,但教材的內容不多,也不夠詳細,學生單純地依靠教材內容,很難全面理解。根據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筆者將課堂方式和內容進行一些調整,結合本地區城鄉結合的地理特點,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到社會上,對城鎮和鄉村的交通運輸方式展開調查,要求學生針對運輸方式的基本特點和運輸的主要途徑進行實地走訪,可以自己設計調查的方法和目標,也可以針對調查的內容制訂調查計劃。在調查前,教師設置一些問題供學生一邊調查一邊思考:“交通運輸的方式有哪些?”“本地區采取哪些方式?”“這樣能夠反映哪些內容?”讓學生在調查和思考的同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再針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和原因的查找。
地理調查是地理實踐的前導,也是學生常用的地理實踐活動方式。在調查前,學生明確調查的方向,對調查過程中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進行一定的掌握,不同情況不同應用,而發現的問題則是學生進行調查的主要收獲。在調查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并使其懂得將分析結果進行有效記錄。
(二)主動應用,解決問題。在調查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學生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尋找方法進行分析和解決。調查通常會涉及一些數據處理和分析方式,這些都是學生需要自主掌握的內容。針對每次數據的靈活應用,教師可以適當提醒學生圍繞問題和調查目的進行應用以解決問題。
例如:還是以“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這部分內容為例,學生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到交通等部門對交通運輸的方式和方法進行了解,二是進行資料的查閱,這兩種方式涉及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分類、統計,這其中有很多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有效處理是關鍵,而這部分內容用到了數學學科中的統計公式,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整體把握和處理。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處理問題的過程,也是將地理、數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掌握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再將關鍵性的因素挑出來,最終有效地解決問題。
主動應用強調對學生主觀意識的培養,讓學生認識到,對于調查分析他們是整個事件的主體。同時,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解決辦法,優中選優,總結自己的個性化方法,真正地形成自己獨特的探究途徑。
二、動手實驗,深度探究
動手實驗也是探究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更加注重對數據的形象化處理,通過觀察和信息技術處理,進行場景的再現,找尋到其中的客觀規律,實現深度探究。
(一)走進自然世界,尋找規律。走進自然世界即學生到戶外進行實地觀察活動,這部分內容主要運用在地理地表形態,包括山川、河流、樹木的分布特點等方面。通過學生走到戶外進行實際的觀察和記錄,比較不同的條件下同一生物的形態特點,也比較相同條件下不同生物的生命特征,通過尋找和總結規律,對自然界的生物有整體的認識,進而理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附近的郊外進行實際觀察。觀察前,學生要進行一定的準備,以方便數據的記錄和整理。我們選擇了一處比較有特點的河流,河流狹小而細長,學生分成小組,分別針對河流的流向、河流下的地表的形態、河流旁邊地表的形態進行探究和記錄。回到班級,筆者給學生討論的機會,每個小組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并且總結河流的整體形態和河流某一處地表的特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走進了自然,也探尋到了很多的客觀規律。
自然界有很多的客觀規律都與我們的教材緊密相連,也和學生想象的有一定差距。在走進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以鼓勵和提示,避免學生局限在某個區域或者某個事件上,盡量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樣探尋的規律才能更加準確。
(二)借助信息技術,模擬完成。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單純地依靠學生進行手工模型設計是無法完成的,這部分內容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電腦中模擬現實場景,進而對當時的現象發生、現象特點以及地理知識點進行還原。信息技術的模擬往往更加直觀,能給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是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
例如:針對“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這部分內容,筆者和學生走到電腦前,通過學生前一段的數據查找,挑選了三個模擬方案,針對每個方案,借助信息技術老師的指導,我們將地表形態進行預設,并且將地表發生、變化以及相關的因素進行實際模擬。在模擬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地表形態的變化,也理解了不同因素下地表有可能產生的結果,通過這些內容,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點理解得更加準確,同時在模擬中增強了體驗。
信息技術的模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最基本的就是學生對電腦模擬能力的掌握程度,很多學生有想法但不能真正地模擬出來,無法達到實驗的預設效果,而這既需要學生日積月累,逐漸熟練掌握相關技術,也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輔助。
三、參與實踐,滲透人文
我們現在建構的探究模式,一般是一種廣義的探究,不僅是知識面上的延伸,也是一種實踐范圍上的拓展。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一方面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組織實踐中,感受人文,體味文化,培養綜合素養。
(一)觀察,懂得責任。高中階段,學生通常參與社區的一些實踐活動以及社會組織如志愿者協會等,一般是以節日或者紀念日為契機的戶外的集體性的活動。在學生參與實踐前,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他人的實踐方法,在行為和做法中總結感悟,使學生能夠懂得自身應該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實踐的深刻意義。
例如:在“區域經濟發展”教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是關于“我的家鄉怎樣發展”的主題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恰好社區有一個關于歌頌家鄉變化的文藝匯演,包含詩歌朗誦、歌頌家鄉變化的歌曲、舞蹈、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內容。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報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形式,圍繞家鄉的變化,自己編排節目。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查閱了家鄉變化的一些數據,包括經濟的增長、作物的種植、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水利、畜牧等行業的發展,也了解到老百姓生活質量的變化。在活動中,學生觀看節目,從節目中激發出更多的熱愛家鄉、自己有為家鄉做貢獻的責任等意識。通過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學生在觀察、體會和感悟中有自己的想法,不僅得到了實踐鍛煉,也在思想上形成深刻的認識。
探究模式的建構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途徑,也是學生的認識、想法等思想層面的升華,懂得責任并化為動力,才能在今后的各科學習中更加自主,從而提升課程的實踐力。
(二)制作,嘗試創新。探究實踐與創新總是離不開的。教師可以圍繞課本中的一個探究話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己提出假設,并且根據假設制作一些模型,并進行實際的演示,班級也可以定期開展成果交流展示會。學生通過制作內容,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相互交流,嘗試進行創新,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單元中,探究的內容是“南水北調怎么調”。南水北調問題一直是我國水利發展的重大課題,借助這項內容,筆者鼓勵學生進行南水北調的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前,學生要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背景、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存在哪些環境阻礙和人為阻礙,并且通過自己所學制作創新版的南水北調模型。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活動氛圍準備階段、模型架構階段和成果展示階段。其中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一邊介紹自己的模型的用途,一邊針對模型的創新方面進行闡述,如出發點是什么、有哪些具體的功能等,相互交流和提意見。通過這樣一個創新活動的嘗試,學生能夠達到思維的一種有效交流,對區域聯系和協調發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
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學生畢竟處于學習階段,很多的制作步驟和制作環節都不夠清晰,教師要適當地給學生一些啟發,提供類似的成功案例參考,幫助學生攻破難關,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新想法和積極性。
總之,地理課程實踐力的培養不是帶學生戶外走一走、討論一下問題就能夠實現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經歷觀察、思考、實驗、實踐等多個環節以及問題的產生、問題的分析、結果的尋找等一種思維逐漸成熟的過程,每個環節、每個階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建構探究模式的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在探究中體驗和感悟,不僅提升實踐能力,更升華個人品質。
【參考文獻】
[1]林慶安.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的方法探究[J].地理教學,2017(8)
[2]王 慶.基于小組合作探究教學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素養培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程 麗.試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6(24)
[4]黃志彬.遵循做中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J].考試周刊,2016(93)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