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昱 甘榕生 趙月桃
【摘 要】本文以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為例,分析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意義及價值取向,認為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遵循思想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原則,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路徑應如是:成立民族文化教材建設領導小組,加強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統一領導;成立教材開發團隊,由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組成;制定民族文化教材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標準,確保教材編寫質量。
【關鍵詞】民族文化 傳承創新基地 教材建設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08-03
教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教材建設實質上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過程。進行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目的是構建以民族文化為脈絡的教學體系,培育、完善民族文化環境,培植民族文化土壤,促使中職學生建構民族文化知識,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大量的民族文化遺產固化為教材,也是一種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從教學過程看,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教學內容得以傳授、實現的途徑,教材建設關系到民族文化教育教學的質量和高度。因此,廣西在開展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建設中,將教材建設列為一項重要內容,旨在通過教材建設,將民族文化引入職業學校,開展系統性、專業化的教學,實現民族文化的科學傳承。
一、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價值取向
教材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進行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明確主流價值導向,注意體現民族精神、文化氣質、審美傳統,傳播先進文化思想,確保民族文化教材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的貫徹和體現。民族文化教材,不僅是一種民族文化知識中介,是知識、技能的傳播工具,更具有傳播核心價值觀和形成健康人格的作用。因此,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重視其在傳播知識、培養政治情感、塑造人格方面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在內容選擇上要保證知識性、適用性和價值性,讓學生認識、理解和體會民族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揮教材在培育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
(二)滿足學生的文化需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構成華夏子孫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之源。開展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關注學生的切實需要。這種需要不僅僅是學習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因為重技藝輕人文、缺少文化底蘊支撐的中職教育,會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因此,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立足于促使學生樹立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啟迪和開發人的智慧;促使學生認識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優秀文化的營養;促使學生關注當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民族文化,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促使學生認識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意向和廣博的胸襟,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審美。民族文化中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塑造著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積淀了民族的文化和創造精神。民族文化教材建設,一方面要開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工作,以恰當的表現形式呈現在教材中;另一方面要以民族文化作為審美對象,能使中職學生感受它的感染力、感性形態和藝術魅力,并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情感愉悅,激發積極向上的本質力量。
(四)在服務社會中傳承創新民族文化。長期以來,民族文化“口手相傳”模式導致很多技術、手藝逐漸失傳,尤其是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滅絕的困境。職業學校開展民族文化教材建設,挖掘、搶救、保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民族文化知識系統化,物化呈現,能促進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同時,還應拓展民族文化教材的功能,在社會教育、國際交流、豐富民族文化成果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民族文化教材的建設原則
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中的教學體系運行,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認同的主要手段,通過編寫教材的內容和組織教學,能夠系統地推行文化認同。職業學校的民族文化教材建設,應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則。
(一)思想性原則。立德樹人,是教材建設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教材建設的思想性,就是在教材建設環節為培養人把好關。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實現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任務的堅實基礎。同時,立足于服務學生全面發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貼近中職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將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培養有機結合,增強教材的實效性和感染力,提升教材質量。
(二)民族性原則。民族文化教材可以更多地介紹地方民族文化知識,但其主脈和基本精神是中華文化,應當在“中華民族”整體框架下敘述介紹本地區和當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識。一方面,應甄選民族文化中優秀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進入教材,真正為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精神食糧。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教材的內容需要注意避免過于狹隘的“本土性”,注重在區域上有更寬的涵蓋面。
(三)時代性原則。教材建設要在繼承中改革與創新,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推進理念、機制、方法改革創新,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找到它與知識之間的結合點,尤其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回應時代對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期盼,形成適合于時代發展要求和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新內容。
(四)系統性原則。民族文化教材建設要整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確定教材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做好教材內容的銜接和整合,解決交叉、重復、分割問題,實現教材整體育人功能提升。
三、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實踐
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在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中,將民族文化教材建設列為一項重要工程,積累了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經驗,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推進民族文化教材建設。
(一)成立民族文化教材建設領導小組,加強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統一領導。領導小組整體規劃了教材開發工作,確立以廣西民族文化為主線,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模式特點,結合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需要確定教材編寫的思路,建立規章制度,教材的編、選、用、評、管等環節都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并加大教材建設的經費投入,提供一系列條件保障。
(二)成立教材開發團隊,由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組成。在教材開發項目組中,既包括教材編寫者和教材審定者,又涉及參與人數與教材開發的任務量、時間要求、編審難度及組織形式等內容。教材開發團隊的組建從專業角度、學術水平等方面進行考察。學校優秀任課教師、來自實景演出企業的管理者、優秀演員以及教育研究機構的專家等都可以成為教材編寫者。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演員與理論基礎扎實的教育專家互相配合,既能保證教材開發成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又能保證開發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前瞻性。在教材開發團隊的組建過程中,我們還考慮了編者的教材開發經驗以及時間上的保證等,這些都是保證教材開發能夠按時、保質完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三)制定民族文化教材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標準,確保教材編寫質量。我們將教材開發流程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啟動教材開發、編寫教材大綱、教材內容審核、教材修訂、教材使用評價與反饋。這些環節貫穿著學校制定的民族文化教材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標準的要求。同時,這些環節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教材開發監控機制,保障教材開發質量。
四、民族文化教材建設的成效
經過努力,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民族文化教材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出版了《實景演出基礎知識》《壯族天琴》《原生態侗族大歌》《中國民族民間風格舞》《中國民族民間風格舞劇目》《中國民族民間風格舞特色(廣西部分)》《〈印象·劉三姐〉演出實訓》《舞蹈即興訓練與創編(案例)》《流行舞》《毯子功訓練》《舞蹈基本功訓練》等11本民族文化系列教材。下面介紹其中三本教材,詮釋我們在民族文化教材建設中的思考結果。
其一,《實景演出基礎知識》。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休閑業態,中國獨創的實景演出以其依托實景劇場反映當地民族傳統文化、展示地方形象和魅力,具有拉動旅游經濟的意義和價值,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各地實景演出方興未艾,對演出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但在各地院校實景演出人才培養過程中,未見編寫實景演出基礎知識的教材。本教材以我國實景演出為研究對象,對在桂林陽朔漓江首演的世界第一場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進行了歷時性介紹和實操性總結。結合《實景演出服務規范》系列國家標準,分析與界定了實景演出的含義、基本要素,歸納了實景演出的特點與意義,提出了實景演出演員應具備的素質,較為系統第闡述了實景演出的基礎知識。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還通過知識鏈接、真實案例、拓展閱讀、思考與練習等欄目,將知識學習與情感體驗、啟發感悟與行為養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學有所得、學以致用。該書還對如何進行“產、學、演”一體化管理,如何針對企業需求培養演員等文化產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實景演出的從業者和管理人員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其二,《壯族天琴》。該教材的編寫,建立在學校對壯族天琴進行研究、改造和教學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學校首先在傳統天琴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增大琴身的體積,選用經過特殊處理的體積較大的葫蘆瓢作為琴身,提高了琴的音量。其次,改兩根弦為三根弦,把低音的尼龍弦改為鋼絲弦,使低音效果更豐滿,拓寬了天琴的演奏音域,增多了演奏的技巧,豐富了天琴的音色,使其音樂的表現力得到極大的加強。學校天琴課程的教師通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從而編寫了這本天琴教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專為天琴量身定做的具有濃郁壯民族或其他民族特色的優秀音樂。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練習、樂曲演奏、重奏(重唱)、彈唱、獨奏等,編入了著名的《六甲歌》《挖地歌》《蘇柳歌》《社嶺銅鑼》《尼阿波》《赫哩嗨》《走坡》等壯、瑤及漢族民歌和民間樂曲,還編入了專門創作的天琴獨奏曲。
其三,《原生態侗族大歌》。原生態侗族大歌是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一,在進行了 17 年的教學探索后,學校(下轉第32頁)(上接第9頁)組織團隊編寫教材。為凸顯原生態民族音樂的魅力,編寫團隊對廣西及周邊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態侗族大歌進行實地搜集、整理,尤其是將侗族特有的神奇、美妙的多聲部合韻—— 侗族大歌編入教材,使之特色鮮明、實用性強。該教材從眾多原生態侗族大歌的教學曲目中選出 45 首合編成冊,有些曲目如《深山里的人們》《毛紅和義美的歌》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所選編曲目不僅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價值。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侗族大歌的歌者們對詞曲爛熟于心,歌曲張口就來,在演出的時候會隨著情緒臨場發揮、即興編曲,大歌中獨有的裝飾音、滑音、半音、經過音、情感音、轉調的高音等無法用現代記譜的方式記錄下來,有些音符的時長也無法用現代使用的拍號、小節、強弱規律、句法等方式來規范。本書對樂譜進行了處理,根據記譜需要設計了節拍,記音方式使用了國際音標、拼音相結合的方式,以表示侗語中的一些特殊發音,作為讀者學唱參考。侗族大歌一直以來采用“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學校用記譜方式對侗族大歌作另一種形式的傳承,這也體現了學校編寫團隊的一種創新精神。
實踐表明,在民族文化教材建設中,要確保教材既立足學術前沿、符合科學規律,又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尤其要注重民族文化教材的時代性、系統性,體現新時代的教育理念,順應民族文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高宋偉.職業學校校本教材開發研究與探索[J].才智,2011(31)
[2]頓新興,王 凱,陳紅麗.職業院校教材建設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3(3)
[3]喬 軍,富 強.教材建設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17A051)。
【作者簡介】林 昱,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副校長;甘榕生,張藝謀漓江藝術學校副校長;趙月桃,教育學碩士,高級講師,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職業教育教研員。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