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實際教學過程出發,論述行為主義理論下的校園足球運動教學實踐,提出以引定向深化個體體驗、以展推教細化技術動作、以探促練形成良好教學循環三種做法,以提升校園足球運動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行為主義理論 校園足球 高中體育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60-02
行為主義理論以其建設性和前瞻性,越來越顯示出其在體育教學中的巨大力量,為體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在行為主義理論視角下,“學生的所有行為都來源于習得”,即學生的所有行為都是“學習”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的矯正和規范,并創建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對正確的行為不斷反復,也就是通過“量”的提升來促進“質”的飛躍,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本文論述借鑒行為主義理論開展校園足球運動的做法。
一、以引定向,深化個體體驗
(一)小型競賽,發現差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體育教學中,興趣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來幫助學生逐漸主動參與運動,并在體驗中愛上運動。
例如,在一節足球教學課上,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擺腿運動”,提高擊球和傳球的準確性。在學習完課程內容之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形成更深刻的體驗,并發現自身動作和標準動作之間的差距,筆者在班內開展了一場小型競賽:讓學生分成兩組,比拼在 20 分鐘內哪一組的進球更多。在競賽過程中,學生摩拳擦掌,使出渾身解數。然而,在比賽結束后,筆者并沒有關注進球結果,而是問學生:“剛才在比賽中,哪一隊的控球時間更多?”學生陷入了思考,這時筆者引導:“在場上丟球的過程,一般發生在什么時候?”有學生回答在“傳球”的過程中丟球最多,對此筆者提出第三個問題:“如何才能把球更準確地傳遞到隊友腳上呢?”學生陷入沉思中,結合剛才的實戰體會,逐漸明白“擺腿運動”的重要性,對其理解也更加深刻了。顯然,通過小型競賽來進行問題式引導,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逐步深入到足球運動中去,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高中校園足球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競賽活動,能夠很好地把學生的好勝心轉化為學習的上進心,讓學生在比賽中找到差距,在體驗中彌補不足,從而真正實現高效教學與學習體驗的“雙贏”。
(二)角色扮演,體會節點。傳統的足球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只負責教授,學生只負責接收,這使得師生之間的互動被割裂。在行為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教師不妨讓學生轉換位置,從其他視角來看待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全新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一節“內腳背射門”的專項訓練課上,筆者先給學生講解內腳背射門的技術要領,讓學生簡單練習后,再三人一組對學生進行分組,在每個小組中,都安排了“守門員”“射手”和“教練”三個角色,并讓學生以 15 腳為一個周期進行角色輪換。在扮演“守門員”角色時,學生發現,一般“射手”在準備起腳射門時,身體都會有一個前傾的發力動作,在發力后就往往難以再調整射門方向,這時進行預判成功率最高;在扮演“射手”角色時,學生發現要想讓踢出去的球更加有力,在擊球時身體不能后仰,必須前傾在足球上,這樣足球才可以直沖球門,如果要調整角度,直接調整擊球點即可。顯然,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學生都發現了內腳背射門的一些動作要點、優劣勢等,相較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闡述,這種方式更為直接,也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深刻印象。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更容易從不同角度對校園足球動作技術進行理解,并在“換位”的過程中,體會到課堂內容的關鍵節點,對技術要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以展推教,細化技術動作
(一)展示,強化榜樣力量。技術動作是校園足球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行為主義理論中的“展示”概念,以展推教,樹立榜樣,讓學生在相互的學習和交流中,掌握技術動作的細化分解。
例如,在一堂足球腳內側傳球的教學課上,主要是要讓學生掌握傳球過程中腳踝關節和腳尖、膝關節的配合用力。在用力方法上,許多學生不理解,于是筆者采取了集體練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密集的針對性指導。首先,讓學生練習單側跨步和丁字步,在步法上先達到熟練,為后續發力奠定基礎,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兩拍一動,保持節奏;之后讓學生練習單腳并步,一拍一動。接著,待學生練習得較為熟練之后,通過觀察,挑選出步伐比較規范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展示,讓其他學生觀看,找出自己和展示學生之間的差距,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沖動。在訓練中,學生都表現得十分積極,力爭要當班級的“展示”學生,很好地帶動了訓練氛圍。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示環節,學生在動作要領的練習上更加積極,而“展示”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形象,在學生中起到了“以點帶面”的教學效果。
通過展示的形式,能夠很好地在班級內形成“比追趕”的學習氛圍,從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也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入展示機制,著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對比,明晰改進要點。體育教學尤其足球教學存在大量的技術要領需要學生領悟和學習,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無法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動作和規范動作之間的差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動作對比,在比較中認識差距,明晰改進要點。
例如,在傳球擊球時的腳部動作上,需要學生腳踝關節繃緊,回勾腳尖,并且將膝關節沖外展開。在練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能夠很準確地把球傳出去,而有的學生傳出去的球總是偏離既定的方向。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動作的不足之處,筆者按照學生動作規范程度的不同,讓一個動作比較規范的學生與一個動作不太規范的學生組合,把全班學生兩兩分組,讓兩人“捉對”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觀察對方動作,并對比兩人動作之間的差異,找到提升自己動作的突破點。有的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自己腳尖回勾的程度不夠,導致擊球不穩,球飛出后往往不能按照既定路線前進;有的學生發現自己膝關節展開不夠,影響了自己的擊球點,使得自己在傳球時角度選擇有限。顯然,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學習的突破口,使得教學效率大大提升。
通過在訓練中加入對比,能夠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到自己提升的突破點,避免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應接不暇,提升了訓練的針對性。
三、以探促練,形成良好教學循環
(一)定目標,給任務。俗話說“火車全靠車頭帶?!痹趯嶋H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只有給學生定下明確的訓練目標,才能讓學生在訓練時更有沖勁,并通過教學目標層層遞進的實現來反促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例如,在校園足球實戰教學環節,筆者教授學生“二過一傳切戰術”,主要強調學生要有默契的配合意識,并積極“找”球,尋找突擊機會。對此,筆者給學生定下了課程的評價指標:“完成兩人間接傳球并在帶球前進30米后射門成功即為考核合格。”在實際訓練中,筆者給學生制訂不同階段的訓練任務:在基礎訓練中,主要訓練學生遠傳的精準性和帶球前進的協調性,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的傳球和帶球;在提升訓練中,主要訓練學生的配合意識,采取讓學生“三人一組,模擬過防”的形式,讓學生在模擬中體會“過人”的思路與方法。在訓練中,學生一步步按照筆者規劃的任務來進行訓練,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小目標,就會收獲相應的成就感,整堂訓練課就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了高效的訓練。
通過制訂相應的目標并給學生布置配套的任務,能夠讓學生在科學的方法下開展有效訓練,并以“任務分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成就感,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二)積累量,達成質。唯物主義哲學觀講究“量變引起質變”。在足球訓練中,熟練度的提升也尤為重要,只有在反復的練習中掌握技術動作的內核,才能實現自身水平的真正突破。
例如,在足球訓練課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在帶球跑的后半程明顯體力不支,帶球協調性持續下降。通過觀察筆者發現這不單單是因為技術水平的不熟練,也跟體力因素有關系,因此在訓練中,筆者增加了專項素質訓練,一方面要求每個學生每節課首先完成 20 米×5 次的折返跑四組,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課程臨近結束時,每個人墊球 20 組,提升自己的球感。在剛開始實施時,學生紛紛表示不解,覺得把更多時間花在帶球跑的訓練上才更有效,但在筆者的堅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周期性訓練,學生的體能和球感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在帶球跑的過程中明顯更加游刃有余,學生也逐漸體會到重復的專項訓練所帶來的好處。這種自身運動技能的提高表明,通過專項素質訓練的“量”的積累,學生已經實現了自身“質”的突破,顯然,這種突破是更加扎實,也更具有科學性的。
在行為主義理論下,通過增加訓練強度來提升運動技能,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核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給學生提供足夠量的訓練,給學生創造“熟能生巧”的學習環境,達到“質變”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行為主義理論逐漸成為教學的主流指導思想,其“學生的所有行為都來源于習得”的理念與體育課程教學十分貼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力將這種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結合,逐步打造更加高效的體育課堂。
【參考文獻】
[1]趙建新.高中校園足球特色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24)
[2]余長平.試分析高中足球教學訓練存在的不足及其解決措施[J].青少年體育,2017(10)
[3]江麗婷.20+20模式下提高高中生足球運動技能的策略研究[J].運動,2017(17)
[4]孫鵬翔.高中足球教學的研究與探討[J].才智,2014(12)
【作者簡介】晏海勇(1976— ),男,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