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湘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少教多學”策略品味古代文言,提出品味文言“詞”、品味文言“句”、品味文言“段”、品味文言“情”等措施,引導學生把握文言語言蘊含的豐富內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言語言素養,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少教多學” 品味 古代文言 語言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12-02
語文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文言文是高中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又是學生在考試中最容易失分的部分。那么,在新課程標準、新高考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品味古代文言,進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采用“少教多學”策略,通過品味古代文言,把握文言語言蘊含的豐富內涵,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言語言素養,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少教多學”策略
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地尋找、揣摩、研討那些語言典范、語感因素強的詞、句、段,自主地體驗文中的情感,最后老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和小結。關注學情,貼近學生學習實際,關注學生認知積累,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次愉悅而美妙的體驗之旅,把教學重心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移,“教”為“學”服務,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變教師的主體為主導,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即“少教多學”。把詩韻文情傳送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教會學生自主賞析古詩文的能力,這樣語文課才會有新的活力,才會讓語文課堂變成師生思維碰撞和智慧生成的神圣殿堂,賦予語文課堂的生機與精彩。
二、采用“少教多學”策略,認真品味文言語言
品味文言語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步驟。閱讀文言文,就要通過品味文言語言,領悟文言語言語感。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語言的興趣,讓學生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體味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雅”,在反復誦讀、涵泳、體味中與經典詩詞展開心靈的對話和交融,從而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淀,提升閱讀探究的思維品質。
(一)品味文言“詞”。文言詞語有實詞和虛詞。
下面從文言詞中的單音節詞語這個角度,品味文言詞語。
如指導學生學習《觸龍說趙太后》時,筆者以第四段中“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句子為例。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教師會應該重點講“恣”“之”的詞義,但從品味文言“詞”的角度,則應重點品味單音節實詞“諾”的韻味。
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設想:當時如此任性驕橫的趙太后,僅僅一個“諾”字,不僅道出趙太后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觸龍的勸告,更是痛痛快快地答應聽任大臣們對長安君的安排了。因此要讀出爽快、誠心之意。這樣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語言的內部,學生的所得才是深層次的。
再如《捕蛇者說》“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生日”,與現代漢語中的“生日”不同;前者是“生活一天天”,后者往往是“指人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
下面再從文言詞中的虛詞這個角度,通過兩個方面品味文言詞語。
一是通過表示語氣的文言虛詞,品味這個文言虛詞所表達的情感(語氣及態度),特別是這個文言虛詞所蘊含的人物性格,或作者的情感及態度價值觀。如《燭之武退秦師》中有這么一句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很明顯,這是一句不是出自內心的牢騷話。但是,因為句子中有了一個句末文言虛詞“矣”,就把主人公燭之武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讓燭之武的形象在讀者面前顯得更加豐滿起來,從而要學習燭之武臨危不懼的愛國品質。
二是通過表達語法功能的文言虛詞,弄清它所表達的關系。如《過秦論》“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句首中的文言虛詞“然”,是一個表示轉折關系的文言虛詞,它表明了秦亡原因不是因陳涉比六國強大,而是因為秦不施仁政,從而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態度,懂得“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再如《項羽之死》“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一句中的“遂”,可以翻譯為一個表示連接關系的連詞“于是、就”。這個文言虛詞雖然沒有實際的含義,卻是把握項羽的形象、揣摩作者司馬遷情感態度的一個關鍵。通過這個“遂”字 ,西楚霸王項羽驍勇善戰、極度自負這個形象就顯得栩栩如生。相反,如果沒有這個“遂”字,項羽的性格便略顯遜色。
由上可見,學習文言虛詞有助于我們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根本目標。而把握了文本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過來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品味文言“句”。文言語言的句式與現代漢語有許多不同。為此,筆者先介紹文言語言中的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句式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對比與現代漢語句式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再品味文言語言的句子。
例如,現代漢語中的判斷句,肯定句式是“XX 是 OO”(否定句式是“XX 不是 OO”);而文言文往往有多種表示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者,……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現代漢語可以這樣翻譯:“廉頗是趙國杰出的將軍”。
如學習《鴻門宴》中的樊噲闖宴:“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只要讓學生掌握“內”的通假字是“納”,以及“瞋目”“上指”“目眥”等詞義則足矣。但從品味語言的角度,則應欣賞樊噲的表情之妙。如果將“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改為“怒視項王”,形式上是“簡潔”多了,可是其神韻卻相差太遠,原文所描述的神情具體可感,如在眼前。如果深一層揣摩,會發現“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別有味道:寥寥幾筆,就營造了當時的緊張場面,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心情頓感緊張,這樣品味,才可體會到語言的運用之妙。
(三)品味文言“段”。如《莊暴見孟子》第一段寫莊孟對話: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這段話并非寫孟子與齊宣王的談話,似乎游離于課文內容之外,可是細細揣摩則明白這段大有深意:莊孟對話,是為了引出話題。莊暴無言對宣王,反襯出下文孟子談話的高明,敏感的孟子一下點出音樂與治國的關系。通過教學實踐,少講多學,發動學生,置身詩境,分析歸因,這樣品味,則可體會到作者構思運筆之妙,激發了學生對古詩文鑒賞的濃烈興趣,滲透新課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愿學、會學、樂學,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學習經驗,動手動腦,直至悟“道”。這樣落實,體現了教師教學的指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了對古詩文的積累,強化了賞析的個性化理解,優化了學習理解能力,學會了吟詠涵養,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參與度和有效性,從而實現教學的雙贏。
(四)品味文言“情”。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三大目標之一。高中語文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品析文言語言去品味文言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與文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共樂共怒,從而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魏征直諫太宗十思,只為求得為上者“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張溥寫就《五人墓碑記》,五人之從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些從語言中折射出的情感之美,閃爍著多么動人的光芒。
當前,語文教師更需要關注教材的課程屬性,注重實用取向,提倡沒有功利的教學,追尋課程價值最大化,以課堂為陣地,提升文言課堂的凝聚力、影響力、感召力,“以古典的心情對待文言教學”,感知挖掘文言文教學中的文本意蘊,力求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人文素質,樹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遵循規則并非一味模仿,文言文語言形式創新貴在表達方法的豐富多彩。
如同樣寫愁,李后主《虞美人》就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以江水之多來喻愁之多。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從“愁”的情味上入手:“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流露的是一種淪落的“愁”,被貶謫的滋味,人生的不如意,身世的淪落,都在這無聲的世界里了。
秦觀《江城子》也有“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但愁已被物質化了,變成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漂流的東西。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從“愁”的真假上來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闋寫了少年附庸風雅,故作多情的假愁,下闋寫了中年報國無門、憂國傷時的真愁。這假愁與真愁真是愁煞了人。而當下學生表達中的困難,癥結不在內容,而恰恰是學生語言表達太膚淺,缺乏表達的規范性和多樣化。
總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策略,有利于實現兩個教學中心的轉變,即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智能、提高素質并重的軌道上來。同時,切實提高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使學生產生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同時也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師要深刻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文化內涵,運用“少教多學”策略,通過品味古代文言,在靜態預設與動態生成交互的文言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把握文言語言蘊含的豐富內涵,培養和提高學生文言語言素養,讓詩韻浸潤課堂,讓文言課堂靈動起來,學生主動起來,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課堂有效學,課后主動學,從而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科學構建語文文言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正道[N].光明日報,2015-10-20
[2]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