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發動機課程的傳統教學現狀,闡述“六步一翻轉”教學模式的概念及特點、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及特點,結合教學實例論述“六步一翻轉”+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開展適配發展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適配發展教育 六步一翻轉 汽車專業 混合式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20-03
發動機是汽車制造技術中最密集的關鍵部件,在汽車發動機裝配過程中,由于裝配零件多樣,裝配工藝繁瑣,因而出現了發動機裝配線這樣的新工藝和新技術。發動機裝配線是對發動機裝配的流水線工藝過程,熟悉并掌握發動機各零部件的拆裝工藝,無論是作為一名汽車維修工還是發動機裝配線的裝配工,都是必須具備的關鍵職業能力。本文從《發動機機械維修》課程特點出發,根據當今社會對人才時需求,探索“六步一翻轉”+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的適配發展課堂教學,以求得最佳教學效果。
一、發動機課程的傳統教學現狀
下面先介紹一個典型傳統的汽車發動機實訓課——“活塞連桿組的拆裝”課堂教學案例。
(一)教學環境
理實一體化教室,電腦、投影、白板;豐田 5A 發動機翻轉實訓臺架 12 臺,每個實訓臺架配備一臺工具車。
(二)教學過程
教師先通過 PPT 展示對活塞連桿組的結構及作用進行講解,然后通過實物展示介紹活塞連桿組的拆裝步驟和注意事項,接著讓組長到臺架前,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拆裝活塞連桿組,其他學生則通過看課本了解拆裝活塞連桿組的方法。組長學會了之后,再由組長負責教會小組成員。教師巡堂指導觀察,實操結束后,學生回到座位由教師進行總結。
(三)教學效果評析
由于沒有布置課前學習任務,無法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教師在備課時會導致學情分析不到位,因而講解知識時缺乏針對性。另外,因為學生沒有帶著本次課應具備的知識基礎進入課堂,所以課堂聽課效率不高,多數學生處于放空狀態。教師在給組長示范操作時,其余學生并沒有按照要求完成任務。實操時,學生積極參與操作練習,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學生操作過程中錯誤和不規范之處較多,且由于實訓工位數量較多,教師不能及時發現,而組長對操作情況也沒有評價標準,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總結的時候,針對性不強,沒有依據說明是否所有學生都熟悉了活塞連桿組拆裝的步驟,也無法判斷學生對該項技能的掌握程度,沒有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學目標無法評估、無法測量。
上述案例的現象在中職課堂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如何將關注結果轉向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如何實現個性化學習需求?如何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及時地發現、反饋問題?如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高效地解決問題?如何保證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與未來職業工作接軌?基于以上問題,開展以行動導向為教學原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六步一翻轉”的教學模式,創建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社會和情感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教學資源等,使得教學目標可觀察、可測量,能夠較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二、“六步一翻轉”教學模式的概念及特點
“六步”教學法是以行動導向為教學原則,注重學生個人主動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能力的養成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六步”即“資訊(獲取信息)—計劃(制訂計劃)—決策(完善、確定計劃)—實施(實施計劃)—檢測(計劃實施結果檢驗)—評價(對任務實施過程評價)”。而“六步一翻轉”是將六步中的“資訊”或是“資訊”與“計劃”翻轉到課前學習,即“六步一翻轉”教學模式中,前兩步是在課前完成的。“六步一翻轉”是基于行動導向教學原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著重于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構建、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如個人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能力的養成。
三、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及特點
混合式課堂教學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所謂“線上”是指將傳統課堂講授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線上的形式進行學習,這種線上資源要能實現對課堂知識的講解,可以是微課或文檔材料。這樣,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安排學習時間,都能帶著基礎進入新課中。此時的“線下”課堂教學,就能具備更充分的時間針對學生的學習重難點,在完成任務活動中突破的同時培養能力。另外,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無論設計什么活動或者任務來解決重難點,都應該對過程和結果開展評估,不但能使教學活動更加可視化,而且教師和學生能根據反饋的問題及時地調整教學或學習策略,更加有針對性地朝著教學目標實施,且倘若用來作為過程性評價的依據,對學生的學習還會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四、“六步一翻轉”+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開展適配發展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課堂通過模擬發動機裝配線的真實工作環境,并以實際的工作任務—— 氣缸蓋的拆裝來進行教學,采用“六步一翻轉”+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來設計、組織教學,著重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個人主動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社會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提升。
下面介紹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及評析。
(一)教學實錄與評析
1.課前學習(資訊)
教師課前在藍墨云班課上發布相關學習資源(微課、維修手冊)和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查看資源之后,完成課前測試題。
教學評析:此環節將“六步教學法”的“資訊”環節翻轉到了課前,通過運用藍墨云班課平臺,讓學生進行自學并測試,實現了學習資源隨時隨地的共享,教師遠程監督,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使每位學生都能帶著一定的基礎進入課堂。同時,教師也能隨時通過后臺數據查看學生查閱資料、完成測試題的具體情況,能及時地發現學生在初步進行自主學習時的問題所在,并根據問題調整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2.課中
(1)班級晨會。模擬發動機裝配線的企業管理,讓班組長整理隊列、檢查著裝;安全管理員、5S 管理員匯報檢查情況;教師布置本次任務,并強調安全操作規范。
教學評析:通過開展此環節,使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在日常鍛煉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有助于今后快速融入企業。
(2)課中學習。課前學習情況反饋:教師先和學生一起通過藍墨云班課查看他們課前測試情況,對正確率較低的題目讓學生說明答錯的原因,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釋疑;然后提出教學目標,交代本課重難點。
教學評析:云班課能通過數據直觀地顯示學生所選答案的偏向,使學生和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明和講解釋疑,一方面通過學生說明,進一步了解學生對錯題的理解;另一方面,疏導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并加深印象。
①開展任務一“試”。請幾個學生示范并講解本次課所用到的工具的規范使用方法(指針式扭力扳手、風炮),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觀察示范學生的動作,共同糾錯,對有疑問的地方由教師示范、強調工具的使用要點,確保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和形成規范操作。
教學評析:學生在練習使用工具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操作意識,通過教師示范操作,內化為自己的正確動作要領,強化規范意識。
②開展任務二“探”(計劃與決策)。學生分成 4 個小組,依據課前自學所獲得的基礎,對氣缸蓋的拆裝工藝流程進行小組內討論,并通過流程卡片對氣缸蓋拆裝工藝進行排序。各小組初步得出工藝步驟后,讓學生相互對比各組“成果”的不同之處,并請小組代表發言闡述本組的看法,最后一起得出正確的氣缸蓋拆裝工藝步驟。接著給學生幾分鐘重新梳理內化,然后讓學生完成藍墨云班課中“工藝流程”的測試題,檢驗學生對氣缸蓋拆裝工藝步驟的掌握程度。
教學評析:此環節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卡片法”的基礎上開展“六步一翻轉”的第二、第三個步驟即“計劃、決策”。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由自己與小組成員建構,增強了分析能力;同時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得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得到提升。通過開展“工藝流程”測試和測試數據的及時反饋,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種“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能夠在經過自主或合作學習后給予學生和教師及時的反饋,通過這些反饋,讓教學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不但讓學生學得明明白白,也讓教師教得明明白白。此外,這些測試活動也是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③開展任務三“練”(實施與檢驗)。學生 2 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技工、質檢員),在發動機裝配線上實操練習拆裝氣缸蓋,訓練技能。技工負責按照標準流程規范地操作,質檢員運用手機,對照“氣缸蓋拆裝工藝卡片”標準操作流程,對技術員的操作進行監督、評價和反饋。實操結束,兩人互換角色,互相糾錯,反復練習。發動機裝配線上模擬了真實的發動機生產線的工作過程,倘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則按下暗燈系統的“質量”按鈕,向教師求助;操作結束,則按下“操作”按鈕,報告操作完畢。教師在巡視學生操作、解答學生的疑惑、適當指導示范的過程中,通過課堂管理系統將對學生的評價反饋到看板,并進行語音播報,提高學生的自覺規范意識。每一輪實操結束,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查看云班課中學生互評的操作情況數據,分析操作易錯環節,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易錯點釋疑。
教學評析:此環節是在計劃和決策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在發動機裝配線上進行實操練習。發動機裝配線從設備到管理運行機制全部與企業同步,將企業真實生產流水線搬到教室,還原了企業裝配生產線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在教室就能體驗到企業的工作要求,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有助于形成規范操作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實現了學習時空的拓展。“暗燈系統”和教學評估系統的配套使用,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間的競爭意識和成就感。此外,學生在操作時,進行了合作學習、互相評價,學生彼此給予及時的反饋。在操作和評價中,學生進行了相互溝通與交流,在加深每一工藝規范操作要點的同時,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社會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每一輪的實操結束后,都能即時查看網絡后臺數據,教師對學生操作易錯的環節(正確率低的工藝步驟即是學生操作的易錯點)進行交流、分析并釋疑,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④開展任務四“精”(實施)。學生分成兩個大組(裝配組和拆卸組),每人一個工位,在之前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流水線作業,體驗企業真實工作場景(發動機裝配的整個工藝流程),精練地操作某一工藝。
教學評析:此環節是任務③的檢驗與升華。模擬企業更加真實的工作情景,也是讓學生從 2 人一組的小團隊變成整個大團隊的流水作業,前一個學生如果完不成操作項目,后一個學生就無法往下進行,培養學生在一個大的環境下應該兼顧和考慮的不只是技能,還包含速度、相互協作等方面的意識,學生更能切身地體驗將來職業工作內容,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初步形成工匠意識。
(3)評價總結、布置作業
①評價總結。先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教師再結合教學評估系統看板的情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最后,回顧知識點,再次強調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教學評析: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價,讓學生學會反思。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再次重點強調在操作過程中的易錯點,加深印象。
②布置作業。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畫出氣缸蓋拆裝工藝流程及注意事項,并上傳到班課群中。
教學評析:課后作業的布置再次檢驗和鞏固本課知識。
3.課后
(1)課后輔導。通過藍墨云班課重新查看學生課前和課中完成測試活動的數據,對得分較低的學生進行約談,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困惑區,并進行課后輔導。力使每位學生都掌握氣缸蓋拆裝工藝技能。
教學評析: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優生,同時也要關注暫時的落后生,課后的“特殊關照”給予他們更多進步的支持,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2)“悄悄話和你說”。讓學生通過“悄悄話”平臺與教師課后交流,對本次課教師的表現進行評價,對課堂提出建議。
教學評析:將師生關系延伸到課外,促進心理相容,增進師生關系,師生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我的明天”。組織學生到企業發動機生產線進行頂崗實習;帶領學生參觀汽車維修廠工作情景,安排維修技師與學生交流答疑。
教學評析:以兩個職業方向為出發點,學生體驗實際企業的生產流程、管理體制以及汽車維修廠工作情景,使學生了解一名合格維修工必備的技能和職業素養,增強職業意識,樹立自己的職業方向。
(二)教學評價
本次課的教學評價由學生評價(40%)和教師評價(60%)兩部分組成。
1.學生評價
學生通過藍墨云班課完成互評(實操訓練時,質檢員根據技工的實際操作情況,對照“氣缸蓋拆裝工藝卡片”進行評分);課后學生通過“悄悄話和你說”對教師進行評價,對課堂提出建議。
2.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包括以下方面:
①理論學習考核:“藍墨云班課”課前測驗學生成績;
②實操能力評價:實操訓練(學生提交的 “氣缸蓋拆裝工藝卡片”互評結果);
③過程性考核:各任務自主測驗、小組討論學習及合作度;
④安全意識、職業素養評價(通過教學評估系統反饋)。
(三)教學總結與反思
本次課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德育與智育相融合,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方法,運用信息技術,采用“六步一翻轉”+ 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來設計并組織教學,將學生轉換為學習主體,在與企業裝配線真實工作情景一致的實訓中心展開教學,設置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改變傳統的實操考試和理論考試,將過程性考核貫穿課堂,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達成了教學目標。
將企業真實生產流水線搬到教室,模擬企業的發動機流水線生產過程,使學生在學校就能身臨其境感受企業的制度、生產模式和工作要求,更有崗位代入感,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彌補傳統實訓工位不足的弊端,有助于學生形成規范操作和職業素養,逐漸養成工匠精神。
本次課將學生的技能培養和能力培訓巧妙地進行融合。學生在完成任務的“試—探—練—精”的過程中,通過“個人學習—小組討論—伙伴互評—團隊流水作業”,對學生的個人主動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社會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例如,在社會能力的培養方面,先是伙伴互評,一個學生做,另一個學生評價,并及時進行反饋和交流;接著從小團隊變成整個大團隊的流水作業,前一個學生如果完不成操作項目,后一個學生就無法往下進行,培養學生在一個大的環境下,應該兼顧和考慮的不只是技能,還包含速度、相互協作等方面的意識,使能力培養的層次由小至大、由淺及深。
綜上所述,“六步一翻轉”將“六步教學法”中的“資訊”翻轉到課前讓學生學習,再結合混合式課堂教學“線上”+“線下”學習。這樣不僅在線下拓寬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能使教師通過線上實時了解學生在線下的學習進度及學習情況并進行交流,及時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同時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策略。“六步一翻轉”與“混合式課堂教學”在課堂中的有效結合,更加突出學生為主體,使教學效果更直觀、可視化,更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難點。與此同時,適配發展教育在中職課堂中的應用,學生在符合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開展學習活動,在活動中發現知識;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中展開互動,在互動中進行同伴輔導,滿足個體學習需求。在“六步一翻轉”與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下,創造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需求相適應的課堂,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毫無疑問是一種有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斯萊文著.教育心理學[M].呂紅梅,姚梅林,等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江? 帆.互聯網環境下汽車專業“六步一翻轉”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9(10)
[3]龐亞飛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及其實證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報,2018(15)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環境下汽車專業六步一翻轉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GXZZJG2017A039)。
【作者簡介】蘇江麗(1992— ),女,廣西柳州人,助理講師,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交通運輸系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教師,研究方向:汽車運用與維修教育。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