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娟娟



【內容摘要】合作學習的課堂應營造一種學生之間相互傾聽、積極思考的安靜氛圍,然而,在當今倡導合作學習的大背景下,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傾聽誤區,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改進評價策略開始。筆者試圖通過“以生為本”的評價策略啟迪學生聽的智慧,營造尊重、補充、串聯的學習氛圍,讓傾聽之花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常開不衰。
【關鍵詞】以生為本 合作學習 學習評價 相互傾聽
共生效應提出: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柔弱單調;而眾多植物共同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學生之間協作學習和共同提升的現象就是共生效應的典型表現。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約翰遜兄弟通過研究得出:合作學習比起競爭學習來說,它的學業成就要高0.67個標準差,比個性化學習高0.64個標準差。在一般研究中超過0.2或0.25個標準差的話就說明存在著明顯差異。俗話也說: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很難有成就。因此,合作學習的課堂在當下變得越來越普遍。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到處可見學生活躍的身影,然而,這種活躍大多是雜亂無序、浮于表面的,往往存在著不去傾聽、假裝傾聽、充耳不聽和聽而無痕的傾聽誤區。真正的合作學習課堂應該回歸到安靜的本質,這種安靜區別于傳統課堂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安靜,區別于死氣沉沉、沒有思維的安靜,應該是一種學生之間相互傾聽、積極思考的安靜。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新人”突出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注重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因此,筆者試圖從尊重、補充和串聯三個維度進行“以生為本”的評價,從根本上孕育出合作學習課堂中的“傾聽”之花。
一、尊重:“傾聽”的陽關
馬斯洛說:尊重需要即包括成就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在傾聽中即體現了對發言同學的尊重,也滿足了自我尊重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從尊重的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在尊重中構建傾聽表達的平臺,并在傾聽中獲得尊重的需要。
案例:
在進行《鳥類》一課的學習時,有一個環節是老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即尋找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老師提出要求:請各小組在組長的協調下,根據桌上的資源(材料袋)協作完成探究活動,最后上臺向同學們展示探究的成果。活動中,產生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合作學習現象。
現象一:小組成員各自看著自己的課本,時而望著桌上的材料袋發呆,彼此之間沒有任何交流,這是一種傳統的安靜課堂。
現象二:小組成員間的合作異常活躍,不時傳來歡笑聲,但各成員獨自述說著自己的觀點,看似活躍,實則雜亂無序。
現象三:小組各成員圍繞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展開有序的討論,環環相扣,思維活躍。成員A:我們組探究的是鳥類在外形上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我認為可以從體型、羽毛、翅膀等方面逐個研究。成員B:那我們就先通過家鴿的模型來觀察體型吧。我覺得它的體型應該是流線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阻力。成員C:我贊成,你們有沒有乘坐高鐵的經歷,我覺得高鐵的外形也是流線型的,所以特別快。成員D:是的,我也同意,接下來我們再研究羽毛吧。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羽毛,我們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一下。成員B:好的,我們一起來看……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同學緊跟著上一個同學的思路開展討論,這時,其他同學也在認真傾聽,積極思考,準備著接下來的發言。
以上三種現象雖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間卻因“尊重”而有著緊密的聯系。現象一反映出的是沒有交集的尊重缺失,現象二反映出的是過度關注自我的尊重缺失,現象三反映出的才是彼此間的充分尊重。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從“尊重”的維度進行“以生為本”的學習評價,可以從對待他人的禮貌程度、尊重他人的言行、尊重他人的人格、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評價,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傾聽的習慣,為合作學習課堂上的“傾聽”之花帶來溫暖的陽光。
二、補充:“傾聽”的雨露
以彼此尊重為前提建立起來的相互傾聽的合作學習課堂,學生之間已經初步構建了良性表達的平臺。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對他人的表述進行深入思考,提出質疑,并不斷補充完善。在補充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實踐傾聽的行為。
案例:
《鳥類》一課涉及到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老師為此在課堂上設計了闖關環節,并提出要求:當一位同學進行闖關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進行質疑反思,等這位同學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其他同學再相互討論,進行補充,闖關的同學和進行補充的同學都能得到相應的加分。
“入耳周聽,十方無遺”,這是佛經中對傾聽意義的描述,或許聽來有些夸張,但是,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傾聽是表達的基礎。只有當學生認真傾聽了,才能內化他人的表達,并融合已有的知識,繼而產生共鳴或質疑,并進一步進行補充。因此,在“以生為本”的合作學習課堂中,可以從“補充”的維度對學生的傾聽行為進行評價,給“傾聽”之花帶去雨露。
三、串聯:“傾聽”的土壤
在傾聽的過程中,一個個對話間需要自然的過渡,這便是串聯。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學生是真正的主人,一切學習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因此,老師可以將一部分串聯的工作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進行串聯的過程中,以傾聽為基礎深入思考,將一個個觀點、一個個環節聯系起來,不同的思維不斷地進行著碰撞,最終匯聚成浩瀚的海洋。
案例:
每個小組中都會有一至兩個核心成員,他們往往是整個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在進行《鳥類》一課“保護鳥類多樣性”的教學時,老師設計了“我是一只小小鳥,我能……”的小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小組成員要扮演一種鳥類,其他組的同學提問,問題可以是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也可以是這種鳥對于人類及生態平衡的益處。這是一個互動的活動,除了學生的扮演與提問外,還需要進行串聯。負責串聯的學生首先要傾聽組內成員的問題,然后邀請其他同學回答,并連接下一個環節。
串聯一詞在物理學中的含義是將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那么,引申到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就是將課堂上的一個個環節聯系起來。合作學習的課堂就像一曲優美的旋律,“串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黏合劑”,它把課堂學習的各個部分藝術的組合成一個完美整體。如果忽視它,課堂學習的結構必定會松散、凌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然而,要想讓串聯真正發揮“黏合劑”的功效,作為合作學習課堂的主人——學生,必須認真傾聽,在傾聽中進行串聯。此外,在問答的串聯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交換各自的認知,能夠有效碰撞出小組各成員之間的思維火花。因此,合作學習的課堂可以從“串聯”的維度對學生的傾聽行為進行評價,讓“傾聽”之花在“串聯”的土壤中不斷壯大。
南朝詩人宋鮑照在他的《登廬山望石門》一詩中提到: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傾聽是一門藝術,它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還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表達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以生為本”合作學習的課堂上,老師從“尊重”、“補充”、“串聯”三個維度對學生的傾聽行為進行評價,能充分激勵、喚醒和鼓舞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交流的可能;有了交流,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從而成為一個善聽敢說的人,真正孕育出“傾聽”的花朵。
(作者單位:太倉市浮橋鎮瀏家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