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月 何朋俊 潘宗英 何洪良
摘 要:本文闡述了網絡直播的定義和特點,分析現階段公共圖書館中運用網絡直播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公共圖書館運用網絡直播的建議,以期為公共圖書館運用網絡直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網絡直播;可行性分析;建議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信事業發展,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當前,新一代網絡技術不斷突破創新,無線網絡、流量網絡、移動通信的迅速崛起,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直播平臺成為嶄新的網絡社交媒介。
1 網絡直播概述
1.1 網絡直播的定義
廣義上來講,網絡視頻直播系統是一種多媒體網絡平臺,是將音視頻信號采集成數字信號,并經過網絡傳輸的一種流媒體應用。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國內的網絡直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網絡電視”,即通過采集電視(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輸入電腦,實時上傳網站供人觀看,;另一類“表演直播”,也就是通過連接攝像頭的手機或電腦,運用流媒體技術在網絡上直播或錄播,進行直播唱歌等自主性的表演,同時通過游戲互動獲得用戶打賞。網絡直播應用領域非常廣,多媒體網絡教學、新聞發布會、商業宣傳、遠程會議都可以運用。
1.2 網絡直播的特點
一是時效性強。不同于圖書、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網絡直播能對熱門話題進行迅速的捕捉與獲取,使線上話題能夠得以及時集聚、生成和傳播。這就有效避免了多層級傳播造成的信息失真,為用戶及時準確地了解直播內容提供了便捷的技術支持。二是互動性強。直播傳播人(即主播)直播現場中以演藝、交流和教學等直播內容吸引受眾人,直播傳播人和直播受眾人通過網絡交流或“彈幕”方式進行實時在線互動,加強雙方信息互通。用戶通過參與直播互動,不僅實現了自身對當前事件的心理表達公眾化,使得受眾人與直播傳播人之間的情感進一步緊密,實現各種價值觀和理念的交融,帶動和影響更多受眾人參與到直播現場中交流,從而讓受眾人感受到更加真實、立體的社交體驗和信息閱讀快感,進一步滿足了受眾人在直播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和理念的輸出。三是技術成熟,降低運營費用。當下網絡通信技術、4G網絡覆蓋和5G網絡布局以及PC、移動通訊設備保障了公共圖書館展線上直播活動發展,相對傳統運營復雜的電視直播而言,網絡直播傳播通過平板電腦、手機和等移動網絡便攜設備即能進行線上直播活動并同受眾群體實時互動,不需要電視基站等傳統媒體系統搭建過程,參與直播的雙方僅需保證網絡流暢和支付直播過程中消耗的流量資費,這樣的運營費用和收看便捷度能為網絡直播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普及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1]。
2 公共圖書館中運用網絡直播的可行性分析
2.1 公共圖書館中運用網絡直播的應用研究
2016年4月23日,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圖書館共同開展“世界讀書日在圖書館讀書”全民閱讀推廣活動,該活動同步通過國家圖書館官網、中國新聞網進行網絡直播,全國15家省市圖書館通過“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網絡平臺開展直播;全國30余家圖書館同日開展“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及推薦圖書展覽”。多年來,有關學者對網絡直播在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運用進行了探索。劉瀾以遼寧大學圖書館為例,在充分考察線上直播傳播者與受眾群體的需求后,發現了我國圖書館在現階段線上直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提出圖書館在開展直播服務的建議,重點包括了提升直播活動在圖書館活動營銷權重、篩選出優質直播平臺進行合作、對線上直播活動主題進行進一步優化、形成圖書館自有直播品牌和打造明星主播等。任益分析了網絡直播的特點及公共圖書館的優勢,探討了網絡直播平臺建設在公共圖書館服務應用中的可行性。譚博曾提出建立可以VR+閱讀推廣機制,通過開發VR+閱讀推廣開放平臺以及策劃可持續發展的VR+閱讀推廣項目,從而提升民眾的VR+閱讀素養;劉麗清基于對網絡直播的觀察,并以福建省圖書館“4·23”網絡直播為例,探討“網絡直播+圖書館”的服務實踐。由此看出,網絡直播和公共平臺的建立,跨越了時空界限的障礙,有助于構建信息服務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和互動交流中心等,在實現資源聚合與共享、提高讀者滿意度、提升服務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2 公共圖書館運用網絡直播的優勢
2.2.1 資源數字化
圖書館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場所。在信息化時代,如何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是公共圖書館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實現圖書館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信息化處理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以重慶市為例,從市級圖書館到區縣級圖書館,深入推進數字圖書館發展,依托國家級、市級項目實施館藏資源數字化,著力建設“商業數據庫外購”和“館藏資源數字化”。重慶公共數字文化網是重慶圖書館創辦的公共數字文化移動服務平臺,該平臺包含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以及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通過該平臺具備了信息發布、網絡培訓、報名預約、文化配送、藝術賞析、直播點播、大數據等數字文化服務功能,同時還可以通過訪問重慶市數字圖書館,閱讀海量的電子圖書、報刊文獻,瀏覽多媒體資源,享受圖書查詢、續借、預約等移動業務辦理、線上線下互動等多種方便快捷的公益服務。圖書館在開展活動或進行服務過程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種類和完善的資源形式,同時圖書館能夠選擇優質直播平臺進行直播、錄播或點播,讀者可以充分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圖書館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根據讀者喜好對節目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內容安排,進而使得直播內容更加豐富,資源利用更加合理[2]。
2.2.2 服務多樣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在日益增長。在信息化時代,圖書館更應創新服務方式,完善閱讀服務,加強閱讀推廣。2016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利用網易新聞客戶端開展了30場網絡直播,其中包含了20場講座、8場讀書會、新書推介和圖書薦購各1場,直播的累計點播量約73.27萬次,平均每場的點播量超過2.5萬次。由此可見,網絡直播與閱讀推廣可以成為機統一的整體,只要找到二者結合的平衡點,閱讀就能突破、場地和時空的限制,就能為廣大網民者提供更豐富的閱讀體驗,進而加深文化傳播效果,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近年來,重慶市圖書館也在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為著力點,積極創新服務方式,采取請上來走下去、區域間橫向聯動等方式,開展講座、展覽和培訓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全面閱讀熱潮涌動,這也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網絡直播活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3 公共圖書館網絡直播的建議
3.1 探索創新模式,提供極致服務
當前,我國已將“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全民閱讀活動已在全國各地的不同層面鋪展開來,成為培養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索引。傳統的公共圖書館主要向讀者提供文獻查詢及借閱、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等服務,但在網絡直播廣泛滲透到用戶生活的大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所承擔的服務內容和形式理應更加多元化。2015年12月,依托北京愛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內資源優勢,“陽光悅讀”微信直播平臺正式成立,該平臺以圖書館學術會議為主要呈現內容,主講人均為圖書館學科領域資深研究專家,以網絡直播等形式為成員提供學術講座,還將課程內容同保存,以便用戶反復學習觀看。
2016年11月,四川省圖書館與網易直播開展合作,進行同類型古籍修復節目《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小編親身體驗修古籍》的直播,共吸引24.2萬人次參與其中;新穎的直播形式徹底顛覆了傳統服務帶來的社會影響力。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應充分挖掘網絡直播的優勢,探索創新模式,為用戶提供極致服務,切實增強閱讀推廣的力度。
3.2 樹立多方合作理念,強化跨界協作能力
宣傳公共文化是公共圖書館使命和任務,因此,公共圖書館可以與優質的直播平臺采取跨界合作的方式傳播公共文化,從而使得公共圖書館宣傳服務渠道更加多樣化,也能夠吸引到更加的受眾群體,促進更多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的碰撞,達到公共文化服務高效化的最終目的。公共圖書館應以對受眾群體負責的理念選擇網絡直播平臺,因此要選擇主流媒體認可度較高、正能量傳播較多的直播平臺,要監督合作直播平臺盡可能避免一些違規低俗的內容摻雜到平臺之中,避免損害直播平臺和公共圖書館聲譽,在合作直播平臺中其他直播主題和內容的審核上要嚴把責任關,從而為公共圖書館跨界合作以及讀者服務提供安全舒適的直播環境。其次,公共圖書館在做好公益內容傳播的同時,應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服務創新的能力,可以通過打造自己的品牌IP,把握網絡流量吸引的思維來建立品牌推廣機制,并結合當前移動新媒體變化特點,引進專業人員打造新媒體、融媒體等媒介為公共圖書館跨界合作提供保障,同時與廣告創意企業合作在品牌活動策劃、宣傳、營銷與推廣上下功夫,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從而使公共圖書館與網絡直播平臺良性融合,也促使網絡直播在公共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中得到有效的轉型與發展。
4 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直播的優勢,將網絡直播與閱讀推廣活動相結合,充分展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優勢,累積形成品牌效應,促進全面閱讀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英蘭,劉曉強,李柏巖,等.一種面向互聯網應用的多路實時流媒體同步合成方案[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2]李光.問題、表征與規范:網絡視頻直播泛化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6):158-160.
作者簡介
李星月(1993-),女,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初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