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摘 要: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愈加成熟,數字閱讀在現代化閱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已經成為了當下流行的閱讀模式。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可以對現代化數字閱讀模式與傳統紙質閱讀模式進行對比研究,整理清楚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之間的差別和聯系,進一步為國內的數字圖書館建設以及閱讀推廣服務提供可靠借鑒。本文即通過對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閱讀態度、閱讀策略、閱讀績效的進行對比,進一步展示二者擁有的優缺點,為促進閱讀事業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心理學視域;數字閱讀;紙質閱讀;對比分析;閱讀策略
閱讀是用來獲知信息、發散思維以及認識世界的功能性活動。快速普及的智能移動設備以及不斷健全的網絡體系,使我國在2017年時有關數字閱讀的接觸率就已經到達了68.2%,數字閱讀已經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本時代閱讀的主要標志。紙質閱讀是建立在靜態文本上的閱讀模式,其載體即是呈現物化狀態的印刷品。數字閱讀的別稱為屏幕閱讀,所謂數字擁有兩層意義:一是將閱讀內容變成了數字化,所閱讀的內容即是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展現;二是使用了數字化的閱讀工具,閱讀載體由單一變為豐富,電腦、Kindl、以及手機等移動設備均可以用于閱讀,充分展現了閱讀的電子化形式。
1 閱讀態度的對比分析
1.1 選擇閱讀載體的傾向性
據調查表明,盡管數字化閱讀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大部分人在潛意識里更傾向于紙質閱讀。由36個國家參與的調研結果表明,將近68.9%的大學在校生愿意選擇紙質教材,在秦超的研究中,大學生及研究生支持紙質教材的比例遠大于數字教材。年齡、職業以及性別對選擇閱讀形式有著較大影響,據調研結果表明,女性相比于男性更愿意使用紙質閱讀,男性讀者更滿意于數字閱讀;大學生認為數字閱讀的優勢大于弊端;而處于18-49歲的成年人中有高達86.3%的人喜歡運用數字閱讀器。
1.2 主觀感覺的差別
相較于紙質閱讀,數字閱讀在沉浸感、真實感以及手感上均存在差距。閱讀者在主觀意識上認為在進行數字閱讀特別是超文本閱讀時較易被分散注意力,造成記憶力變差的現象,沉浸式感受比不上紙質閱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數字閱讀以碎片化的形式來展現知識點,難以構成知識體系,讀者也較難將碎片化知識融入到自身知識構造中。
1.3 在選擇文本上存在差異
通常來講,讀者更加偏向于運用數字閱讀來瀏覽新聞、小故事以及娛樂事件等小篇幅、直觀、具備較強時效性的內容,但要閱讀具備強文學性、專業性以及經典作品時,更加愿意選擇紙質閱讀。其中,閱讀時的文章篇幅以及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并決定了閱讀方式的選擇。由尼爾森的研究得出,快速瀏覽是使用數字閱讀時常常采用的方法,閱讀對象一般在進行數字閱讀不需要使用較多的認知資源,所以數字閱讀中的應用限于淺顯、短小的文章。紙質閱讀則更能加強讀者的沉浸感,便于記筆記與批注,閱讀對象一般利用紙質閱讀來提高自身素養。
2 閱讀策略方面的對比
2.1 何為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即是指閱讀對象在進行閱讀時所開展的一系列促進閱讀的有效方法,大量證據證明閱讀策略和閱讀績效之間構成正相關關系。閱讀策略一般以“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為依據分為全局策略以及局部定位策略。同時也可以以其所覆蓋的成分來分成認知策略以及元認知策略。所謂認知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讀者推測、回憶以及解釋閱讀內容,例如:劃線和記筆記。元認知策略的意思是讀者調控自身的認知經過。
2.2 閱讀策略存在的差異
張冰發現閱讀對象在進行數字閱讀時,眼球變動頻繁,持續轉變注意點,但在閱讀紙質材料時,則會保留視線于一點較長時間。Nielsen則通過研究得出紙質檔案屬于視線性,人們會偏向于先了解大體內容,然后開始仔細閱讀,多運用全局策略;但數字閱讀則呈現跳躍且非線性的視線,所以讀者為減低認知難度,會運用瀏覽、掃描的形式。進行數字閱讀時,所使用到的鼠標或鍵盤也會使閱讀對象的注意力被分散,因此,在數學閱讀中多使用局部定位及監控策略。
3 閱讀績效上的對比分析
3.1 閱讀績效上的差異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相關研究表明數學閱讀的速度大大慢于紙質閱讀,并且使用電腦閱讀時的準確性及理解率都相對較低。但在之后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閱讀已經消除了與紙質閱讀的差距。不過也存在一些學者認為載體會對閱讀績效產生影響,其認為使用紙質閱讀的理解效率與質量會大于數字閱讀。國外的主流觀念則認同數字閱讀更可以加強學子的閱讀能力。
3.2 對閱讀績效產生影響到原因
1)文本材料方面的影響。一般來說,測試材料的種類以及文章的呈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閱讀績效。詳細對比下,在閱讀移動設備上的短篇文本時,數字閱讀的表現要優于紙質閱讀,而較長篇幅或者難度相對高的文章,則較易導致閱讀對象失去耐心。在把靜態文本當做實驗材料時,明顯可以看出具備文字、視頻、圖片及聲音為一體的電子書刊更能夠促進閱讀績效的提高。
2)數字載體的影響。通過運用不同種類的閱讀載體來進行實驗也是導致出現結果差異的因素之一。目前已經有研究證明閱讀對象在閱讀時所使用的數字設備屏幕大小會對其閱讀績效及感受造成影響。眼動理論堅持頁面的開本會對閱讀產生影響;周鈺等人的研究證明移動閱讀器因其屏幕相對較小而妨礙了閱讀范圍,從而導致閱讀速度及效率變慢;大部分人認為ipad更加適合閱讀,其相較于電腦屏幕,更能夠降低閱讀者的心理負荷。
3)個體原因上的影響。實際上,對于不一樣的個體來說,閱讀載體產生的影響并不盡相同。數字閱讀可以做到更有效的加強孩童理解詞義的技能且提高語音意識;在閱讀新聞時,中學生往往在運用數字閱讀時呈現出更加優異的批判思維,不同的是,大學生則在紙質閱讀中有更佳表現。在蔣紅將36篇論著整合起來進行元分析后,發現數字閱讀對各個學段的學生的影響有差異,具體表現為,受測者年紀大小與數字閱讀效果成反比。同時有人提出老年人更適合數字檔案閱讀的理念,研究提出數字閱讀能夠給予老年性黃斑病變者更加清楚的視覺成效。
4 總結
總的來說,基于心理學視域的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對比分析表明,閱讀對象一般在主觀上更傾向于紙質閱讀,但數字閱讀更能提升教學成績。
參考文獻
[1]肖鵬,潘燕桃,張久珍.中國大陸大學生學術閱讀載體偏好與行為研究:基于全球調查數據的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01).
[2]李榮添,田蘭蘭.新媒體時代下移動閱讀的發展——基于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J].出版廣角,2017(17).
[3]蔣紅.數字閱讀能取代紙質閱讀嗎——基于36篇有關信息載體對閱讀效果影響研究論文的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7(09).
[4]吳丹,陸柳杏.移動閱讀工具對大學生學術文獻閱讀效率的影響研究[J].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2017(01).
[5]周鈺,王娟,陳憬,李永鋒.信息載體影響文本閱讀的實證研究——基于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J].中國遠程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