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莉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1)
骨折(fracture)具體是指骨頭的完整性或連續性的中斷,一般是由于暴力損傷所導致的,骨折并不一定發生在某個特定的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一般骨折患者經過科學合理的治療之后都能夠痊愈,極少部分損傷嚴重或者是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1]。本文選取特定研究時段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66例骨質疏松癥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經過研究發現實施綜合性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護理有效率高達100%;現將護理過程和總結作如下報道:
選取 2017年2月至 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66例骨質疏松癥骨折患者,按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15例,女18例;年齡43-71歲,平均(56.11±2.25)歲;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44-72歲,平均(56.21±2.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方式,如積極為患者營造溫馨的住院環境,嚴密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等;
觀察組;實施綜合性健康教育:(1)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對每位患者均進行良好的心理評估,并且結合其專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開導,讓患者消除焦慮、緊張的情緒,使其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同時及時與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家屬親情支持的重要性,從而讓家屬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做好日常護理,減少心理不良情緒的產生,(2)飲食教育:指導患者多進食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肉類等食物,從而補充足量的鈣,并且促進鈣的吸收,多食用奶、蛋類、魚、蝦等食物,切勿食用飽和脂肪酸以及膽固醇含量過高的食物,禁食牛油、油炸膨化等食品;(3)運動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在恢復良好的情況下逐漸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剛開始可進行起坐訓練,然后逐漸下床活動,可以行走時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戶外走動,不僅放松患者的心情,同時有效促進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復,減少骨量的流失,(4)安全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及家屬安全的重要性,囑咐患者在起床時不可過猛,在下床后應站穩然后開始行走,走路時注意腳下,防止滑到,而醫院則應保持地面干燥、干凈,告知患者上下樓梯時不可擁擠、應扶扶手[2];
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對比;其中包括軀體癥狀、心理狀態、社會化關系、生活質量四個方面。
此次對比護理中產生的所有數據,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計算,t檢驗,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相關指標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骨質量減少,骨微觀結構發生改變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當患者發生骨質疏松時,常常會出現疼痛、腰背四肢伸長縮短,骨折以及呼吸系統障礙,還有患者會出現肌肉疼痛。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全身性骨病,主要是患者骨量過低,骨的微小結構遭到破壞,使得骨脆性增加,從而導致患者發生骨折。出現骨質疏松時骨組織的礦物質和骨基質均有所減少,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女性比男性多見。骨質疏松最常見的部位為椎體、髖部和腕部,其中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的一種毀滅性病變,當出現髖部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后,約有15%-20%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并發各種并發癥而死亡,有50%以上的患者會因此而終身致殘[3]。但當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癥后,其活動和身體功能受到限制,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
本文選取特定時段內的6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其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最后發現在對骨質疏松患者的護理中實施性健康教育,能夠提升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降低患者疼痛評分,并且很好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醫護人員在臨床中推廣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