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關節組織,很容易受到損傷,其是骨科的一種常見病,包括骨折脫位、韌帶損傷等,受傷的原因主要是運動不當或是車禍。臨床治療膝關節損傷多采用傳統方法,在患處做手術切口,打開關節腔,此種方法容易留下后遺癥,不利于預后效果[1]。本文主要對我院81例關節鏡手術治療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
將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膝關節損傷關節鏡術后患者81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實驗組41例患者,參照組40例患者;實驗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為32-65歲,平均年齡為(45.7±2.8)歲;參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33-64歲,平均年齡為(45.2±3.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不存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參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使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1)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第1天,確保在其生命體征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進行康復訓練。股四頭肌訓練:指導患者將雙腿平放于床上,讓其保持緊繃狀態10秒,然后放松雙腿,每組進行10次,每天3組;踝泵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背伸運動,每次伸屈狀態各保持10秒,每組動作重復20次,每天3次;腿抬高訓練:患者平臥于床上,盡可能的將腿部抬高,與床面保持45度時,停頓10秒,再放下。本組動作重復20次,每天2次;(2)患者手術后3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運動,患者在床邊坐下,雙腿自然下垂[2],健側腿放在患側消退的前方,向后壓,屈曲的角度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屈曲連續的時間在30分鐘左右,每天1次;(3)手術后4天,指導患者下床行走,可以靠墻或拄拐行走,行走鍛煉的時間在10分鐘左右。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生活質量。療效標準:患者膝關節屈曲角度在100度以上,則為優;屈曲角度在80度以上,100度以下,則為良;屈曲角度在50-80度之間,則為可;屈曲角度達不到50度,則為差。生活質量從軀體活動、睡眠情感、精力、社會生活四個方面評價,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所有數據行SPSS17.0軟件處理,計量用(±s)表示,組間t值檢驗,計數用(%)表示,x2值檢驗,P小于0.05時,組間數據對比具有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68%,參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實驗組較好,優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含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析(±s)

表2: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析(±s)
組別 例數 社會生活 睡眠情感 軀體活動 精力實驗組 41 92.03±5.04 91.26±5.41 88.62±4.56 90.26±4.86參照組 40 75.16±2.52 76.49±5.01 72.16±5.71 74.69±4.92 T值 18.9793 12.7406 14.3539 14.3279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膝關節損傷是一種常見疾病,由于膝關節組織比較復雜,患者在受傷時,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關節鏡術后患者容易引發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影響。因此,對關節鏡術后患者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非常必要。常規護理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的出現,彌補了常規護理的缺陷,其可以促進患者肌肉收縮功能,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3-4];同時還可以促進靜脈回流,使膝關節組織水腫現象消退,促進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保護關節的作用。在患者康復期間,可以適當的使用中藥進行治療,以此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可以進一步促進膝關節的康復。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治療有效率較高,高達92.68%,與參照組治療有效率75.00%進行對比,存在顯著差異。這是因為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肌肉收縮能力會得到提升,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早期恢復膝關節能力。另外,護理干預后,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更好,與參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關節鏡術后患者中使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可以增強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