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陳 琴,邵亞瓊,李 征*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門診4樓中醫科,湖北 武漢 430022)
現階段腫瘤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日漸成為威脅人類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臨床日漸重視腫瘤治療研究,其中化療為腫瘤主要治療手段,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發展,延長患者生存期[1]。但是化療藥物具有較大的毒性,患者化療后不良反應嚴重,依從性較差,臨床治療效果不盡理想,而合理的干預措施有利于改善上述問題,可緩解患者病痛,確保其病情穩定[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中醫辨證施護聯合艾灸在腫瘤化療患者恢復的臨床效果,現詳述如下。
2016年1月-2017年10月,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腫瘤化療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入院序號奇偶數按比例(1:1)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1例。對照組男18例,女年23例,年齡35~60歲,平均(47.82±2.39)歲,其中乳腺癌10例,肝癌15例,胃癌16例;觀察組男17例,女年24例,年齡34~60歲,平均(47.12±2.41)歲,其中乳腺癌11例,肝癌16例,胃癌14例。本次研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上述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良好可進行比較研究。
對照組開展中醫辯證施護,具體措施:第一,情志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密切交談,耐心向患者講解化療情況,告知患者病情好轉趨勢,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同時引導患者記錄每日開心的事情,并與護理人員、家屬進行分享,從而改變自身情緒狀態。此外護理人員開展放松指導,引導患者靜心養性,調和自身真氣;第二,飲食指導,化療患者多出現嘔吐、白細胞、紅細胞減少情況,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少食多餐,化療后少量進食,以小米粥等流質、易消化食物為主,隨后逐漸增加益氣養陰食物,以燕窩、白木耳等為主,促進正氣恢復,同時還需增加蛋白質攝入量,給予患者甲魚、海參等食物,提高其免疫能力;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穴位艾灸,選取關元、神闕、足三里和氣海穴位,患者仰臥,保證上述穴位充分暴露,將艾條點燃對上述穴位進行針灸,保證患者感受到溫熱,但不得出現明顯灼痛感。1次/d,20min/次,持續治療2-3周。
療效評價,顯效:干預3個月后,患者癥狀消失,白細胞計數超過4 ×109/L;有效:干預3個月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白細胞計數增加(0.5-1.0)×109/L;無效: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白細胞計數增加低于0.5×109/L,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3];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卡方檢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參照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85.37%明顯高于對照組65.84%,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n,(%)]
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化療手段較為常見,但是大多數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無明確的選擇性,其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組織細胞,抑制造血肝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白細胞產生數量,使得患者免疫能力降低。同時患者還伴有惡心、嘔吐等多種不良反應,嚴重影響其預后質量,患者耐受性較低,治療效果不盡理想,因此開展科學合理的干預工作尤為重要[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85.37%明顯高于對照組65.84%,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中醫理論認為,化療藥物屬“毒物”范疇,化療治療即為“以毒攻毒”過程,而化療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失眠等不良問題則可歸屬于“虛勞”“氣血虛”范疇,針對這種情況給予患者穴位艾灸效果顯著,穴位主要選擇足三里、神闕、關元和氣海等,其中足三里為陽明胃經,可發揮扶正培元、益氣活血功效,神闕是胃腸盤曲匯聚的地方,與十二經絡聯系密切,關元和氣海同處于下焦,是先天元氣化生的位置,前者具有賠補元氣和溫陽補腎功效,后者可補虛固本、升陽補氣,諸穴位配伍共奏化生氣血、健脾益氣功效。同時通過艾灸方式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患者新城代謝,進而產生正向生物效應。此外在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情志調節和飲食指導,盡量轉移患者注意力,使其關注生活中高興的事情,并養成與其他人分享的習慣,切實改善患者情緒狀態,并保證影響供給充足,提升其免疫能力,進而增強低于疾病的能力,切實保證病情穩定。
綜上,在腫瘤化療患者恢復過程中,行中醫辯證施護聯合艾灸效果顯著,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推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