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莉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武漢 430071)
臨床護理是醫療服務的構成要素,是影響臨床療效的一大因素,與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密切相關[1]。因此,各大醫院及醫護人員十分重視護理干預在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在此,本研究將82例患者分為兩組,采取不同的護理模式,觀察護理結果,評價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間,選擇我院收治的82例腦梗塞患者,采用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1例。對照組,25例男性,16例女性,42-78歲,平均(51.3±5.69)歲。干預組,27例男性,14例女性,41-75歲,平均(50.1±5.3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如病情監測、心理疏導、飲食指導、日常護理、病房護理等。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體位護理:早期正確體位,可減輕或預防屈肌或伸肌痙攣癥狀。腦梗塞患者,一般情況下,取側臥位,盡量不取仰臥位。仰臥位時,肩上抬并前挺,自然伸展上肢,指半屈,手維持空心握拳姿勢,將高度適宜的軟枕放置于患肢下。一般間隔2-3h,更換1次體位,防止關節攣縮,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壓瘡。側臥位時,輕輕拉出患肢,以免受壓,保持前伸位,外旋前臂,掌心朝上。患側臥位,有助于增加患側感覺輸入,牽拉患側肢體,具有治療意義。(2)肢體康復護理:一般而言,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且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左右,開始鍛煉肢體功能。護士綜合分析患者病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鍛煉計劃,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強調持之以恒,由健側開始,慢慢過渡至患側,先是大關節,后是小關節,逐一鍛煉,包括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肩關節等,通過拍打、按摩等方法,促進肌肉功能恢復,15min/次,5次/d。與此同時,護士指導患者主動運動,做簡單的動作,如洗臉、站立、屈曲手指、簡答穿衣等。另外,站立訓練較好的情況下,或者肢體肌力達到步行標準時,可指導患者步行。(3)語言功能護理:失語患者,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先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口腔操練習,如噘嘴、彈舌、鼓腮等,之后,練習簡單的單音節字發音,正確發音后,慢慢增加吐字量,且過渡至連音重復訓練。整個過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鼓勵患者多開口、多說,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并給予獎勵。
第一,評價護理效果:①痊愈:相比護理前,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100%,無病殘現象。②顯效:與護理前比,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89%,1-3級病殘。③有效:相比護理前,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④無效:相比護理前,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2]。
第二,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表,以患者或家屬為對象,調查滿意度,實行百分制,最終評分越高,表示越滿意。
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檢查,(±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評價護理效果,數據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n,%】
調查顯示,干預組滿意度評分為(93.4±5.13)分,對照組評分為(86.9±7.82)分,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t=4.450,P=0.000)。
腦梗塞也稱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3]。大量研究表明,腦梗塞患者,常伴有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語言障礙等,降低了其生活能力,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康復護理是指在基礎護理的前提下,采用各科專門護理技術,恢復患者殘余機能。康復護理,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綜合分析病人實際情況,結合疾病特征,制定護理計劃,高效開展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4]。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從體位護理、肢體康復護理、語言功能護理三方面著手,進行護理干預,改善預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顯示,干預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2.6% vs 78.1%,P=0.003),且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93.4±5.1 vs 86.9±7.82,P=0.000)。可見,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護理中,應用價值高,建議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