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玲,劉潔曦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廣東 廣州 510000)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患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女性多發,趨向年輕化,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質量造成嚴重的危害,給家庭和社會壓上了重擔[1]。伴隨乳腺癌化療方法的完善和改進,治療方式更加綜合化、多樣化。當前臨床實施較多的靜脈輸液化療方式主要有 VAP和PICC。然而,兩種化療方式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研究仍處于開始階段。因此,筆者對乳腺癌化療患者選擇運用VIP和PICC作用效果的進行研究。
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進行乳腺癌術后化療的患者256例。納入研究標準: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術后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術后并發癥;需要手術化療輔助治療;同意配合。根據中心靜脈置管方式的不同有PICC組(n=138)和 VAP 組(n=118)。PICC組平均年齡(47.2(7.1)歲;VAP組平均年齡(47.8(6.7)歲,兩組均為女性,在病情(手術切除范圍、癌癥分期、)及年齡等資料滿足研究的要求,可比(P>0.05)。
1.2.1 置管方法
PICC組選擇肘部粗大血管進行靜脈穿刺置管,將導管插至上腔靜脈,約40~55 cm,行 X 線透視確認導管位置。PICC 體外需無菌貼膜固定。VPA組選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患者局麻狀態下將靜脈導管經皮膚穿刺,選擇手術對側頸內靜脈并植入輸液港,沿導絲留置導管至上腔靜脈,長度在10~15 cm左右,最后固定縫合。
1.2.2 護理方法
在進行靜脈護理輸液開始前,護理人員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現異常情況(紅腫、疼痛),運用輸液針回抽患者血液并用生理鹽水20 ml 脈沖式沖管后,分離注射器,連接輸液器。使用肝素鹽水封管。輸液時,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疼痛及滲漏等異常情況,若出現及時停止輸液,采取處理措施。
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成功率。隨訪就患者的并發癥及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觀察比較。
使用SPSS18.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例,%) 進行χ2檢驗。當P>0.05,有統計學差異。
VAP組和PICC組的置管成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VP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3.4%)比PICC組(11.6%)更低(P<0.05),而且采用VPA化療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置管成功率、并發癥及生活質量比較 (例,%)
乳腺癌術后患者通常需要一段靜脈輸液化化療,傳統的輸液方法會對皮膚進行復雜穿刺,穿刺十分痛苦,同時由于受藥物的刺激,皮下組織及皮膚會有一定的損傷,所以選擇合適的方法十分重要,PICC和VPA是當下使用比較普遍的的靜脈輸液置管方法[2]。PICC 及 VAP 通過導管到達上腔靜脈,可以把化療藥物導入到中心靜脈,這是種安全、長期及方便的通路,可以避免傳統輸液方法反復穿刺的痛苦,組織藥物對靜脈、皮膚的損傷。同時PICC 及 VAP使用柔軟的導管,生物相容性好,不會損傷血管內膜,從而減少靜脈炎和血栓形成[3]。因此,進行中長期靜脈輸液的化療患者常選擇PICC與VAP靜脈輸液方式。
本研究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運用VIP和PICC這兩種靜脈輸液的臨床效果如下:VAP組和PICC組的置管成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VP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3.4%)比PICC組(11.6%)更低(P<0.05),而且采用VPA化療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的研究表明乳腺癌術后化療的患者,相對于PICC來說,VAP 雖然操作較復雜,價格較高,但其具有并發癥少、化療后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更可喜等優點,在靜脈化療的乳腺癌患者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