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軍,王建莉,葉美霞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4)
近年,臨床各大醫院對中風的報道逐漸增多,權威數據顯示,末期每年的病發率高達10%以上,其中6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臨床稱之為中風后睡眠障礙[1]。患者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中醫稱之為“不寐”。長期的睡眠不足、寐而不酣、入睡困難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會積聚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從而干擾預后。目前,臨床治療以針刺為主,但效果不佳。筆者為分析針刺聯合心理干預價值,報道如下:
擬定此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進行,以規定研究時段內收治的130例中風后睡眠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5例。此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
經年齡統計、病程統計:觀察組患者年齡主要是集中在60歲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45歲,但不超過78歲,平均數(60.9±11.2)歲,病程平均(3.62±1.25)年,男女比例33:32;對照組患者年齡主要是集中在58歲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40歲,但不超過75歲,平均數(61.3±9.3)歲,病程平均(3.51±1.31)年,男女比例34:31。兩組一般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所有中風患者,均有睡眠障礙,一周有3次以上難眠癥狀。排除精神失常者,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
兩組均行針刺治療,選印堂、三陰交、百會、神門、安眠穴位,常規消毒后,將0.3mm*25mm毫針刺于穴位,得氣后留針30min,每天一次,連續針刺一個月。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心理護理:(1)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內心困擾,排解憂慮,或者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講述幽默故事等轉移患者注意力;(2)主動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案及康復過程、注意事項,讓患者清楚病情后積極參與治療與護理。
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估其睡眠情況,評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高。
借助滿意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治療效果滿意情況,得分滿分100分,分數高于90表示非常滿意,得分低于80為不滿意,在81-89之間為滿意。
數據分析用SPSS18.0系統;計量(±s),t檢驗;計數(n,%),x2檢驗;P<0.05指有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共117例患者的滿意問卷評分高于80分,其中觀察組占64例,對照組占53例,表示針刺聯合心理干預效果更好,與常規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

表1 兩組滿意情況
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無差異,干預后PSQI評分均降低,觀察組遠較對照組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

表2 睡眠質量情況
中風在老年人中較常見,以較高的致死率為特征。中風患者除了表現為運動、語言等功能障礙,也會表現出失眠等癥狀。據悉,其造成失眠的原因主要是丘腦、腦干腹側、背側及皮層下腦損傷,應激反應會增加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多巴胺及乙酰膽堿的釋放,從而刺激延髓上行網狀抑制系統及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等部位,引起睡眠障礙。部分患者會選擇藥物治療,但西藥長期使用會引起肝腎毒性,加重病情。西醫認為針刺穴位可調節氣血、舒筋通絡,可避免西藥副作用的前提下改善睡眠。但針刺僅能緩解病情,患者的心理活動沒有得以疏導仍然會存在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入睡困難。藺偉等[3]在研究中表明,給予中風后睡眠障礙患者以針刺聯合心理干預,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降低顯著,在10分以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無差異,干預后PSQI評分均降低,觀察組遠較對照組低,子6分左右。這與藺偉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證明針刺聯合心理干預確實能改善中風后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質量。心理干預注重患者的內心活動,通過對其消極情緒疏導,可讓患者心情放松,從而更有利于入睡。盧穎等[4]曾在研究中表明,針刺聯合心理干預可提高中風后睡眠障礙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0%以上。筆者為進一步分析其效果,結果顯示:兩組共117例患者的滿意問卷評分高于80分,其中觀察組滿意度98.46%,遠較對照組的81.54%高,這與盧穎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證明此i研究可信度高。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心理干預對中風后睡眠障礙安全可行,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