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嫦,鐘 婷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廣東 廣州 510120)
早產兒(Prematureinfant)主要是指胎齡不足37周出生的活產嬰兒,在器官功能方面要比足月兒弱,需進行相關的特殊護理[2]。此次研究主要就發育支持護理用于早產兒護理中對其并癥發生率、院內感染發生率的影響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本院的156例早產兒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兩組分為參照組(n=78)以及實施組(n=78),納入標準:均與出生12小時后接受治療,并且出早產之外無其他病癥。參照組:男患兒47例,女患兒31例,平均胎齡(32.1±1.42)周,出生時平均體重(2.26±0.37)kg。實施組:男患兒49例,女患兒29例,平均胎齡(31.36±1.93)周,出生時平均體重(2.37±0.29)kg。分析對比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體重等相關資料,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研究要求。
參照組:患兒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了解患兒的情況,并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心率血壓等各個生命體征,并向早產兒的家長進行有關知識的講解,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并告知家長在早產兒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3]。
研究組:患兒采取發育支持性護理。首先,將患兒置于暖箱中,根據患兒的情況將暖箱中的溫度以及濕度調整至適宜的狀態,并將暖箱的光線進行調整,避免傷害患兒的雙眼,同時要進行曹寅處理,為患兒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其次,為患兒進行撫觸,去患兒俯臥式,分別對患兒的臀部、背部,后以側臥式撫觸患兒的四肢,最后取仰臥式分別撫觸患兒的腹部、胸部以及頭部,15min/次,2次/d。剛開始撫觸時掌握好力度,不要強迫性的讓患兒保持一個姿勢,隨著撫觸的次數增加,慢慢的增減撫觸的力度,給患兒一個適應的過程[4]。再則,要盡最大程度的減少疼痛刺激,可以將留置針輸液運用PICC代替,在為患兒進行聽診前,將聽診器焐熱,避免給患兒帶來刺激。最后,針對無法經口喂養的患兒,可以選擇非營養性吮吸,給予患兒橡皮奶頭,5~10min/次,8~10次/d,而能夠經口喂養的患兒,也可以給予非營養性吮吸,在喂奶前給予5min吮吸,讓其預先適應[5]。
分別觀察和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癥發生率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總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x100%。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以(%)的形式表示,采取x2進行檢驗,分析多因素采取多重線性回歸法,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對兩組患兒進行觀察和分析,實施組患兒的并癥發生率(5.13%)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2.56%)均低于參照組患兒(11.54%、8.9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如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并癥發生率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對比(n/%)
發育支持性護理(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主要是針對早產兒的生理反應以及一系列行為進行觀察以及評估,將有害的刺激減小,在光線、聲音、溫度、濕度等方面都要把控好,為早產兒創建一個優良的治療環境,有利于在產兒的生長發育[6]。
此次研究主要針對早產兒護理進行討論,發育支持性護理作為該護理工作的首要選擇,該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能夠有效的促進患兒的腸胃功能成熟,減少對患兒的疼痛刺激,改善喂養不耐受的現象,同時有組與患兒的睡眠狀態以及體重的增長,促進早產兒的成長發育,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組患兒的并癥發生率(5.13%)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2.56%)均低于參照組患兒(11.54%、8.9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丘碧華[1]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發育支持性護理能夠有效的降低患兒的并癥發生率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經過對兩組患兒展開觀察,可以發現在進行早產兒護理中采取發育支持護理能夠有效的降低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院內感染發生率,值得大力的推廣和應用于臨床護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