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娟,張光軍,張 苗,董風莉
(徐州礦務集團第一醫院心內科,江蘇 徐州 221121)
冠心病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心身疾病,在中國女性死因排序中,已成為首位死亡原因[1];焦慮是一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2]。.敘事療法,即傾聽來訪者的問題故事,從中找出其“閃光事件”,以喚醒被封存的內在積極力量,重構人生故事,促使認知改變[3]。本研究通過運用敘事療法對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院內心理干預,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心內科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住院的女性冠心病伴有焦慮情緒的患者,年齡45-75歲,按照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符合WHO冠心病診斷標準女性患者;《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50分,住院時間超過一周以上,簽署知情同意書志愿參加者。
1.1.2 排除標準:
(1) 智力障礙、語言溝通交流障礙 ;(2)有精神分裂病史;(3)在他人的幫助下不能完成者。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和一般心理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敘事療法
1.2.2 敘事小組的成立與培訓:敘事小組由一名主治醫師、一名心理咨詢師、護士長、兩名護師組成;建立敘事工作室,培訓內容為敘事療法相關知識。
1.2.3 患者資料收集及個性格特征評估 收集記錄患者有關個性化資料,包括家庭背景、興趣愛好及家屬支持等,整合其性格特征。
1.2.4 患者敘事 與患者一對一交流,注意引導,增強談話目的性。
1.2.4.1 確立敘事問題及情感宣泄:營造輕松信任氛圍,采用開放式提問,由淺入深,發掘病人的主要心理問題予以命名,性格內向者采取誘導式發問,引導患者傾訴負性情感相關事件,鼓勵以哭泣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
1.2.4.2 問題外化、解構和重構 外化是將人與問題分開,告訴病人“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問題是可以來,也可以走的,自己是絕對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引導患者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問題,排除負性情感負面放大作用,重新檢視自身,全面、多角度看待問題。誘導式提問對患者有積極感受事件,即“閃光事件“,予以肯定、放大,重新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改善焦慮情緒,恢復良好心態。
1.2.4.3 運用他人故事移情、警醒 運用同類成功案例,讓病人感同身受,思考借鑒別人成功的方法經驗,正確對待和處理問題。
1.2.5 敘事小組討論對敘事過程中患者的故事、護士的人文觀察、個體反思內容進行集體討論,指出護理中的不足之處。
1.2.6 患者親屬溝通包括焦慮對疾病的影響,親屬對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尤其是親屬作為患者主要敘事問題的,針對性做好溝通指導,鼓勵親屬多傾聽患者“故事”,幫助患者重新認識疾病中的自己,不斷強化。
1.2.7 患者集體敘事交流參加人員除患者本人外還有敘事小組成員、病人家屬及其他患者,讓患者本人講述自己的敘事體會,參加人員成為患者重構美好故事的見證人,通過患者之間故事的彼此交叉和相互影響,進一步強化,使當事人從中獲益。
分別于入院第一天和出院前一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測試,心理咨詢師結果測評,對比兩組患者SAS評分差異性。
應用 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分析。一般資料采用頻數、平均數等進行統計描述;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對入院后第一天,出院前病人焦慮分布情況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P<0.05表示統計結果存在顯著差異。
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SAS評分比較(±s;n=30)

表1 兩組SAS評分比較(±s;n=30)
組別 入院第一天 出院前一天SAS SAS對照組 68.25±3.52 47.83±7.19觀察組 68.31±3.59 31.02±5.38 t 0.071 14.218 P 0.953 0.000
焦慮是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且與冠心病互為影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敘事療法不同于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它是一種新興的心理治療取向,又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特點[4]。其治療的有效性和實踐的便捷性成為近年來最受重視的心理干預方法之一[5]。國外NT的應用對象相對廣泛,而國內臨床應用較少。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敘事療法對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院內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