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杰,王 芳,戴立榮
(蘇州九龍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腦卒中,即腦血管意外,通常是因為機體的正常腦循環出現障礙而導致的大腦局部或全面性的功能缺損綜合癥,或是急性腦血管疾病。PDCA循環,即戴明環,質量環,為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的模型,在全面質量管理中必須遵循的科學規律。全面質量管理活動包括了制定質量計劃和組織實施計劃兩部分,這兩個部分根據PDCA循環,無間隔地進行工作循環。PDCA循環可以使任何一項活動進行有效的開展。本研究旨在分析PDCA循環管理在提高腦卒中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6日-2017年8月收治的98例確診為腦卒中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PDCA循環管理。其中,觀察組男36例,女13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7.87歲;對照組男35例,女14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8.11歲。兩組患者一般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PDCA循環管理模式:實驗組采用常規護理,并配合PDCA循環法加強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1.計劃階段:根據不同腦卒中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延續性護理方案。2.實施階段:在患者出院之前,需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以及一定量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恢復一定的生活能力。在患者出院后,要采用電話訪問與家庭隨訪相結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循環性護理計劃的執行情況。3.檢查階段:通過一系列的訪查,把握患者的康復情況與計劃的實際執行情況。4.行動階段:對患者的基本情況,例如健康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患者的依從性等,有了細致的把握之后,分析患者延續性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實際問題與患者的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從而幫助下一循環的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的實施。
臨床療效分為三類:顯著有效、有效、無效。
患者滿意度分為兩部分,住院滿意度和出院滿意度,各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臨床總滿意度達到了79.60%,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臨床有效率達到了77.55%,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腦卒中,即腦血管意外,通常是因為機體的正常腦循環出現障礙而導致的大腦局部或全面性的功能缺損綜合癥,或是急性腦血管疾病[1]。腦卒中發病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腦功能及其相應的軀體功能障礙,對于不同的情況來說,病程的長短不一,分為一過性和永久性。腦卒中的發病多因為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是破裂,因此導致了血液循環的障礙,造成了發病,其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2]。如今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也大大增加了,因此護理康復干預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了。延續性護理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護理技術,在幫助腦卒中患者康復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負擔[3]。PDCA循環作為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可以較好的把握客觀規律,根據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基本準則,成為了一種高效工作方法,系統性的幫助患者處理健康問題[4]。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比不同模式干預腦卒中患者護理,比較其差異,通過臨床總有效率、滿意度等方面,全面的分析不同的護理方法對于改善護理質量的意義,從而為實際的臨床護理的應用提供有效的參考。根據臨床數據可知,采用了PDCA循環管理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包括,康復訓練、日常作息、按時服藥等方面的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在不同方法支持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腦卒中情況均得到了相當改善,針對護理滿意度而言,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臨床總滿意度達到了79.60%,遠遠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得出,PDCA循環管理護理干預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常規性護理來說,在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更有優勢。實驗表明,兩種護理模式均對于腦卒中患者有療效,但PDCA循環管理護理模式要更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綜上所言,采用PDCA循環管理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護理質量,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增加依從性,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不過,在本次研究中,仍有一些局限性,在患者中吞咽困難的情況較少,因此可以展開更大樣本的臨床實驗及更為詳盡的療效標準,從而全面的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