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瑛,朱旭英,熊慶紅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產生臨床上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1]?;颊咄ǔ醒?、失語、肢體乏力、行動困難等表現。腦梗死的發病在老年人中比較多見。而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独夏耆说垢深A技術指南》在“老年人跌倒的現場處理”部分提出:“發現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因此可以看出臨床上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和社會干預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對我院一定時間內接診的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相應的研究,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事件的預防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5年3月年至2017年9月我院接診的10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采用抽簽方式分為實驗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實驗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73.3±5.2)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61-78)歲,平均年齡為(72.3±4.7)歲。本次試驗均已排除患有嚴重骨質疏松、重大臟器疾病及精神異常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充分了解本次試驗的目的與方法,同意參與本次試驗。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布比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飲食用藥、監測患者病情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綜合護理:①保持患者居住病房整潔干凈,注意通風,保持地面干燥,整理好病房內的障礙物,擺放好椅子等物品。②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充分讓患者和家屬了解腦梗后、跌倒的危害,及時傳授跌倒后的應急措施。進行適當的社會干預,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以提高生活質量(2)以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問卷調查以及臨床觀察等方式對參與本次研究的100名老年患者行走的步態及平衡感進行記錄。基本內容:行走步態是否自然.能否沿直線行走,身體有無異常傾斜,行走時腿部顫抖、內撇、外撇等姿勢。
1.3 統計方法
本次實驗所有數據均由SPSS12.0統計學處理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由x2檢驗,以百分制(%)表示。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護理前有10例跌倒患者,對照組護理前有9例跌倒患者,兩者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對照組跌倒患者8例,3例夜間如廁時跌倒,2例下樓梯跌倒,2例走廊跌倒,1例病房內碰撞桌椅跌倒。實驗組跌倒患者2例,均是夜間如廁時跌倒,配合綜合護理的實驗組護理后患者跌倒情況大大減少,兩者對比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后跌倒事件發生悄況比較[n(%)]
2.2 100名老年腦梗死患者中,74名患者行走步態出現異常,存在失衡、顫抖等癥狀,概率達到74%,21名患者現在未有步態失衡及異常,概率為26%,老年患者的步態異常及失衡概率較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02,P<0.05)。
腦梗死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依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死等主要類型[2]。有研究結果[3]顯示:腦梗死風險中的90%可歸咎于10個簡單的危險因素,它們依次是高血壓病、吸煙、腰臀比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力及抑郁、有基礎心臟疾病和高脂血癥。老年人通常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是腦梗死的高發人群。
在本次實驗中,100名老年腦梗死患者中,步態出現異常概率高達74%;綜合實驗數據可以看出,步態異常和運動失衡是老年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后遺癥,跌倒事件也常有發生,影響跌倒的因素很多,僅有家屬護理是不行的,需要適當的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宣講,進行科學的心理和社會干預,講授腦梗死用藥情況與后期護理的知識及小技巧,保持患者居住環境干凈整潔衛生??偠灾?,本次試驗結果表明,綜合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有較好的預防作用,能夠有效減少跌倒的發生風險,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