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江蘇省丹陽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丹陽 212300)
早產兒由于各器官發育不完全、生存能力低下、喂養是一個大難題[1]。本文將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產兒作為樣本分析對象,采用平行對照的方法對非營養性吸吮聯合體位管理在早產兒喂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分析,以下為具體內容。
本次研究的樣本分析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產兒80例,以護理方法的不同為劃分標準將其分為觀察與對照兩組。觀察組的早產兒數為40,其中有23例為男性、17例為女性,平均胎齡為(33.2±0.7)周。出生的體質量在1200-2200g之間。對照組的早產兒數為40,其中有22例為男性、18例為女性,平均胎齡為(32.1±1.8)周。出生的體質量在1200-2300g之間。兩組早產兒的基礎資料相較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早產兒在入院后均給予濃度為1%的碳酸氫鈉溶液清洗胃部,保留胃管,使用惠氏S-26金裝愛兒樂低出生體重兒配方奶喂養,不足的部分補充靜脈營養,均按照統一標準執行。在處理喂養不耐受時,每次喂奶前抽回胃管,對胃潴留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解,根據潴留的性狀來選擇相對應的處理方法。當為咖啡色或血性液時,暫停喂養、予以回收并報告醫生,遵照醫囑洗胃處理或者應用止血藥物。若為乳糜狀的未消化奶液,則重新注入胃管內,在該次喂奶時同量減少,遵照醫囑給予靜脈泵注小劑量的紅霉素,以刺激胃腸道的發育[2]。對照組早產兒采取常規護理喂養方式,護理人員使用注射器向胃管內間歇注奶,喂奶后使早產兒處于右側臥位。觀察組早產兒護理人員在每次的喂奶間隔中給予產兒5分鐘的非營養性吸吮,每天1次左右,每次喂奶后給予頭高足低位,頭高于足的角度大約為15°,四肢呈現蛙狀。
觀察記錄兩組早產兒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胃管留置時間及達全胃腸道喂養時間,調查早產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選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X2來檢驗計數資料,以t來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早產兒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等指標均早于對照組早產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表一為具體數據。

表一 兩組早產兒的恢復出生體質量時間、胃管留置時間及達全胃腸道喂養時間結果比較
觀察組家長的護理滿意率為96.67%,對照組家長護理滿意率為76.67%,觀察組顯著干預對照組,兩組之間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表二為具體數據。

表二 兩組早產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給予早產兒非營養性吸吮及體位管理護理可以促進早產兒規律吸吮、協調吞咽的能力,還可改變其胃腸激素的分泌,刺激胃腸道的生長發育成熟,合理的體位管理可以使早產兒在舒適的情況下接受喂養,減少意外及并發癥的發生[4-5]。由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接受非營養性吸吮及體位管理護理的早產兒各項指標結果顯著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早產兒,家長護理滿意度高,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早產兒非營養性吸吮聯合體位管理可改善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促進消化功能成熟,具有顯著臨床應用效果,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