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桃,周麗芳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蒙自 661100)
腦出血起病急、病情危重且具有較高致死率與致殘率,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同時加重整個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因此應做好腦出血的早期防治,同時進行有效的急救護理干預,以減少因腦出血突發的死亡,改善患者的預后[1-2]。本次研究通過優化腦出血急診搶救護理管理,在提高搶救成功等方面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對于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進入我院急診進行搶救的62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31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56~73歲之間,平均(62.37±1.41)歲;腦出血部位為殼核-內囊13例,丘腦10例,腦葉5例,腦橋2例,小腦1例。觀察組31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57~74歲之間,平均(62.46±1.22)歲;腦出血部位為殼核-內囊14例,丘腦8例,腦葉4例,腦橋3例,小腦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腦出血部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在我院護理部同意及監督下進行。
給予對照組常規急救護理,主要包括嚴格遵照醫囑及相關救治規定為患者測量血壓、血氧飽和度、抽血化驗等搶救準備,建立靜脈通道,協助將患者送入手術室等。對觀察組急診救治護理全過程進行優化,具體實施如下:⑴成立急診搶救小組,熟練掌握意識障礙分級標準;對患者癥狀及體征完成觀察,尤其注意體溫升高、呼吸不規則、持續性高血壓等預后不良指征的監測;48h內將其頭部抬高15°,并以冰塊冷敷降低顱內溫度,避免大腦再次出血;靈活運用呼喚、交談、適當痛覺刺激及對光反射等方法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的意識障礙及病情變化進行準確評估,對患者雙側瞳孔是否等大、等圓及對光反射情況進行嚴密監測,若出現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則表明有腦疝形成,應及時作相應處理,若發現進行性加重,則立即報告主管醫師。⑵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針對嚴重意識障礙患者,則將口咽通氣管置入其口內,避免發生意外咬傷、舌后墜等,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搶救前給予患者吸氧,護理人員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在20min內協助完成對患者進行CT、MRI、心電圖及血常規等各項標本的檢查,盡可能縮短患者病情評估所用時間,從而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將患者送入搶救室時應以平車推送,并提前告知搶救醫生,由護理小組組長完成調度,實施護理措施配合急診搶救。
對兩組進出診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的分析處理均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值(x2)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行 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1記錄數據顯示,觀察組進出診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且P<0.05,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下表。
表1 兩組進出診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進出診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n) 進出診時間(min) 病情評估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1 33.41±5.43 72.94±14.53 7.54±4.51對照組 31 56.74±6.87 121.46±21.54 13.54±4.51 t-6.97 5.33 2.21 P-0.001 0.002 0.04
觀察組31例患者均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為100.00%(31/31),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87.10%(27/31),12.90%(4/31)患者搶救無效,其中發生1例(3.23%)死亡,3例植物死亡(9.68%),兩組搶救成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27,P=0.03)。
腦出血尤其是急性腦出血在危急重癥臨床中較為常見,大部分存活者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對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因此應給予及時有效的救治,同時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盡可能縮短患者急診救治時間,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從而降低患者因腦出血導致的死亡率及殘疾率,促進預后轉歸[4]。本次研究對觀察組腦出血患者的急診救治護理全過程進行優化,通過成立急診救治小組,做好接診前各項準備工作,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病情作出正確評估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為患者爭取了最佳的治療時機[5]。結果顯示,患者進出診時間、病情評估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實施常規急救護理的對照組短,且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顯著較高(P<0.05),表明優化急診救治護理管理成效顯著。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急診搶救全過程進行優化,可為患者爭取最佳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應在臨床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