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唐敏 王石 王奕人



摘要:在國際碳交易體系日漸壯大的帶動之下,中國政府也加快了建立碳交易市場的步伐。作為碳交易項目的一種,碳匯交易市場不僅可以改善林業融資環境,更能夠將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在分析國內外碳匯交易市場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構建森林碳匯交易市場模式,并指出碳匯交易市場的構建應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準入標準化原則與交易信息透明原則,并不斷完善市場要素。同時,在供求機制、價格機制、風險機制及融資機制的共同調節下,建立多項市場保障制度,使碳匯交易市場從制度、經濟、生態及文化四方面充分得到保障,從而使整個碳匯市場高效、穩定地運行。
關鍵詞:森林碳匯;碳交易市場;市場原則;市場要素;保障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9)01-0118-10
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了巨大進步的同時,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也導致了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過去10多年來中國能源消費增量和碳排放增量分別占全球的50%和60%以上[1]。當前,中國消費的煤炭超過全球總量的50%,60%的石油需要從國外進口,人均能源碳排放已增長到6噸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3左右[1]。粗放發展也加劇了區域環境污染,特別是近些年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均遭受了嚴重的霧霾污染,對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這些環境問題表明,我國傳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并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重要原則,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根本指南和行動遵循。
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走一條全新的道路。從全球來看,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發展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形態、新模式、新潮流,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搶占新一輪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著力點。所以,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是在資源環境約束下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更是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政治名片。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并且根據我們的國情特點、發展階段和國際責任,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低碳發展方面,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中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降低40%~45%[2];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國承諾,“有信心和決心”在2030年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1]。在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治理方面,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動,特別是針對近年來的霧霾問題,2013年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從2015年中國開始實施新修訂的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法,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行動方案[3]。此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又把資源環境問題進一步上升到了生態文明的新高度,提出打好“污染攻堅戰”“藍天保衛戰”等多項戰略,充分反映了中國政府對綠色低碳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決心。
建立碳交易市場既是應對國際減排壓力的要求,更是推進綠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關于碳交易市場構建有著諸多研究。2017 年 12 月 19 日,國家發改委經國務院同意正式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4]。盡管目前全國范圍的碳交易僅限于發電行業,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他的高能耗、高排放行業也將逐漸納入到碳交易市場。在此之前,全國 7 個試點的碳市場累計完成線上配額交易量逾 1.35 億噸,達成交易額逾 20億元,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5]。然而,對中國碳交易二級市場有效性研究發現,日收益序列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北京碳交易二級市場屬于弱式無效市場,但上海、廣東碳交易市場,隨著碳額持有期增加,市場的弱式有效不斷加強,湖北碳交易已經達到了弱式有效水平[6]。
作為《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CDM) 框架的三種靈活減排機制之一,國際間森林碳匯交易能夠積極推進減貧,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 [7]。森林碳匯具有比其他減排方式更經濟、更高效的優點,已逐漸成為 CO2減排的主要替代方式,伴隨碳匯計量技術和市場交易規則的日趨完善,其產業發展前景可期、商業機會巨大,具有不可忽視的減排潛力[8]。為了更好地促進碳交易,學者還對開發森林碳匯項目進行評估研究。Sedjo等認為應利用動態優化森林管理的模式對森林資源進行前瞻性預測[9];白江迪等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碳匯需求方企業自身約束對森林碳匯抵消政策實施的影響因素[10];杜明鈺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了林碳票市場結構和市場運行成本,探討了林碳票市場結構和市場運行成本,提出了森林碳匯生態服務市場交易解決方案[11]。
現有研究充分肯定了碳交易市場對減排的成效,對我國建立全國系統的碳交易市場給予良好期待。但尚未有關于怎樣建立體系化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相關研究。本文首先分析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現狀和市場發展水平,繼而以陜西省為例,構建體系化森林碳匯交易市場模式。
一、碳匯交易市場現狀
(一)全球碳匯交易市場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與生效,碳交易體系得到保證,服務機構逐步形成,如最早建立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碳交易系統之一[12]。《京都議定書》中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簡稱CDM)允許簽署國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再造以增加森林碳匯項目,再幫助其完成在《議定書》中承諾的減排任務。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取發達國家資金和先進技術來推動本國經濟發展。CDM用于幫助發達國家以最小成本方式實現溫室氣體限控和減排義務的融資機制,是京都三機制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合作的機制[13]。因此,許多國家借此機會開展了林業碳匯項目。《京都議定書》簽訂后,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林業碳匯試點全面展開,荷蘭電力委員會(SEP)創建了森林CO2吸納基金FACE,在世界各地建立了預算金額近1.8億美元的林業碳匯項目。首項投資項目即為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恢復項目,隨后又分別在厄瓜多爾、捷克、荷蘭和烏干達等地開展了林業碳匯項目,以抵消其電廠的碳排放量額度。這些項目的實施給當地帶來了就業、旅游等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機會。表1所示為清潔發展機制下的各類項目情況。
(二)國內碳交易及碳匯交易市場
我國政府為碳交易市場的建設頒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并采取了實際措施。1992年,在聯合國公約簽訂后,我國公開發表《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1998年簽署《京都議定書》,成為國際上第37個簽約國;1990年,政府設立國家氣候變化領導協調小組,1998年在議定書簽訂之際,設立國家氣候變化對策領導協調小組;2003年,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牽頭,新的氣候變化協調小組成立,成員單位囊括了與氣候資源有關的10個部門,主要探討涉及氣候領域的重大問題。從2003年至今,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等單位,對森林碳匯交易等問題的科學研究持續深入。
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以項目交易為主要內容,即清潔發展機制下的交易體系。同時,我國政府鼓勵企業根據實際發展碳交易項目,積極開展自愿減排交易。為推動CDM項目的開展,政府出臺多項政策。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針對石油等3個行業的清潔發展頒布了標準,并限制了諸多行業的碳排放標準,成為我國政策歷史上對節能減排與清潔發展的一次突破性法案。2004年《CDM項目運行管理辦法》出臺,2005年,我國政府推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2007年3月,“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CDMF)”正式投入運營。
二、森林碳匯交易市場模式的構建
2008年開始,我國多省市建立了環境排放權交易機構,如北京、上海、天津均成立了環境排放權交易所。在這三家機構帶動下,河北、安徽、廣州、大連、杭州、武漢、昆明等地也相繼成立排放權交易所。此外,深圳、廈門、貴州等地也開始籌備、還有一些地區雖未設立專門的交易所,也建立了自己的環境交易平臺。我國碳交易平臺以自愿交易作為起點,以推動強制減排的交易為過程逐步在各地建立[14]。因此,碳匯交易市場模式的構建可以借鑒我國碳交易平臺的經驗,參考已有的制度與規則,建立起合適、有效的碳匯交易市場。
(一)市場構建原則及組織架構
碳匯交易市場的建立應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準入標準化原則及交易信息透明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指森林碳匯交易模式的構建應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系統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進行,通過森林碳匯交易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準入標準化原則指交易市場應當有明確的準入準則,以保障交易的有序進行。交易信息透明原則指應及時、準確地定位市場的供需,披露交易市場的各類信息,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交易問題。此外,信息的透明化可以避免市場壟斷的發生,有利于保證交易參與者公平競爭,實現碳交易的資源最優配置。
在以上市場建立原則下,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交易活動可以概括如下:碳匯供給者向碳交易平臺提供森林碳匯及相關衍生品,碳匯需求者在平臺上通過公平競爭的價格購買所需產品,政府作為監管者保證交易的有序進行。
據此,森林碳匯交易的市場組織架構主要包括:交易市場載體,即森林碳匯項目;交易市場要素,即交易主體、客體與交易平臺;交易市場環境,包括價格、供給與風險在內的市場運行機制,以及政策保障機制等。其運行機制見圖1。
(二)市場驅動力及發展路徑
森林碳匯交易市場需要內外雙驅動力,一方面,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供需需要外在政策與法制等保障;另一方面,各種激勵手段是交易開展的內生動力,能促進資本在市場內的流動,從而創造更多的供需。因此,森林碳匯的交易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規范與監督,也離不開市場自發的條件。以陜西省為例,其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驅動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交易市場萌芽期由政府驅動,隨后引導市場逐步加入,在成熟時期由市場驅動為主導,政府逐步退出(見圖2)。
在內外雙驅動力下,陜西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路徑設計基本思路為:從最初的單一市場、單一項目走向多個市場、多個項目的多元市場,其發展路徑包括4個階段:
1.從單一化向分散化市場發展(2016-2020年)。當前陜西森林碳匯市場和森林碳匯項目尚未開展,因此,亟待發展單項項目以建立市場。由于我國強制減排市場已得到發展,陜西省可通過森林再造項目,在國內嘗試進行碳匯交易,或直接嘗試本省市場,逐步從“一對一”走向“一對多”,具體示意圖見圖3、圖4。
2.建立專業化市場階段(2021-2025年)。此階段為陜西省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擴張階段,以陜西省森林再造項目輔以森林撫育等其他項目,專項針對京都市場發展,其他碳匯項目可以在省內、國內或非京都市場分散發展(見圖5)。
3.形成選擇化市場(2026-2030年)。該階段為陜西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發展的后期,可有選擇地發展市場,即對某一特定項目選擇最優市場,結合各市場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合適的項目。如針對京都市場開展森林再造項目,國內市場開展撫育林項目(見圖6)。
4.建立多元化市場(2030-)。陜西省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發展進入成熟期,此階段應針對不同市場完善現有森林碳匯項目,最后使各類林業碳匯項目在不同市場中分別具有自己的競爭力,且能滿足市場需求(見圖7)。
(三)市場項目開發
陜西省森林碳匯項目實施之初,需要經歷三階段準備。第一階段:項目調研。基于項目實施地區的自然、人文、社會狀況成立碳匯專家組,對項目實施地進行調研,并形成碳融資、自然環境與社會評估報告,提交項目供資方審查。第二階段:項目區立地調查。根據森林碳匯項目的申請程序,制定立地調查與項目設計手冊,形成造林設計方案、GIS圖庫、極限與檢測方法學的立地質量評估報告,并申報審查。第三階段:將項目設計書呈給CDM執行理事會。設計書內容應包括項目的目標、內容、預期收益與實施過程。
森林碳匯項目的框架包括項目的實施目標、組織架構與保障制度三項。陜西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碳匯項目應秉持多效益、多水平、多方參與原則。多效益指不僅需要考慮經濟效益,還需要關注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多水平指對項目的大小不做規定,項目可以使某一地區、國家或國際級別;多方參與即項目可以吸納多位參與者,提高項目實施效率。而陜西省森林碳化項目的組織架構需要優質的管理體制、順暢的運行機制、良好的法制與資金保障。在碳匯項目開展過程中,既要保障參與者權責利的明晰,也應保障當代居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四)市場要素設計
完善的交易市場有三大要素:交易主體,交易客體和交易平臺。森林碳匯市場的交易本質是合同交易,交易主體有碳匯供給者、需求者和其他參與者,賣方通過出售森林碳匯獲取價款和收益,擁有收取資金的權利并承擔交付森林碳匯的義務,買方通過購買森林碳匯支付資金,擁有森林碳匯所有權和支付資金的義務,雙方活動通過交易平臺實現[15]。以下分別對三要素內容進行詳細設計。
碳匯供給者作為森林碳匯的賣方,其范圍較為廣泛。參考全球市場,供給方包括不具有減排義務但擁有碳匯額度的供給者與既具有減排義務又擁有碳匯額度的供給者。前者主要通過植樹造林、再造林等行為獲得碳儲蓄,后者通過自身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節約碳匯獲得碳儲蓄。此外還有市場投資者,從儲蓄者處購買碳匯賣予需求方。隨著強制減排的實施,陜西省森林碳匯的供給者逐步從僅有第一種的存在發展為同時出現第二種供給主體。
碳匯需求者作為全球市場的碳匯買方主要包括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自愿參與減排的公司與交易市場投資者。我國目前的碳減排并非完全強制,但當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納入強制碳減排體系后,部分企業就需要購買碳匯儲量。當前來看,陜西省碳匯需求者主要來自國際市場。
除此之外,交易過程還需要其他參與者,如政府、碳匯中介機構及第三方機構。從政府角度出發,其應積極鼓勵森林碳匯的貯存,提供資金、技術、政策和引導,對企業減排行為進行規范,實現企業結構調整下盈余碳額,規范市場交易,保證交易市場穩定發展。除此之外,陜西省也應培養具有市場影響力的中介機構,使其能主動積極的尋找可靠買方,實現與國際接軌。第三方機構也是碳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認證機構、監督機構和咨詢機構等。認證機構需要對碳匯項目進行質量和數量核實稽查,監督機構主要監督交易過程是否合格透明,咨詢機構則為供需雙方提供市場交易信息、預測風險和未來期發展趨勢等。
碳匯交易市場的客體是碳匯服務產品,陜西省碳匯產品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進行設計(依據安索夫矩陣圖,見圖8),陜西省碳匯市場經歷過現有市場后,需進入擴大化階段,針對已有市場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從而達到市場多角化。
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仍是清潔發展機制的供給國,供給量占全球碳排放市場近1/3,是世界低碳產業鏈的最大供給方,而我國領先的北京、上海、天津等碳匯交易中心交易項目仍是以CDM的項目為主,這一特點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碳交易市場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陜西省森林碳匯交易平臺的建設應在本地的基礎上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具體應突出以下3個要點:(1)交易平臺需要統一且有效。統一性指應當通過統一的立法明確林業碳匯項目的生態效益以及認購林業碳匯的合法性,應當按照明確的標準設計出適合陜西省碳匯交易的合約。標準化的合約對競標的相關內容如計量單位、標的、貨幣單位和合約期限等都有著統一的標準,該標準還要與國際標準進行對接。(2)應體現本地森林碳匯主體特色。陜西省碳交易平臺的構建也應充分考慮自身情況,發揮出其整體碳匯儲備的最大潛力。另外,還需依據其特色強化森林碳匯的價格機制,合理連接碳匯供給者與碳匯需求者,為其提供高效的平臺,縮小與國際市場的差距并逐漸接軌,最終讓碳匯市場發揮出最大的作用。(3)需提供完善的碳匯信息網絡服務系統。構建全面的碳匯信息網絡服務系統有利于宣傳森林碳匯相關政策法規及技術規范,為碳匯供給者、碳匯需求者及投資人提供森林碳匯的實時供求信息,整合森林碳匯交易相關支持性的服務,同時可以降低森林碳匯交易項目風險及交易成本,引導森林碳匯市場規范發展。
(五)運行機制設計
市場的運行離不開調節機制的作用,即在森林碳匯市場要素間交易價格、供需關系、風險強弱等聯動下形成的碳匯資源配置功能、條件與方式。供求機制是市場主體間的鏈接,是交易市場得以運行的基礎[16];價格機制能反饋市場信息、引導市場流向,是市場運行的核心調節者[17];風險機制反映著市場交易的盈虧狀況,安全程度;融資機制則是交易資金來源,決定著市場交易的活躍度,是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動力。4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市場實現均衡,即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為建立良好的交易市場,對4種機制進行如下設計。
1.供求機制。根據Cacho的研究,CDM項目獲得的碳信用價格和產量主要決定于供給和需求的均衡水平[18]。因此,為了優化碳匯交易市場的供求機制,從供給方面出發應提高碳匯供給者競爭力與供給能力:項目初期給予資金、技術與政策支持;鼓勵企業與個人捐資或購買森林碳匯基金,建設碳匯森林;重視森林碳匯的“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MRV)工作,增強市場交易過程中的風險規避能力;發展咨詢、中介等第三方服務,保證信息的充分性。而在需求方面應建立激勵機制,增加對森林碳匯的需求如增強環保意識或者提高價格等,提高森林碳匯吸引力,降低不穩定性,減少交易成本;積極開拓多個市場,通過第三方機構尋求更多交易機會;培育本省的市場,通過嘗試碳減排,累積造林基金。
2.價格機制。商品的交易需要通過價格發揮作用,建立完善的價格機制,可以真實反映市場供需,有利于掌握定價自主權,因此必須首先制定科學有效的定價體系,森林碳匯市場也必須通過價格機制發揮作用[19]。
碳匯交易的價格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全球市場價格。作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大市場的價格波動必然帶動陜西森林碳匯的價格波動;(2)自身的特性。森林碳匯的周期長增加了交易風險,但與減排項目比較,森林碳匯成本較低。(3)土地的機會成本。土地有多種可用途徑,一旦植樹造林,其他發展途徑的機會成本大小也會附加給造林和森林碳匯。
森林碳匯的定價機制主要有直接和間接2種方式,本文認為,期權定價方式是動態視角下避免滯后性、較低交易成本與時間成本的碳匯定價方法,良好的定價機制有利于交易市場的完善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在陜西省森林碳匯交易中引入期權定價,是一種既有利于自身交易,又可提高買方交易效率的雙贏做法[20]。
3.風險機制。森林碳匯交易的主要風險包括自然風險、經濟風險與市場政策風險。建立良好的風險機制能有效規避碳匯交易過程中的多項風險。(1)設立林業保險,發展碳匯保險市場,增加各類森林的自然災害險種,林業保險能夠分散風險。(2)完善碳匯交易市場要素,包括增加期貨交易、發展中介市場等,使市場交易制度明晰、標準,降低交易過程的不確定性。除此之外,建立規范的法律保障,在交易合同簽訂過程中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損失賠償方案等。(3)建立良好的風險預警機制,根據交易市場運行的各階段特征羅列出各類風險,并加入風險預警方案,建立良性運行、及時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見圖9)。
4.融資機制。森林碳匯項目的實施過程需要大量資金供給,如碳匯交易項目尋求買方、項目申報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只有建立良好的融資機制,保證充足的資金,才能推動碳匯市場持續發展。
一般森林碳匯的融資可通過政府直接投資,財政融資、企業融資或金融機構協助融資。除此之外,為了拓寬融資渠道,也可以考慮新型融資渠道,以陜西省為例,一是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政府融資方式,陜西省政府可以考慮發行地方性債券,為森林碳匯項目籌集資金。實行林業資產證券化,對森林碳匯項目的實施林區可發行證券或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或者建立基金項目,鼓勵私人資本進入。二是金融機構融資。除爭取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外,可以將森林碳匯交易發展成環境權益進行投資,通過銀行購買碳匯交易開發出的各類金融產品。三是培育金融衍生品。如碳債券、基金、貸款和其他理財類產品,吸引更多投資者。
三、森林碳匯交易模式的保障制度
為保障交易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交易市場的建立還需要系列保障措施的配合。本文分別從制度、經濟、生態和文化4個方面提出保障制度(見圖10)。
(一)建立完善碳交易相關制度
碳匯交易市場初期會以自愿市場進行突破,逐步滲透進國際強制減排市場,陜西省在全國強制的碳減排前,可以嘗試全省范圍內的試點減排。在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采取不同制度。
第一階段:2018-2020年,在全省范圍內實施碳匯抵稅制度。當前陜西省企業個人自愿減排意愿較低,為了建立既能增加企業利益又能促使企業加入森林碳匯項目的制度安排,可以通過允許其將購買碳匯項目的金額用來抵消企業的繳稅額方式實現。即在計算造林成本的基礎上,將單位成本的價格作為抵稅額,企業購買后可抵消部分稅賦。該項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在碳匯市場初期鼓勵更多企業自愿投入碳匯項目建設中,同時也削弱了政府投入成本。
第二階段:2020-2025年,在全省范圍內嘗試推行碳減排制度,并配以同步的利益調整,保證碳匯交易市場的持續發展。制度初期可以在碳排放量高、經濟發展快的城市試點,試點成功后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廣,后期可根據國家政策納入全國范圍內的碳減排系統中。這一從自愿減排走向強制減排的階段,企業利益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除參考前期碳抵稅方式減少影響外,可實施再造林以抵碳排放的方案,企業或個人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森林撫育等方式獲得森林碳匯量,從而可以抵消其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額度。
強制減排的制度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關注以下問題:在確定碳減排量時,可依據陜西省近五年碳排放總量取均值作為基數,考慮未來10年相關產業發展情況,設定起始年份減排總量,依據增長需要依次設定其余年份的減排額度。篩選參與企業時,按照一定比例選取試點區內高能耗、高排放企業,再從中選定企業的減排額度占行業的絕大部分。確定各企業配額時,建立碳排放與碳儲藏指標體系,按照指標進行減排配額。除此之外,還應建立配套的獎懲措施,對于超額完成的企業給予一獎勵,未能完成的予以處罰。
(二)建立完善碳匯金融體系
金融機構與碳匯經濟的關系將影響該領域的發展,因此陜西省有必要在構建碳匯交易模式的過程中,提升碳匯金融體系的發展,為碳匯交易提供經濟保障。
陜西省可以嘗試建立碳匯銀行,為森林碳匯的融資、咨詢等提供“一條龍”服務,對碳匯項目的貸款、還款等提供扶持。還需積極尋求政策銀行的支持,要求三大政策性銀行將碳匯項目及相關產業納入銀行業務范圍,提供低息貸款等政策扶持。此外,將本地區內的各種商業銀行納入碳匯金融體系之中,借助銀行的評估、抵押、信托等規程,建立碳匯業務的基本框架,輔助森林碳匯項目發展。
在建成碳匯金融體系后,還需要大力培育碳匯相關的金融衍生品,如基金和理財產品、貸款、債券等,這些金融衍生品既可以分散或轉移交易風險,還能穩定碳匯價格,為買賣雙方提供決策依據。
(三)建設低碳節約的生態經濟區
森林碳匯市場的建立還需要以低碳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區,如陜西省的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林區,涉及西安、寶雞等數個陜西省的地級市,因此,實現秦嶺地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是申請并打造大秦嶺生態經濟區。生態經濟區的建設不僅能夠帶動沿線城市群的發展,還能為陜西省森林碳匯提供資源保障。
秦嶺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途徑是林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即對從林產品的生產、加工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在內的產業鏈進行結構優化,對其資源進行多級多層次的循環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實現森林產業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如圖11所示,循環利用模式首先需要對森林資源分類,即分為木質、非木質資源;繼而設計一條“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業鏈條,最終形成森林資源的低度開采、高度利用、低度排放系統。
(四)建設低碳社會理念
打造低碳社會的主導力量應當由傳統的政府為主體向政府、企業、居民三方共同參與轉變。
政府是核心力量,進行統一管理,引領發展方向。因此,政府要健全自身架構,建立低碳經濟組織部門,負責低碳經濟的總體規劃、工作推進和任務管理。各級政府應起到帶頭作用,積極踐行低碳理念。如政府采購中選擇低碳產品,通過宣傳、培訓方式樹立政府人員低碳理念,適當增加鼓勵低碳的管理條例與辦法等。除此之外,政府應推動市場發展低碳,制定適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市場政策,對低碳產業給予一定的稅收政策優惠。
企業是執行主體,是低碳產業與產品的研發與經營主體,因此應在全省范圍內選取部分企業嘗試低碳試點,推動其成為龍頭企業,應用退出機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劣勢企業。其次,發展節能、環保的低碳綠色服務業,并將其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秦嶺旅游項目進行推動。最后,培養低碳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結合陜西省產業特點與發展趨勢,重點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優勢企業。
除政府和企業外,居民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元素,應建立全民低碳理念,使人們充分認識森林碳匯對環境保護的意義。除此之外,還可設立人均碳排放指標量,引導居民對自身碳排放進行量化管理,主動積極地進行碳估算。
四、結語
在國際碳交易體系日漸壯大的帶動之下,我國政府也加入了森林碳交易市場的建立,發起多項碳交易項目,并陸續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成立了環境排放權交易所。作為碳交易市場中最重要但目前尚未實現的方式之一,森林碳匯交易平臺亟待建立。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國內外碳匯交易市場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碳匯交易市場模式的完整構建方式,并綜合提出多方面保障制度來確立完善的交易市場。主要結論如下:
碳匯交易市場的構建應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準入標準化原則與交易信息透明原則,逐步從單一化市場發展為多元化市場。除此之外,還需從碳匯供給者、需求者、其他參與者及碳匯服務產品入手完善市場要素,調節供求機制、價格機制、風險機制及融資機制,從而使整體交易體系完善運行。
為了保證交易模式的有效開展,還需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包括制度保障、經濟保障、資源保障和文化保障。制度方面應從自愿減排的碳匯抵扣制度向強制碳減排發展,篩選參與企業并做好配套的獎懲措施。經濟方面可以從發展碳匯相關金融衍生品開始做起,并且嘗試建立碳匯銀行,積極尋求政策銀行的支持,力爭將碳匯交易所在區域打造為碳匯金融中心。除此之外,仍需要生態方面的制度,不斷實現森林資源的循環利用,并開展嵌入式林業碳匯項目,積極打造出秦嶺生態經濟區。為了達到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的平衡,更應打造低碳社會的理念,從以政府為主體的模式改變為政府、企業、居民三位一體的主體系統,將低碳理念深入傳播,從根本上達成生態與經濟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王振紅.中國高碳能源結構與世界發展趨勢背離亟待加快低碳轉型[EB/OL].(2015-09-20)[2018-06-25].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12698-1.html.
[2]李盼盼,孫紹榮,張寶軍.基于政府扶持的低碳產品動態定價機制的碳排放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8(8):113-121.
[3]王芳.美麗中國共享“綠色福利[J].中國報道,2015(12): 26-28.
[4]杜建國.我國全面啟動碳交易市場[J].生態經濟,2018,34(3):10-13.
[5]王科,陳沫.中國碳交易市場回顧與展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 24-31.
[6]趙立祥,王麗麗.中國碳交易二級市場有效性研究——以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碳交易市場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13):34-40.
[7]Nair P K R,Kumar B M,Nair V D.Agroforestry as A Strategy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10,172(1): 10-23.
[8]Schneider K,Lenz V,Klar C,et al.Plant Growth,Biomass Production,and Plant Water Use Under Global Change Conditions[C]//Abstracts of Eco-summit 2007—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21st Centurys Ecology,2007.
[9]Roger A Sedjo,Xiaohui Tian.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rbon Neutrality of Wood Bioenerg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2,3(9):989-1 000.
[10]白江迪,沈月琴,龍飛,等.森林碳匯抵消政策實施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林業科學,2017,53(7):118-133.
[11]杜明鈺,石小亮.森林碳匯生態服務市場交易解決方案及其經濟學解析[J].林業勘查設計,2017(1):89-92.
[12]Bushnell J,Chong H,Mansur E T.Profiting From Regulation:An Event Study of the EU Carbon Market[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216(1):62-79.
[13]鄭照寧,潘韜,劉德順.清潔發展機制的項目融資方式[J].商業研究,2005(2):116-119.
[14]中山大學法學院課題組.論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70-76.
[15]王化雨,趙亞駸.淺析林業碳匯項目與碳匯交易市場的法律保障[J].法制與社會,2011(16):100-101.
[16]Vine E L,Sathaye J A.An Overview of Guidelines and Issues for the Monitoring,Evaluation,Reporting,Ver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Energy-efficiency Projec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M]//European Council for an Energy-Efficient Economy.Berkeley,CA: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1999.
[17]翟建華.價格理論與實務[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7.
[18]Cacho O J,Marshall G R,Milne M.Transaction and Abatement Costs of Carbon-sink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10(5):597-614.
[19]Blyth W,Bunn D,Kettunen J,et al.Policy in Teractions,Risk and Price Formation in Carbon Markets[J].Energy Policy,2009,37(12):5 192-5 207.
[20]韓韜.CDM機制下中國碳交易市場引入期權機制的思考[J].商業經濟研究,2010(2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