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娜 陸衛明 王軍
摘要: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在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從4個方面體現和豐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一是探索新型農業合作化道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原則”;二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原則”;三是優化市場和政府配置資源的分工配合關系,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四是注重分配公平,堅持“共同富裕原則”。同時,“三變”改革以確立農民主體地位、賦予農民財產權利、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為主旨,堅守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具有理論發展與實踐推廣的雙重價值。
關鍵詞:農村;“三變”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9)01-0137-09
2015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個重大命題,并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承擔著研究揭示現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運行規律、正確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現象、科學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歷史任務,不僅要對新的發展理念和思想成果做系統的梳理闡發,更要緊密結合新時代正在發生的偉大實踐,推進經驗總結及其學理探索。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視角出發,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關于新型農業合作化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與市場角色定位以及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具體案例和調查數據,剖析闡釋“三變”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以期為深化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根本立場提供實踐依據和價值檢驗,并為持續推進農村改革提供有益啟示。
一、“三變”改革實踐探索及經驗要義
(一)背景及實踐探索
1.從現實需求來看。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的“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農村的表現尤為明顯:(1)土地分散化經營制約著基礎設施建設,影響著先進科技采用,阻礙了規模效益形成,推升了生產管理成本,限制了農業產業化、集約化、規?;?、專業化發展;(2)土地承包權與農民人身捆綁致使土地流轉缺乏條件,要素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難以發揮,勞動力資源閑置浪費,農民新型職業化發展受限,農業人口增收緩慢;(3)經濟發展問題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低效農業缺乏吸引力、農民撂荒務工、農業發展缺乏人力智力支持;“空殼”村莊、“空心”集體、“空巢”民居逐漸增多,農村社會建設面臨萎縮;集體經濟不強,農村基層組織缺乏影響力、帶動力,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落后;集體組織成員之間缺乏凝聚紐帶,村民自治流于渙散等。因此,如何構建新型農業合作體系以解決“分”得過散、“統”得不夠問題,如何賦予農民資產性權能以松綁、釋放土地和勞動者獨立作為要素參與資源配置的生產力潛能,如何均衡配置城鄉要素資源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平衡發展,就成為農村改革的攻堅點。與此同時,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短板”,最能吸收非農產業“溢出效應”;農村作為城鄉一體化“洼地”,也最具深化改革空間?!叭儭备母锞驮谶@樣的迫切需要與發展機遇中破土而出。
2.從政策背景來看。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不僅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方向——“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更明確了賦予農民的具體權能——“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2]。2014年,農民股份制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出臺,針對集體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的問題,提出了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的改革目標,全面展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試點改革[3]。
3.從實踐探索來看。正是在2014年前后,陜西天留村、董嶺村、趙家峁村、草壩村等村集體分別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開發、移民搬遷、有機農業推廣為契機,組織核資確權,促進產權流轉,引入社會資本,搭建產業平臺,推動自然資源和集體經營性資源入股經營,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推動財政、集體、個人資金作為投資入股,把分散的資金聚起來;推動農民以投資人身份參與分紅,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4]68,成為鄉村集體經濟“三變”改革的星星之火。浙江新昌縣于2014年圍繞建立健全“股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保障機制,開展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農村“股改”試點[5]。貴州六盤水市于2014年明確提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思路[6],成為全面推開“三變”實踐、系統總結“三變”經驗的改革先鋒,受到中央關注。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7]。2016年,中央農辦赴六盤水開展“三變”改革調研。2017年、2018年中央1號文件先后提出“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向全國推廣“三變”改革經驗。
(二)經驗及核心要義
1.“三變”改革做法和經驗。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得過散、“統”得不夠等問題為導向,以中央關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向農業注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的政策為依托,推動產權流轉,引進工商資本,開發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資源變資產,就是通過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及產權股比確認,以土地等自然資源、房屋設施等經營資源以及資金技術等生產資源入股經營主體,激活資源的市場屬性和交換價值;資金變股金,就是推動財政資金、集體資金、個人資金、社會資金等各類資金入股經營主體,盤整資金的產權屬性和使用價值;農民變股東,就是引導農民自愿以土地承包權等個人資源、資產、資金、技術入股經營主體,成為股權投資人,以所有者、勞動者、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勞動就業,從而轉變投資方式、創業方式、就業方式和增收方式。
2.“三變”改革核心要義。(1)從農村發展動能轉換看,“三變”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裂變”、鄉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流變”之后的第三次動能轉換——集成各種要素、整合各方力量的合作化“聚變”[4]66;(2)從農民基本權益實現看,“三變”改革以“耕者有其股”的方式實現“耕者有其田”,賦予農民資產權能,全面盤活農民生產、生活和發展的產權資源,使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上的投資者和受益者;(3)從農業現代化發展看,“三變”改革引入股份合作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直接推動了農業產業更新升級。
二、“三變”改革體現和豐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大原則
(一)有效探索新型農業合作化道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原則”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根本標志之一,但公有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鄧小平一再強調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富含生產力發展空間,為中國經濟奇跡般崛起作出了貢獻。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某一特殊的社會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占有,從而對政治統治、教育壟斷和精神領導地位的占有,不僅成為多余的,而且在經濟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成為發展的障礙?!盵8]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資本在按要素分配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對資源的特別支配控制能力,對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來說,已經部分地變得“多余”,甚至成為“障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不反對資本,反對的是資本的無原則集中、資本的私人壟斷和資本唯利是圖的私有制本性,追求的是資本收益公平流向勞動者的更高境界的生產力發展空間。具體到“三變”改革實踐中,就是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和組織成員身份的確認,把集體所有權量化確定為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集體股權,甚至直接量化為集體組織成員的個人股權[4]114,形成集體、農民個人與外來資本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一方面改變了廣大農村“有集體無經濟或有經濟無集體”的困境,實現公有制在農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解決了集體經濟“人人有責有份又人人無責無份”的難題,實現農民個人在集體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1.農民變股東是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生動實踐。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說:“公社是想要剝削剝奪者,它是想要把現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剝削勞動的手段生產資料,即土地和資本變成自由的和聯合的勞動工具,從而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9]。馬克思認為公社(共產主義)是想要在“自由聯合勞動”基礎上實現“個人所有制”,而聯合和組織是單個勞動者改變其弱勢地位并獲得發展的根本條件,能夠將公有制與非公有的其他所有制區別開的就是勞動者的聯合[10]?!叭儭备母飳⑼恋厥褂脵唷⒎课?、資金以及技術、手藝,甚至民俗、村落等資源量化確權為農民的股份,使“農民變股東”,使基層勞動者擁有可占有、可獲益、可抵押、可流轉資產,真正賦予勞動者“所有者”身份,打破了“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資產一直都被少數人(統治階級)占有”的事實[6],實現了勞動者個人對公有制生產資料的實際占有和支配,實現了勞動者以行使股權方式開展的自由聯合勞動,實現了馬克思“個人所有制”及“自由聯合勞動”的構想,改寫了人類經濟發展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資金變股金是鄧小平提出的“第二個飛躍”的實踐詮釋。鄧小平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發展集體經濟的“兩個飛躍”。事實證明,完成第二個飛躍需要一個客觀條件,就是“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已經得到完全發揮以至不能突破自身極限。也就是說,當分散經營所容納的生產力空間尚未完全釋放時,合作化的優越性和必然性就難以顯現。當前,這個客觀條件已日漸成熟,家庭聯產承包制已不能容納生產力解放和財富增長所迫切需要的產權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方式及分配方式。而“三變”改革恰恰是以金融手段把分散到戶的土地組織起來,以“資合”手段把分散的資金入股到現代農業產業,構建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比如貴州六盤水市爭取中央和貴州省的支持,建立400億元“三變”扶貧產業基金,整合6.56億元財政資金,引導1.22億元村集體資金、4.25億元農民個人資金、40.56億元社會資金,投資打造了656個“三變”經營主體[11],釋放了生產力發展的巨大空間:農業增加值從2013年的58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114億元,增速連續兩年全省第一[12]。再如陜西天留村,農民不僅通過村上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自愿向引進的旅游開發公司流轉土地480畝,更有機會以每股2 000元的價格入股總投資為110萬元的景區觀光電瓶車項目49.5萬元,占股45%,在閑置資金轉化為股金的過程中極大調動了作為投資人的積極性,并以股權分紅方式建立增收長效機制:短短一年時間,村民人均收入從3 900元提高到6 920元,增幅達77.4%[4]40。事實證明,“三變”改革以資金變股金為重要融合機制,順暢完成了從家庭聯產承包到集體合作經濟這個“飛躍”的騰空與落地,對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新型集體經濟合作化道路的實踐探索具有深刻意義。
3.資源變資產是習近平關于“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命題的實踐突破。習近平指出:“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13]。集體經濟是探索公有制有效實現形式的重要領域。資源變資產,就是直面農村集體經濟產權邊界模糊、權利責任不清、組織形式分散、市場主體缺位等問題,通過清產核資、權屬及股比確定,推動土地、森林、草地、灘涂、水域等自然資源經營權,集體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經營性資源,以及技術技藝、勞動力、知識產權等人力技術資源入股經營主體或合作組織,實現集體經濟在經營決策和收益分配中的主體地位。以貴州省為例,六盤水市“三變”改革兩年多來,共有45.95萬畝集體土地、8.68萬畝林地、24.66萬畝“四荒地”、30余處自然風光入股經營主體,取得了集體資產收益權,并獲得巨大經濟效益[11]。塘約村在2014年6月之前還是一個靠農民單打獨斗生產經營的貧困村,在被一場特大洪水洗劫逼到絕境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財產權、小水利工程產權等7項權能資源進行勘定確權和頒證賦權,并流轉到新成立的“村社一體、合股聯營”合作社,成為全體村民所有的集體資產,極大地激發了村民抱團取暖的內生力量和首創精神,不到一年時間就組建起自己的農耕、建筑、運輸等專業隊伍并注冊成立了運輸公司、建筑公司,集體經濟從洪水之前的1萬多元增長到2年后的超過170萬元,2015年人均收入達到8 000元[14]。由此可見,資源變資產不僅確立了集體經濟的市場主體地位,激活了集體經濟長期閑置浪費的死資產、僵尸資產,更推動了集體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現代化發展,不僅實現了公有制主體地位,更實現了公有經濟的保值增值,是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形式的有效探索。
(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原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5]。解決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供給有效滿足需求,既符合“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個社會經濟發展根本目的,也遵循了供求法則等市場規律,是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效益從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策略。這種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區別于其他經濟學說的本質特征?!叭儭备母锞褪窃诎l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為突出、改革需求最為迫切的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破冰試航的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六盤水市為例,“三變”改革基于當前農產品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并存、農村集體經濟質量效益不高、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機制尚未建立、農業人口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的現實,從兩方面實施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定位產業發展方向:按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產業標準、“實力強、信譽高、效益好”的經營主體標準,“有社會責任、有經營能力、有擔當意識”的企業家標準,引入工商資本,集中打造了600多個具有較高供給質量效益的產業平臺[11]。二是堅持綠色共享可持續發展理念,實施適度規模的產業化發展:將小塊土地的分散生產經營轉化為土地集中連片的融合式、規?;洜I,建成了富硒茶基地、核桃基地等一批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規模化、融合化、標準化、品牌化示范基地和農業園區,農業增加值在2年內從58億元提高到114億元。正如原中央農辦主任、甘肅省省長唐仁健在全省農村“三變”改革推進工作會上所講:“三變”改革要實現價值,選擇符合實際的產業是重中之重,產業選好了,就是筑巢引鳳,產業選不好,或發展不起來,“三變”改革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12]。
再以陜西為例,那些成功實施了“三變”改革的村集體經濟都有打造“優勢產業”的共同經驗,而這些“優勢產業”就是更加注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質”的需求的產業,亦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的主攻方向。比如趙家峁村將5 300畝零散土地折股量化后集中流轉到村集體,統一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僅僅3年,集體資產從28萬元增長到超過千萬,農民可支配收入翻一番達到11 200元,貧困戶從150戶減少到5戶,占比從90%下降到3%[4]3-6;董嶺村緊跟市場需求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核桃產業,并推動影視藝術小鎮建設以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僅物業收入保守估計也在億元以上,在“三變”改革基本完成的2016年當年,人均收入達13 800元,比2014年改革初期增長44%[4]15;簸箕掌村成立了村集體和全體股民(村民)共有的生態旅游開發公司,挖掘女媧伏羲神話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人均收入4年間增長了5倍多[4]24;袁家村秉承“農民自己捍衛食品安全”的飲食文化,以“袁家村”這個金字招牌進駐西安曲江銀泰商業體,年接待量突破200萬人次,由村民入股的600萬投資,僅9個月全部收回[4]57。這些“從供給側撬動”的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不僅滿足了市場對產品服務的旺盛需求,完成了農業發展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實現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低耗、高效、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探明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巨大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豐富借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供求平衡運行機制的有效探索與實踐。
(三)合理安排市場和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政府與市場辯證統一關系的重大理論突破。而各地“三變”改革的順利推進,則是創造性“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實踐典范。
1.市場與政府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是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基本遵循。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1)要素市場健全,這是“三變”改革清產核資、土地確權、股價確定和要素配置等環節得以順利推進的基礎條件。(2)產權市場透明,有效擠出了權力尋租空間,降低了官員敗德風險,也打消了外部資本對“產權邊界與政府市場邊界不清”的顧慮,減少了要素聚集成本,提高了“三變”改革的資源整合效率。(3)金融市場開放,疏通了外部“溢出”資本流入農村經濟的主渠道。正是市場在“三變”改革中決定作用的充分發揮,使自然資源獲得價值最大化配置,使集體資產獲得持續經營收益,使農民成為產業鏈、資金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參與者和受益人,也使工商資本實現了利潤最大化[4]71。
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體現在兩方面:(1)政府在思路整合、產業引進、政策支持、財政扶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導著改革的走向;(2)政府從頂層設計了一套限制自身直接參與資源配置的運作體系,比如陜西渭南華州區在“三變”改革實施方案中確立了“遵守《村民自治條例》,嚴守代理服務職責范圍,不干預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的工作原則,并據此對財政、國土、民政、農業、水務等政府部門及紀檢監察機關在改革中的職責權限作了明確界定[4]129。在“三變”改革中,政府把握方向不缺位,遵守規則不越位,在構建改革框架、創造外圍條件、搭建產權平臺、引導產業發展、監管市場秩序、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積極作為的做法,更好地發揮了穩定經濟、強化服務、保障公平、監管秩序、彌補失靈作用,有力保障了“三變”改革的順利實施。
2.市場與政府相互取長補短、有機統一,有兩個突出的政治經濟學貢獻:(1)成功突破了西方經濟學效率與公平難以在資源配置中兼得的怪圈,使以效率促公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的實踐獨創。西方經濟學不承認公認的社會福利函數,比如平均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強調平等,但某種情況下會導致極端平均主義;功利主義福利函數以加總的社會成員效用衡量社會福利是否增進,把效率放在首位,但無法避免兩極分化;羅爾斯社會福利函數認為社會福利最大化標準應該是使境況最糟社會成員的效用最大化,突出了正義原則,但避免不了大多數人服從極個別“最糟糕”成員的極端情況。總之西方學者認為在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上,公平與效率是一個兩難選擇,強調效率、忽略平等會影響社會安定,強調平等、忽略效率會制約經濟增長[16]。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將逐漸替代利益驅動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大背景下[17],通過政府與市場在“三變”改革中各揚其長、相互補短的分工實踐,使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深層次問題得到解決,與農業勞動者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利益得到保障、生產經營積極性與活力得到激發釋放,成為同一過程,是效率與公平的同題破解。(2)實現了集體、農民、資本多方共贏的帕累托改進。西方經濟學設想了資源配置中“使得某些人狀況變好的同時而不使另一些人狀況變壞”的帕累托改進。但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綠色、共享、開放、創新、協調的新發展理念完全不同,西方慣有的零和博弈思維對多方共贏并不抱信心。黃有光就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不是全部的話,至少絕大多數社會變革的結果是有些人受益而有些人受損,因此帕累托原則本身的實際利用價值很有限”[18]。事實上,“三變”改革這種“以賦予最廣大農民資產權能為核心要義”“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根本落腳點”的帶有社會變革性質的改革探索,如果沒有政府的堅決主導和強力推進,僅靠市場規律發揮作用,也的確是無法推動的。只有政府在“三變”改革重要節點更好發揮價值導向作用,才能保障集體發展和資本受益的同時帶動農民致富。同樣,也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要素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才能保證在農民增收的同時使集體經濟壯大、工商資本在農業產業升級中獲得豐厚利潤?!叭儭备母镏卸喾焦糙A的帕累托改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政府與市場辯證統一關系理論的先進性的充分體現。
(四)更加注重分配公平,堅持“共同富裕原則”
按要素稀缺程度分配,最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因為資源配置的根本動因就在于稀缺性。這樣以來,資本總是最重要又最稀缺的,因此在分配中占據明顯主動,相比之下,勞動力卻相對充裕,所以常處劣勢。“三變”改革之所以特別突出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這個目的,賦予農民作為“資產所有者”的地位和收益權,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在分配中的被動地位,是基于以下3個方面需要:
1.社會公平需要。亞當·斯密提出政治經濟學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為人民提供充分的收入或生計,第二個目標是為國家或社會提供足以提供公共服務的收入。”[19]309政治經濟學這兩個目標必須兼顧起來,無所偏廢,但會基于不同階段生產力水平而有所側重。當物質財富增長到足以提升大多數人福利水平時,社會治理的公平偏好便會提升,甚至高于效率偏好,這就使“更加注重公平”歷史地成為更符合治理需要的分配原則和分配精神,因此要切實保護好“最沒有那種卑鄙壟斷精神的人”[19]331——農民,通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善其在分配鏈條的末端地位。比如貴州塘約村確定了“合作社40%、村集體30%、村民40%”的分紅比例,不僅在2年時間迅速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不到4 000元提高到1萬多元[12],獲得了非“三變”改革而不敢想象的財產性收入。
2.經濟發展需要。前一階段的社會分配,往往制造著下一輪再生產的需求。在短缺經濟中,分配傾向于資本能更好滿足資本積累和擴大生產的發展需要;而在過剩經濟中,分配向普通勞動者傾斜才能有效釋放消費需求、有力拉動經濟增長,因為他們的恩格爾系數和邊際消費傾向,都遠高于資本持有者。所以,在有效需求不足、產能相對過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力大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資產權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實現生產分配與消費良性循環、經濟增長與社會建設正向互動的根本性策略。
3.人的自由發展需要。如果說前兩種需要屬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社會發展策略,那么人的自由發展則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迄今為止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就是因為把全體勞動者的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視為統一而非對立的過程,即生產力的推動不以剝削剩余價值為代價、不以資本奴役他人為前提?!肮伯a主義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0]。通俗地講,馬克思主張,在自由全面發展的行列中,一個人都不能少。分配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向農民傾斜,就是“自由發展”之光向最底層社會和全體人民普照。
從“三變”改革突出農民在產權安排和分配格局中主體地位的具體實踐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能突破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矛盾與迷局,表現出獨具的先進性、優越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從三方面實現了共同富裕分配原則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發展目的又是發展策略;二是以人民為中心,既是社會主義原則,又符合解放生產力根本要求;三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既是共產主義理想,又是社會進步內在訴求。
三、“三變”改革堅守和踐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
政治經濟學天生自帶價值立場。西方經濟學立足于“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的“經濟人”假設,其中,古典經濟學派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是為維護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凱恩斯學說強調國家干預是為應對經濟危機以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新自由主義推崇資本全球化,代表的是金融壟斷資本利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一再強調的是其人民立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21]??v觀“三變”改革的主旨、做法和成效,無不是對人民立場的堅守與踐行。
(一)在改革思路上,貫徹了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為中心”的主旨
經驗和亮點均集中在對農民“還權賦能”的六盤水“三變”改革[22],之所以不到2年就被中央關注,不到3年就從地方經驗上升為國家政策,根本還在于深刻領會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總體精神和改革目標,扎實踐行了“以農民為中心”的改革主旨。
(二)在改革過程中,施行了維護農民地位、權益和利益的辦法舉措
1. 以維護農民主體地位為目的,確定政府和企業角色定位。政府更多以“改革策劃人”身份構建改革框架,搭建產權交易、評估、融資、擔保平臺,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股份聯合機制、股權量化機制、收益分配機制、變現退出機制;以“市場秩序守夜人”及“農民利益守護者”身份,監管和維護交易秩序,監督和防范行政權力直接干預經濟行為與民爭利,防止外來資本損害農民權益。同時,由于政府設定了“符合當地長遠利益的現代特色高效農業產業,前景好實力強效益高的經營主體,有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經營能力及本土背景企業家”的工商資本引入門檻,客觀上使入駐企業成為農民實現主體地位的“合作方”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領頭人”。
2. 以保障農民權益為重點,確定政府監管范圍。六盤水市針對農民權益被低估、生產經營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落空等風險,將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以有效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22];陜西省委2017年1號文件明確單個家庭持股比例“不得超過集體經濟總股數10%”,以防止“超大股”“一股獨大”控制村集體經濟、少數人損害大多數農民權益;甘肅省在“三變”改革中強調尊重農民意愿,以維護和保護群眾利益的事實吸引農民參與改革,防止“被流轉”“被入股”“被規?!?。
3. 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原則,確定農民與工商資本的分工邊界與分紅關系。在就業保護上,鼓勵工商資本投入品種繁育、營銷拓展、品牌培育、質量安全等現代農業發展薄弱環節,盡量不在生產種植過程和農戶競爭,發揮對農民的帶動而不是代替、融入而不是擠出作用[11];在分紅形式上,創新了固定、比例、年限甚至實物等多種組合方式:經營風險大的產業多采取土地租用方式以保障農民有固定收益,而種植養殖產業則在掛果、出欄前實行固定分紅以確保農民有保底收入,待產業收益形成后,再按股權比例分紅[6]。
(三)從改革成效看,實現了農民經濟利益和農村社會福祉的同步增長
1.從農民經濟收益看,獲得了3種以上的增收渠道:(1)分紅、地租、房租等財產性收入。六盤水百車河村在“三變”改革中從封閉山鄉變為旅游勝地,農民房屋從300元每平方米無人問津漲到3 000元一房難求,一年升值10倍[6]。(2)工資性收入。由于堅持產業引入與農村發展相融合,創造了大量務工機會。六盤水656個產業平臺容納了29萬名農民務工[11]。陜西彬縣以農業園區為單元的“大三變”改革吸引了三分之一的外出農民返鄉打工[4]49。(3)經營性收入?!叭儭备母锛骖櫼约彝閱挝坏膫鹘y生產,通過引入“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認證等方式,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附加值。六盤水米蘿鎮傳統產品獼猴桃過去每斤8分錢賣不掉,按照品質認證“標準化”組織生產后,每斤30多元還供不應求。1畝地收入從400元提高到10 600元,增長26倍[6]。
2. 從農村社會發展看:(1)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基礎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治理中,美麗鄉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宜居環境。(2)就業機會吸引農民返鄉,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得到緩解,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幸福感增強。(3)產業平臺的技術、管理崗位為農民提供更多個人發展選擇,在六盤水,不少農民乘合作社中巴車上下班,在職工食堂就餐,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農民。(4)蓬勃發展的集體經濟增強了集體動員能力,更新了鄉村事務管理理念,推動了農村社會治理文明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貴州塘約村集體經濟壯大后,村集體的治理約束力明顯增強,一改村民濫辦酒席、打架吵架、不講衛生、不講誠信、不孝敬父母等劣性陋習。陜西袁家村在壯大集體經濟中探索出“村民當家做主”的治理方式,有合作需求的外來資本能不能進入、如何進入,都要廣泛征求意見。村民不愿意做的事,村上堅決不做。
綜上,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立場之上的農村“三變”改革,從維護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活、促進農民自由全面發展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構建系統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發展機制方面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堅持新發展理念;從保護農村環境、發展綠色高科技農業、建設宜居生態美麗鄉村、提升鄉村文明程度與治理水平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實踐推進的雙重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32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23-524.
[3]高云才. 中央通過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N].人民日報,2014-10-19(02).
[4]中共陜西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陜西省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 陜西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Z].2017.
[5]冀名峰,劉月姣. 茅坪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調查[J].黨建研究,2018(4):48-50.
[6]王東京,王佳寧. “三變”改革的現實背景、核心要義與推廣價值[J].改革,2017(8):5-15.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0.
[8]恩格斯. 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5.
[9]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10]吳宣恭. 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再理解[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97-108.
[11]羅凌. 再造與重構: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6(12):153-157.
[12]唐仁健. 加強組織領導 落實主體責任 全力以赴抓好“三變”改革各項工作[J]. 甘肅農村工作,2017(5):18-23.
[13]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8.
[14]王宏甲. 塘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6.
[15]習近平. 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EB/OL].(2016-01-27)[2018-06-26].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27/c_128673404.htm.
[16]厲以寧. 西方經濟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9.
[17]陸衛明,張敏娜.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1):28-34.
[18]黃有光. 社會福祉與經濟政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
[19]亞當·斯密. 國富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0]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17:45-51.
[21]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貢獻[EB/OL].(2016-07-11)[2018-06-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11/c1001-28544534.html.
[22]劉遠坤. 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行政管理改革,2016(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