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一珂
在各類“慢綜藝”爆炸式增長的今天,純粹的娛樂只能滿足一時的饑餓,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受眾真正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食糧、文化知識的盛宴?!拔幕C藝”應運而生,仿佛一股清流在眼花繚亂的選擇中進入人們的視野。2018年10月開播的《一本好書》完全顛覆了傳統模式的讀書節目,定位場景式讀書,利用360°沉浸式舞臺化場景,加以戲劇表演、片段朗讀和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來表現人物性格,呈現故事中的沖突懸念。由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等演員演繹經典故事,鳳凰衛視主持人陳曉楠攜手作家蔣方舟等品書人作感受性評論,多元化跨時空敘事模式,造就了“舞臺劇+訪談+輕解析”的新形式。
文學加上舞臺美術、化妝服裝、道具音響以及演員的演繹,可以讓書本中文字描繪的畫面躍然眼前?!兑槐竞脮方柚喾N舞臺手段,給予受眾最直觀的畫面感。節目設計了11 種不同的舞美,還原了11 本書中的經典場景?!拔沂且粋€剛剛出道的作家,正在努力混跡于倫敦精英社會的圈子……”由趙立新扮演的作家毛姆從2018年穿越回1919年,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拉開故事的帷幕。無論是歷史經典《萬歷十五年》還是科幻史詩《三體》,無不通過舞臺的布景設計讓受眾身臨其境,加之戲劇賴以存在的觀演交流,戲劇表現的天地仿佛可以涵蓋整個宇宙。
《一本好書》的定位為文化綜藝類節目,經典劇目的演繹為受眾帶來了審美體驗和文化盛宴,穿插主持人和嘉賓為每一期的書籍進行解析和討論,同樣拓寬了敘事視覺?!耙暯侵v的是誰在看,聚焦講的是什么被看,他們的出發點和投射方向是互異的。”①正是“訪談+輕解析”這種新形式將兩者更好地融合,使節目以多元化視角展開,不再單一。
《月亮與六便士》這期節目邀請了年輕作家蔣方舟做客現場,她和陳曉楠的對話將這一主題延展至與大眾相關的話題,其中頻頻冒出金句,如“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去從事藝術,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那么一次”,瞬間引發了受眾的思考。認同和不認同都無所謂,直擊中心的是思考和閱讀,讓受眾從“表演”走進“文字”才是節目真正的目的。
《無人生還》這期節目中,嘉賓的設置有些不同,本期嘉賓不是作家、學者,而是一位編劇“怪人”史航。作為編劇的他不僅有著清奇的腦回路,為節目增加了適量笑點,并以自己的專業為受眾清晰地科普了很多知識點:密室殺人案、眾生相、諾克斯法則……這些科普讓節目更加有分量,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解讀,使得書和受眾的距離更近了,更加通俗易懂、打動人心。
通過組織事件重新建構書中的情景和人物心理,戲劇能夠克服時空的局限,同時節目中運用人稱敘事,敘述人以明確語法意義上的“我”“他”甚或“你”的身份和語氣來呈現故事②。例如《萬歷十五年》這期節目中,敘事主體為老年萬歷,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并向受眾講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節目中萬歷的角色分為老中青三代,利用場景之間的切換讓“三個萬歷”同臺呈現,以如此獨到的視角切入原著,不僅還原了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萬歷,更激發了觀眾的思考,從而對原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節目第6 期推薦好書《查令十字街84 號》。該書以書信的形式記錄紐約作家與倫敦科恩書店經理跨越20 多年的傳奇書緣,而《一本好書》將一封封書信的你來我往,通過隔空對話的形式展現,情節上以倒敘加插敘的手法展開,舞臺的道具、布景和演員的服飾、語言、動作以及眼神都能給予受眾原著中前所未有的感受。書中的人物變得鮮活了,故事情節生動起來,受眾仿佛成為了書中的人物,20 多年的書信來往通過舞臺濃縮成幾十分鐘的演繹,《一本好書》帶來的是一種經過舞臺時空濃縮的象征性的奇妙世界。
在文學作品中,懸念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技巧,它促使讀者沉浸于虛構的文學世界,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對于《一本好書》這檔注重“故事感”的電視節目,沒有懸念沖突就沒有劇情的跌宕起伏,設置懸念,積累高潮,從而帶動故事的整體走向和節奏感,引起受眾的共鳴和震撼。
同樣為“倒敘式”演繹的第5 期節目《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一把小提琴作為貫穿其中而又前后呼應的道具出現。小提琴第一次出現在故事的前期,男主角阿里薩向心愛的費爾米娜表達愛意,節目中同時出現老年版和青年版男主角,青年手拿玫瑰,老年深情演奏,展現出長達一生的感情,此處為故事的展開扣下一處懸念;小提琴第二次出現在故事有所轉折的中后期,同樣的位置,同樣的樂曲,而這一次青年演奏,老年述說,表達無限悲痛的同時也為之前“系扣”的懸念進行解答,巧妙地帶動故事的轉折和節奏。
作為偵探推理小說的經典之作,《無人生還》的字里行間中透露出故事的懸念和沖突,而《一本好書》對這本書中重要橋段的重構和設計更是處處精妙。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座孤島之上,節目將舞臺搭建成海邊、走廊、餐廳、客廳以及相互串聯的小兩層客房,其中客房是透明對外的,便于受眾更加直觀生動地看到每個人的動作和表情,而這種多重直白一齊襲來的視覺刺激給予書本之上更多的懸念,人物的塑造和細節的展現緊緊抓住懸念,最終的走向在不斷地解扣、系扣、解扣中推向高潮,強烈的戲劇節奏使全場震撼。
在媒介融合的大勢所趨下,受眾的“挑剔”程度逐漸增加也使得文化綜藝節目更加多元化,但是因其內容的文化性質所限,敘事表現手法的巧用成為了更優的創新策略。明星讀信形式的《見字如面》讓人眼前一亮;舞臺劇形式的《一本好書》更是全新的沉浸式體驗,還有剛出爐的《上新吧·故宮》將新與故的結合玩出新花樣……這些青春化、多元化敘事方式的節目不僅能抓住受眾的眼球,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文化內容的有效傳播,巧妙新穎的節目設置讓文化綜藝節目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讓人應接不暇的綜藝節目如果僅依靠講段子、逗樂和明星博眼球,可能只會滿足受眾一時的空檔,而真正能引領受眾的節目需要豐富的題材作為支撐。《中國詩詞大會》用詩詞打開歷史節點,是經典國學的創新表現;《一本好書》的敘事題材取自于世界經典文學著作,在堅持原創性的基礎上有著差異性創新,從而達到文學滲透的完美表達。寬領域、包容性的敘事題材在豐富節目內容的同時給予更多的創作靈感,獨辟蹊徑而又合乎情理的表現讓文化綜藝引領新浪潮。
文化綜藝的出現并非僅以泛娛樂和放松身心為目的,受眾日益成長的需求和優良節目的思想深度是成正比上升的。繼《朗讀者》之后,《一本好書》的出現將文化綜藝逐漸推向高潮,其故事化敘事是其立根之本,演繹的是書籍,呈現的卻是故事,從“表演”走進“文字”,讓文字“活”起來,才是節目真正想要傳達給受眾的訊息,才是節目的內核和對受眾的冀望。
注釋:
①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5.
②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