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顧名思義,民生新聞就是站在大眾的立場關注社會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新聞,其報道的內容可以涵蓋洪澇災害、城市公共交通、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業界普遍認為,2002年元旦江蘇廣播電視臺制作播出的《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拉開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的序幕。此后,全國各大電視臺基本都開播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譬如涌現出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夜線60分》、合肥廣播電視臺《大城小事》等許多知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因民生新聞“平民視角,民生為本”的核心內涵,具有很強的“貼近性”,深受廣大電視觀眾的追捧,一度引發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熱潮。
近年來,隨著電視民生新聞的“無序”競爭,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同質化、娛樂化、低俗化等各種負面問題開始顯露出來,嚴重影響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質量,也直接影響了地方電視臺的廣告收益,可以說,電視民生新聞已進入發展的“瓶頸期”。因此,在媒介融合發展的新時期,無論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還是節目形式,都亟待進行創新和改變。
隨著電視民生新聞直播形式的出現,電視民生新聞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因為直播的形式不但極大地增強了民生新聞的時效性,而且更加形象直觀地展示了新聞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以獨特的視角和新奇的方式讓廣大電視觀眾更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收視感覺,也有利于加強節目的互動性,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來,從而最大化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的播出效果。如今,電視民生新聞直播已經成為各大地方電視臺常用的新聞播報形式,電視民生新聞直播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大電視臺,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一些“紅極一時”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以及電視民生新聞直播節目的“無序”競爭,電視民生新聞直播節目也不斷遭遇更多的發展困境。
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放緩,受眾對民生新聞節目的關注也隨之降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無論內容上還是節目形式上都需要有所改變,直播形式不是解決電視民生新聞困境的“萬能鑰匙”,畢竟現在很多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的選題存在大量重復的情況,越來越趨向庸俗化、娛樂化以及零碎化的“小民生”。其中“小民生”主要是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更多地關注了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和“油鹽醬醋茶”等具體瑣碎的日常小事,而觸及社會生活深度、廣度不夠,傳播給受眾的新聞價值不高。甚至有些地方電視臺為了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和獵奇心理,片面追求高收視率,不惜以娛樂化的形式報道民生新聞,刻意加大煽情力度,甚至在電視直播過程中故意放大新聞事件中血腥、暴力、色情的鏡頭,這些做法背離了新聞媒體基本的職業素養,干擾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健康發展。
隨著直播形式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的確增強了電視民生新聞的媒介競爭力,但是很多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直播節目只是對同類直播節目進行簡單的復制,沒有根據自己電視臺的特色進行直播形式上的創新,更沒有對潛在收視群體進行全面客觀的市場調研,沒有真正了解本地受眾的信息需求,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直播模式雷同。雖然一段時間內也能吸引受眾的眼球,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缺乏創新意識的直播節目會造成廣大受眾的審美疲勞,收視率自然會隨之下降。
地方電視臺如何做好民生新聞直播?這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需要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在實踐中長期摸索總結并不斷完善。筆者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新聞編輯人員,結合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直播重大民生新聞的例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電視民生新聞直播離不開先進的直播設備,地方電視臺要充分認識到直播工具的重要性,要盡量對直播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雖然對地方電視臺來說,更換更先進的直播設備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仍需要不斷提高直播設施設備的品質,同時加強相關操作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與學習,提高直播設備的操作性能。例如在《開往春天的地鐵——合肥地鐵一號線開通特別直播》中,由于合肥市民對城市第一條地鐵的開通非常關注,公共頻道直播團隊前后方聯動,派出六路記者對兩端發車進行全程直播,通過衛星連線、4G直播、演播室訪談、視頻資料短片等多種形式,先后集成了SNG、VR、PGC、手機、視頻征集等幾乎所有的直播手段,還動用多種視頻拍攝方式,尤其是空中航拍設備的應用,通過航拍、小景別展現,第一時間、全方位讓觀眾切身感受到地鐵帶來的便捷,同時也讓觀眾清楚地了解地鐵的運行、維護、檢修等信息,而且演播室直播首次使用電子大屏,公共頻道首次在大型直播中使用兩個演播區結合的方式進行直播。可見,高科技直播設備的使用,明顯提高了民生新聞直播的傳播效果。
地方電視臺在進行重大民生新聞直播時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經濟實力不夠,包括直播專業人才、設備及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聯合其他地方電視臺一同開展直播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比如自2016年6月18日進入梅雨期后,安徽省多地遭受了連續的罕見暴雨襲擊,受災嚴重,災情牽動著無數群眾的心,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果斷聯合安慶、銅陵、樅陽縣等多個地市級電視臺對洪災進行全程直播,并充分協調各種內外部資源,靈活調動各地方電視臺的直播車和轉播設備,經過各地方電視臺的通力協作,第一時間向廣大群眾傳遞搶險救災的真實信息,增強了人民群眾搶險救災的信心與決心,也及時攻破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虛假信息甚至謠言,穩定了受災群眾的正常生活。
電視媒體作為傳統社會主流媒體,面對與受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突發民生新聞事件,如洪災、公共交通事故直播報道時,除了給受眾傳遞信息外,還要承擔“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責任。因此,地方電視臺要牢記媒體的使命與職責,在進行民生新聞直播的過程中,要突顯和弘揚社會主旋律,千萬不能直播低俗、血腥等新聞事件,否則會直接影響地方電視臺的社會公信力。比如作為省政府唯一的應急電視頻道——安徽公共頻道,在《眾志成城 抗擊洪災——公共頻道特別直播》中,及時報道抗洪形勢,真實記錄軍民一心抗擊洪災的英勇場景,為他們鼓勁加油,直播鏡頭更多對準抗洪救災的英勇人物,開辟非常態直播窗口23次(共計11.5小時),滾動播出各類天氣預警、汛情通報、防災減災知識近3000條,以正面宣傳為主來引導輿論,鼓舞斗志,發出了抗洪搶險的最強音,同時精心策劃、制作多個直播視頻,尤其是航拍樅陽縣城被滔天洪水三面圍城的視頻,被全國十幾家主流媒體、網站和網絡客戶端轉載,傳遞了安徽正能量。
總而言之,民生新聞直播節目是普通老百姓獲取信息、表達意見的一個便捷渠道,受到廣大受眾的重視。在媒體發展的新時期,地方電視臺要對民生新聞直播節目進行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解決直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發揮電視直播的最大優勢,做好民生新聞直播,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