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胸段硬膜外阻滯(TEA)對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心肌保護的效果。方法:隨機將120例接受上腹部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分成兩組,60例對照組選擇全身滿足,60例實驗組選擇全身麻醉復合TEA。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心肌缺血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結論: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滯能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現象,讓心肌損傷有效減輕。
【關鍵詞】胸段硬膜外阻滯;冠心病;圍手術期;心肌保護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229-01
現階段冠心病已成為了臨床中的一個多發病和常見病[1]。冠心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臟手術時,會導致心肌缺血加重,所以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麻醉的關鍵則是讓心肌氧供需處于平衡狀態。我院在接受上腹部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中,應用全身麻醉復合胸段硬膜外阻滯(TEA)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做如下分析。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120例接受上腹部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均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所收治,滿足冠心病的相關診斷標準[2],經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臨床癥狀證實,ASA分級為II-III級。隨機將12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34例、26例;其年齡為23-67歲,平均為(53.3±2.5)歲;平均體重為(64.3±5.6)kg。實驗組中,男女分別為32例、28例;其年齡為24-69歲,平均為(53.1±3.2)歲;平均體重為(63.8±5.2)kg。在各項基線資料方面,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全部120例患者均在麻醉前1h給予東莨菪堿和嗎啡肌肉注射。靜脈注射0.1-0.15mg/kg維庫溴銨、1-1.5mg/kg異丙酚、3μg/kg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用于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將麻醉機連接好,給予間歇正壓通氣,呼吸比設置為1/2,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3次,潮氣量則設置為8-10ml/kg。
對照組術后應間斷給予異氟醚、維庫溴銨以及芬太尼,用于維持麻醉。實驗組則復合TEA:術前于T4-T6進行穿刺,將硬膜外導管置入;在全身麻醉誘導前15分鐘,于硬膜外注入4-6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在氣管插管后則經硬膜外導管給予利多卡因持續輸注,劑量為每小時4ml。對照組術后選擇硬膜外鎮痛,實驗組則選擇自控鎮痛。
1.3?臨床觀察指標
根據二階梯雙倍運動實驗判斷標準來觀察比較心肌缺血改善情況[3],具體可分為無效(心電圖未發生改善)、輕度改善(于陽性癥狀的前提下,恢復超過0.02mV)、完全改善(T波從倒置、雙相或者低平變為直立,ST段<0.05mV,ST-T段由倒置變成直立,或者由低電壓恢復到等電位)。
1.4?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21.0軟件來統計和分析本實驗相關數據,分別選擇卡方、t來檢驗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心肌缺血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如表1。
3?討論
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講,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缺血是圍術期發生率較高的嚴重并發癥,會對麻醉和手術造成一定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脅;所以在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加強心肌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
胸段硬膜外阻滯為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麻醉技術之一,能對心臟交感神經纖維進行阻滯,擴張阻滯范圍內的小動脈以及小靜脈,進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少回心血量,將心臟負荷。當有效阻滯心臟交感神經后,則會降低心肌收縮力,減緩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進而來改善心功能。當心率減緩時則會有效延長心動周期,改善冠脈流量,進而讓心肌供血增加。胸段硬膜外阻滯能對冠脈痙攣進行抑制,擴張狹窄處的動脈,進而來改善心肌缺血。心臟是由雙重神經所支配,當抑制心交感神經活動后,則會相對增加心迷走神經興奮性,受負性肌力的影響,心肌耗氧量會降低,進而來有效保護缺血的心外膜和心內膜。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心肌缺血改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結果顯示,胸段硬膜外阻滯能有效保護心肌缺血損害。
總之,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滯能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現象,讓心肌損傷有效減輕。
參考文獻:
[1]?劉立娟.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術中全麻復合胸段硬膜外阻滯的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6):43.
[2]?馬秀英,張守華.冠心病上腹部手術全麻復合胸段硬膜外阻滯麻醉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5):13+21.
[3]?魏利娟.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術中全麻復合胸段硬膜外阻滯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07):1543-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