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時代成為教育系統深度變革與升級發展的重要拐點。高校應當直面新環境,積極應對“互聯網+”思維帶來的革新性的沖擊與挑戰,積極利用其帶來的機遇,利用豐富的教育內容和廣闊的時間、空間,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面對其帶來的挑戰,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和內在涵養,促進教育方法的更新升級,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本文就“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展開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機遇與挑戰
引言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且能夠對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但是與此同時,網絡資源復雜多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極易受到互聯網中的不良影響。為此,學校方面應該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挑戰充分認識,并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創新,并保障大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1“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1.1“互聯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育內容
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來看,其教育內容的來源比較單一,內容本身因陳舊過時而顯得枯燥乏味,理論過多、案例較少,很容易引發學生心理上的抵觸和排斥,故而無法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移動互聯網將傳統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相融合,更大程度地繼承并顯現了互聯網的開放性、共享性特征。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即時獲取更新鮮、更豐富、更立體的教育資源,及時了解國內外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并將之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可以依據個人興趣及需求瀏覽、下載相關信息和產品。同時,借助移動互聯網靈活性和移動性的特點,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最快的信息,并能夠及時與其他師生展開互動交流,有效解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通、交流不暢等問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擁有更為豐富、鮮活、快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內容。
1.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郵件等方式交流和溝通。近年來,微課、網絡公開課等依托于網絡平臺的新教育模式應運而生,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空余時間自主學習。
1.3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新平臺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特征,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最合適的方法進行教學。并且由于“互聯網+”具備的連接性較強的特征,因此通過“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其傳輸性,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以及傳播度,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這一平臺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點,“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學過程基本上全部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而通過互聯網技術其能夠實現在虛擬世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以及質量,幫助我國大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第二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其有效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空間,“互聯網+”技術讓資源正式實現全民共享,這樣開放式、立體式的資源共享方式,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1.4提升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是希望高校能夠培養出一批思想政治正確的新時代大學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互聯網也為增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供了渠道。輔導員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來深度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真實效果,比如通過在QQ群答疑,通過學生在公眾號中的回復情況,以及線上和線下的教學互動等,來深度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習情況。還可以通過一些朋友圈應用,在學生中發放線上調查問卷來對學生進行測試,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掌握,一方面還可以降低調查成本。總之,“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輔導員,一定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工具,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來提高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2.1“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更加“任性”
當前學生群體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愈加凸顯。在網絡世界中,多種社會思潮競相傳播。相形之下,在思想意識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正在被削弱,青年學生的“思想任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現實。此外,大學生同時也表現出語言、行為、心理的“任性”。各種流行網絡用語正在瘋狂入侵大學生的語言表達體系,甚至成為不少學生的口頭禪,進而深入影響學生的書面表達,語言表達欠規范、低俗化等現象普遍存在;傳播不實信息、網絡暴力等失當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時有發生,缺乏理性思維,訴諸情緒宣泄,不少學生甚至陷入法律糾紛的旋渦;因網絡成癮、手機依賴等引起的學業困難、情緒淡漠、人際交往障礙等身心健康問題已普遍存在,由此引發的心理危機事件在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屢見不鮮。
2.2教學難度大大增加
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多方面的內容,塑造出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同時引導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大學生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有效解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學模式開始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教學方式之上,由于創新的速度非常快,這就導致各大高校必須要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創新,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進行教學工作,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大大增加。
2.3沖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互聯網+”環境下,面對新的時代背景、新的學情,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難以有效地適應時代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互聯網+”時代,依托于流媒體技術的在線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使大學生能夠更簡單、快速地獲取信息,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接受的教育知識。大學生通過在線教育獲取知識的方式具有優越性,這就要求高校能夠調整、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傳統教育方式充滿生機與活力。
3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可阻擋地到來。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互聯網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各類技術手段,實現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必由之路。唯有主動擁抱互聯網,我們才能在“互聯網+”的大潮中勇立潮頭,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谷一鳴.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安徽農業大學,2016.
[2]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作者簡介:趙文力(1968.10——),男,漢族,河南鄭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