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為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提出了新方法、新手段。鑒于目前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缺志、缺智現象,文章以“志智雙扶”與精準扶貧的耦合關系分析為基礎,根據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實踐,從“志智雙扶”的視角分析了當前精準扶貧的現實困境,并從貧困識別機制、內生動力、可行能力、扶貧治理體系四個方面提出新時代精準扶貧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志智雙扶”;新時代;精準扶貧;路徑
一、引言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八大以來的扶貧工作進行了總結,指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并再次把扶貧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旗幟鮮明的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從新思想、新目標、新策略、新征程等方面對“新時代”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行了總體安排。針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了“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這一具有很強針對性、操作性和創新性的內容,為下一步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行動指南。從本質上看,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志智雙扶”是在當前精準扶貧實施的基礎上,讓貧困人口成為脫貧致富的主體,充分調動其參與貧困治理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反貧的意識,激發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使其能夠依靠自身能力的建設與提升改變貧困現狀,實現長效脫貧,這是新時代精準扶貧的關鍵著力點和重要抓手。
二、“志智雙扶”與精準扶貧的耦合性分析
(一)“志智雙扶”理念與精準扶貧思想
“精準扶貧”已然成為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脫貧攻堅任務戰略思想和政策依據。精準扶貧是根據因病、因殘、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不同類型的致貧原因,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關注致貧原因的異質性、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性地位,通過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發展教育、易地搬遷、政策兜底等方式來消除貧困,從輸血機制向造血機制轉變,以提升貧困人口的脫貧志向與脫貧能力為目的,提升脫貧質量。這種思想的實現需要借助“志智雙扶”模式,扶貧與扶志、扶智的結合,使新時代的精準脫貧工作從關注貧困的外在表現形式轉變為關注貧困內在特征,從多種維度去識別看待貧困問題,使扶貧的手段不再是傳統的物質幫扶,而應以能力提升為核心,關注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設,這種扶貧理念對我國今后的脫貧攻堅事業的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本方略指引。
(二)“志智雙扶”與長效脫貧
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提升貧困對象脫貧的長效性,避免出現返貧現象,而“志智雙扶”的理念為實現長效脫貧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首先,要避免精神貧困。精神脫貧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戰略重點,即“扶貧先扶志”,所謂“扶志”就是先從思想觀念上讓貧困人口改變傳統的“等、靠、要”的思想,從內因出發,使其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戰勝貧困的斗志,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現有的資源,充分挖掘自身的抗貧優勢,在扶貧過程中“志”先立起來。
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貧困人口基本能力缺失的問題,強化對貧困人口參與貧困治理自身發展能力的建設與提升,即“扶貧必扶智”, “扶智”是扶知識、扶技術、提升個人能力,能力的提升代表著貧困對象擁有擺脫貧困的實質性機會,這是實現長效脫貧的基本切入點。
(三)“志智雙扶”與扶貧成效的評估
扶貧成效評估是當前貧困人員脫貧、貧困縣摘帽的重要考核依據,而融合可行能力的扶貧成效精準評估,能夠實現對扶貧對象精準脫貧成效的考核,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脫真貧、真脫貧”。與傳統單純以收入來計算脫貧率的評估方式不同,“志智雙扶”的扶貧方法在關注貧困對象物質資源增加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貧困對象內生動力和能力提升的考核,避免了政府績效評價目標的短期性,有效克服了部分政府部門只注重扶貧的表面效果形成的“數字脫貧”、“強行摘帽”等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現象,有效避免了返貧現象的發生。
三、“志智雙扶”視角下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
(一)貧困主體識別標準單一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到了關鍵階段,單一的貧困衡量標準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精準扶貧工作的需求,收入只能反映人類貧困的一個方面,但不能反映收入以外的諸如能力貧困,或是因學、因病等導致的支出性貧困,且在當下的扶貧工作開展中,僅僅識別貧困遠遠不夠,要想取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必須了解不同扶貧對象產生貧困的差異化原因,從根源入手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和計劃才能徹底鏟除窮根。因此,結合十九大報告精神,必須將扶志與扶智建設納入到現有的貧困標準識別體系中,綜合考慮了貧困的多元性,構建多維度的貧困識別標準。
(二)貧困主體脫貧內生動能不足——缺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貧困人口內生脫貧的欲望與志向是其能夠實現脫貧的重要一環,如果僅靠外界幫扶,自身沒有脫貧的欲望和志向,即便實現脫貧,則其返貧的風險依然會很高。然而當前在一些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滯后,部分貧困對象雖然具有勞動能力,但卻“樂于貧困”、“安于貧困”,思想觀念落后,缺乏依靠外界幫扶和自身努力脫貧的志向,存在較為嚴重的貧困認同(將貧困歸結為“命”)和貧困依賴(爭當貧困戶低保戶)思想,甘于貧困并把扶貧當作一種“待遇”,“等、靠、要”問題突出,內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安于貧困”的思想意識固化了脫貧的意識,因此造就了他們不僅是物質的貧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貧困,究其根源——缺志。
(三)貧困主體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缺智
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入攻堅期,要實現現有人口穩定脫貧,保證脫貧質量,必須在激發內生動力的同時,提升其自身發展能力。而貧困主體“脫貧又返貧”、“有體力、無能力”、“貧困代際傳遞”等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貧困人口基本可行能力的缺失,無法有效地將外界的幫扶手段、科學技術充分吸收并利用起來,以便于從能力提升上實現對貧困根源的阻斷。究其原因是由于貧困主體自身發展能力不足所導致的反貧能力缺失,缺少外部“智力”扶持。扶貧必先扶志,從思想上實現轉變,但僅靠扶志不能解決貧困問題,因此,在扶志的同時還要扶智,否則即便有脫貧的欲望,但卻因知識欠缺、能力不足而造成貧困無法根除。鑒于此,新時代精準扶貧要保證脫貧的質量,在扶志的同時,還必須從現有的經濟扶貧手段向“能力導向”的扶貧手段轉換,提升貧困主體參與扶貧、脫貧、反貧的能力。
四、“志智雙扶”下的精準扶貧的優化路徑
(一)構建多維貧困識別機制
傳統貧困的識別主要以貧困對象年人均收入來進行衡量,該指標最大的優勢在于簡單、直觀,但對于貧困對象的致貧原因、能力狀況等基本信息卻無法準確界定。因此,新時代精準扶貧需改變傳統識別模板,依據貧困對象的致貧差異和因素進一步完善基本信息,建立以提升貧困人口能力為導向的多維度貧困識別體系與識別機制,將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指標與增收能力、發展能力、抗返貧風險能力等能力指標綜合起來,建立貧困人口識別與評判綜合指標體系。同時該方法能夠結合精準扶貧的政策特點,精確瞄準致貧原因,在精準識別貧困對象、貧困群體內部差異、扶貧成效評估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為新時代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普惠——精準”均衡的脫貧攻堅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從而實現差異化幫扶,有助于貧困主體快速、準確脫貧,以實現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既定目標。
(二)激發貧困主體內生動力
目前我國扶貧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傳統的“大水漫灌”式的“輸血型”扶貧手段已不再適用,必須從貧困人口的內因入手,努力挖掘其脫貧的內生動力,使其由被動脫貧變為主動脫貧,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以釋放更多脫貧的潛能和活力。鑒于此,新時代的脫貧攻堅任務首先要解決的是精神貧困問題,讓貧困主體能夠轉變懶惰的思想意識,摒棄落后的“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積極培育自發脫貧的內生動力。精準扶貧的扶志工作,可借助政策宣講、新聞報道、文藝創作、社會宣傳等喜聞樂見媒體傳播形式,為新時代脫貧攻堅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宣傳脫貧致富典范、培育龍頭企業、能人示范等方式,形成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示范帶動效應,從而增強貧困主體脫貧的信心,使其能夠積極參與反貧困的治理活動中,自發形成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三)提升貧困主體可行能力
貧困從表面上看是財富與資源的匱乏,但究其根源在于能力的缺失,即能力貧困。所謂能力貧困,是指貧困產生的內在機制在于貧困者的可行能力不足,從而處于社會的不利地位。可行能力,即一個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功能性活動。以可行能力作為判別貧困的根本標準,在分析和解決貧困問題上具有重要意義??尚心芰碚搶ω毨У恼J識,從單純經濟的視角推進到了能力和權利的層次,更加彰顯了人本關懷,更加尊重了貧困者的主體意愿,更加深刻了對扶貧制度設計與脫貧成效之間關聯的認識。扶貧與扶智的結合關鍵在于提升貧困主體的可行能力建設,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根據貧困致因及主體差異本著“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實施個性化的技能培訓、教育援助、創業扶持,強化人力資本的投入,充分了解貧困主體的需求,根據貧困個人和家庭量身定制、量體裁衣,使其獲得并提高滿足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功能和能力。
(四)創新精準扶貧治理體系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貧困的內涵也在不斷演進,從原有的“經濟貧困”向“能力貧困”轉移,因此,對待貧困問題切不可急功近利,要針對貧困主體的個性差異,從源頭入手,摸清貧困產生的真正原因,避免單一(經濟手段)扶貧措施的實施,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等要素,構建多元化協作的扶貧大格局,創新扶貧治理模式。對外與國際扶貧組織合作,學習并借鑒先進的能力扶貧經驗與理念,積極引入外部資本發展推動我國扶貧事業;對內充分發揮市場、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積極拓展扶貧參與渠道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力度,使政府在扶貧過程中由絕對主導地位逐步向引導地位轉變,鼓勵吸納更多的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參與到扶貧協作、定點扶貧等扶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多部門相互配合的“大扶貧格局”,為打贏、打好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戰,提升脫貧質量提供保障和支撐。
參考文獻:
[1]廖富洲.脫貧攻堅:“志”在必得“智”在必行[N].河南日報,2017-06-16.
[2]江書軍.“志智雙扶”與鄉村振興[N].河南日報,2018-01-02.
[3]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03).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7B402);河南理工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預研項目(GSKY2018-04);河南理工大學“研究和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SJDZXZD-03)。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