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總體研究和作品研究兩大方面梳理和總結了國內學術界近年來對英國作家毛姆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闡釋的空間。
關鍵詞:毛姆;研究綜述;問題
英國作家毛姆是二十世紀廣受歡迎的作家之一,其寫作生涯著作頗豐,著有游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部,涉及除詩歌以外的多個藝術領域,并有所建樹。毛姆的文筆細膩、清楚、簡約又生動,作品的中心主題多數圍繞著人性、成長、孤獨和自由,除此之外,他出色的敘事能力和對復雜人性的去臉譜化塑造亦吸引了世界上眾多學者的興趣,對毛姆的研究也成果頗豐。
一、 總體研究
在英國的文學界,毛姆及其作品因為種種因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苛責乃至侮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文學評論學者們態度更顯冷淡,尤其在翻譯界,譯者們通常對翻譯毛姆的作品興趣缺缺,這又進一步導致了國人對毛姆的不甚了解。國內發表的毛姆評論主要集中在對他的幾部長篇小說及著名短篇小說的探討上,內容不夠豐富深刻;而國內的文學史著作要么忽視毛姆,要么只是對他進行一些簡略的評論。但就是這樣一個不為學術界所重視的作家卻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心,而且這種熱情并不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所褪色。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縱觀毛姆一生的創作,其成就大都體現在小說的創作上,他側重于對平淡人生的描述和探索,他的小說通常缺乏重大的社會意義,而是以異域情調,文筆生動,故事性強,客觀冷靜著稱。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鎖》《刀鋒》和《月亮與六便士》等。毛姆筆下的諸多人物都是成長勵志型的,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經歷無數磨難與挫折,為實現夢想而努力奮斗。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就是這一類型人物的典型代表。毛姆的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是復雜鮮明的,很少臉譜化,對揭露人性的陰暗復雜面拿捏得恰到好處。《人生的枷鎖》中的菲利普便是文學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人物。吳元邁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話》就是以“異域風情顯人性”這一標題來介紹毛姆的。
二、 作品研究
毛姆一生愛好旅行,游歷四方,所到之處皆落筆成文。1919年,毛姆和他的秘書一起到中國游歷四個月之久,收集創作素材,并拜見了他心中的一代儒學大師辜鴻銘。他的自傳小說《人生的枷鎖》中就提到了到中國。毛姆對于東方的渴望來自對作家王爾德的景仰,他曾經熱切地追隨崇尚標新立異、為藝術而藝術的奧斯卡。王爾德對莊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大為嘉許,即順乎自然,擯除自我,做一個靜觀天地的主人。在《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中,王爾德表明“無為而為才是世界上最艱難而又最聰明的事”。“我們活著,就是要無為而為”。這也是莊子思想的隱現。事實上,毛姆還能自如地引用《莊子》中的典故。《在中國屏風上》的《戲劇學者》中,他這樣評價同戲劇學者的談話:“同一個賣弄學問的教師爭辯是無益的,正如海洋的圣靈同江河的圣靈議論一樣”。顯然,毛姆這是在把自己與他人有關戲劇的討論比作是《秋水》中北海若與河伯的對話,暗諷對方見識淺薄:“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毛姆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中國的奢侈品被用來裝飾那些上流社會貴族人物的客廳。最后毛姆懷揣著對中國的無限向往踏上了中國。
毛姆以他小說中趣味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及神秘的異國情調贏得了眾多讀者,亦令毛姆的創作與中國的關系成為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從1992年胡亞瑜的《故事大王的東方萬花筒——評毛姆的東方題材小說游記》開始,揭開了研究毛姆作品中中國形象的序幕。除此之外,吳超平在其代表作品《試論毛姆對中國文化的誤讀》中,認為毛姆站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審視中國,觀察蕓蕓眾生的中國人形象。還有一部分學者鑒于19世紀以來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蔑視、詆毀以及“黃禍論”的流行,認為毛姆以傲慢,貶抑的態度觀察中國,毛姆有關中國的描述彌漫著濃重的東方主義氣味。盡管不難見到他對古老的東方文明的神往,然而對現實中國衰落及未來中國的發展的漠視透露出他內心深處東方主義的傲慢與偏見。石黎華的《東方主義的傲慢與偏見——論毛姆作品中的中國形象》中引用薩義德(Edward W.Said,1935~2003)在飽富爭議的著作《東方學》(Orientalism,1978)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對東方的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幻想,說明西方人心目中的東方不過是其幻想的產物,西方人始終是以一種看客心理來審視東方。在毛姆的作品中,這種心態具體表現為西方人對中國人在種族上的優越感。
三、 段落修改
總的來看,針對毛姆的研究國內還存在著眾多不全面和空白之處,到目前為止,除了對毛姆小說的研究,尚且無人涉及其游記、隨筆、文藝思想、戲劇等領域的研究,國內也沒有哪怕一本研究毛姆的專門著作,他的作品并未完全翻譯成中文,這對于一個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作家來說,不能不說是遺憾的。此外,相關研究資料的翻譯工作滯后導致國內研究的力度和質量還有待加強。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毛姆以及還原毛姆創作的獨特性,我們期待更多的研究作品面世。
參考文獻:
[1]李正國.國家形象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姜智芹.文學想象與文化利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英)毛姆,唐建清譯.在中國的屏風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英)毛姆,張和龍譯.面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6]薩義德,王宇根譯.東方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7]王寅生.西方的中國形象[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
[8]尹萍,祁國江.文化“他者”的中國形象[J].中州大學學報,2017(5):14.
作者簡介:
丁美杰,安徽省合肥市,安徽三聯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