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在隨之改變。如今的初中實施的不再是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了,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教師的授課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學習能力,這種方式可以說是非常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現在我們希望教師的教學思想可以有所改變,跟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和解決反思的能力,形成包含信息技術學習和網絡資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探究式教學
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考慮的是想用什么辦法可以讓學生能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這對知識看得太重,完全沒有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水平。這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都是教師在傳播知識為主,少了學生的互動參與。長期這樣下去將導致學生對用信息技術處理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影響他們對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說得更嚴重,那就是會影響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提倡適當利用網絡資源及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進行輔助帶動學生學習,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就是把對問題的解決作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參與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要求學生對在學習前的認知和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注重,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發現和思考能力。這種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是主張設置一個快樂輕松的教學氛圍,盡可能地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發揮,教師還需要掌握學生學習前的認知特性,并采用輔助帶動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
早在2013年,教育部科技司就提出把“三通工程”(“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作為“十二五”期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全面互動,真正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落實到每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
其中這些策略的特點是與新課標改革相結合的,教師不單單再是關注與自己怎樣傳授知識給學生,而是改變成如何培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和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一起探究發現,從而使學生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得到很好地應用,為學生今后步入以及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在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時候,教師切記要尊重學生作為主體,構造一個輕松、快樂、平等、寬容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一定給那些能打破傳統思想束縛的學生以表揚,同時也不要規范住學生的對與錯,而是要求教師以輔助帶動學生為主,一定不能隨便地就告訴學生他們所要探究發現東西的結果。
對于探究式教學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進行,那就是構造情景,自主探究發現,效果評價,在這里面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以學生為主,體現學生主動進行學習。
首先對于第一個環節,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要構造和當時學習內容相關的、輕松的學習情景,將這些相關內容(學案或問題)發到網絡平臺(如QQ空間、網絡空間),引導學生帶著他們的學習目的進入學習情景,讓學生能夠非常直接形象地接觸他們所要學習的東西。只有這樣的直接的、形象的東西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聯想,將他們之前的學習過程、獲取知識的經驗來應用到新的學習情景中來,進而使其可以相對更容易地學習。
例如,我在初三總復習時,將要研究的專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圓中的應用》
問題:
1. 復習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連線中,垂線段最短。
2. 引入
當這條直線變成圓時,這個點P到圓上哪一點的距離最短?你能找到并說明理由嗎?點P到圓上哪一點的距離最長呢?你又能找到并說明理由嗎?
3. 應用
(一) 圖中有圓可直接利用的“載體”模型解題
例1:如圖1,在同一平面內,已知點P為⊙O外一點,且點P到⊙O上的點的最大距離是10,最小距離是2,求⊙O的半徑。
變式1:若將以上“點P為⊙O外一點”,刪去,改為:在同一平面內,有一點到⊙O上的點的最大距離是10,最小距離是2,求⊙O的半徑。結果又怎樣呢?
變式2:如圖2,在Rt△ABC中,∠ACB=90°,AC=BC=2,以BC為直徑的半圓交AB于D,P是上的一個動點,連接AP,則AP的最小值是 。
圖中無圓時,依題意構造圓,利用“載體”模型解題。
例2:如圖3、圖4,在邊長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邊的中點,N是AB邊上一動點,將△AMN沿MN所在的直線翻折得到△A′MN,連接A′C。則A′C長度的最小值是 。
例3:如圖5,E,F是正方形ABCD的邊AD上兩個動點,滿足AE=DF。連接CF交BD于G,連接BE交AG于點H。若正方形的邊長為2,則線段DH長度的最小值是 。
分析:給此問題搭臺階:(1)問∠ABE與∠DCF相等嗎?為什么?
(1) ∠DAG與∠DCG相等嗎?為什么?
(2) 在兩點E、F運動的過程中∠AHB始終都是直角嗎?
(3) 線段DH的最小值是多少?
將這些問題先發到網絡空間或QQ空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主探究,合作探討學習。
其次對于第二個環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則需要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如果我們學習自己所不熟悉的東西時候沒有經過自己去探究發現,而是靠通過別人講解傳播過來的話,我們所學到的東西都是別人所知道的,永遠都跟在別人的后面撿他們的知識,有時候這些知識還存在錯誤,還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對此學習印象也不會深刻。因此,教師要通過網絡平臺等教學輔助方式帶動學生學習,例如讓學生先自己探究發現,然后再集體討論他們的探究發現,共享知識改正錯誤,師生還可以在平臺上一起探討。
對最后的一個環節,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結合信息技術算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延展。這個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和其他同學的評價,目的是想通過評價來檢驗學生對要求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度有多少,還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一樣的水平,使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能有所收獲,不斷地進步,更加熱愛學習。
總之,我們利用網絡資源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進行探究式教學研究分析可知,適應新課標改革,能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對于教師,相比過去傳統的教學也會輕松很多。因為教師要講的內容少了,學生自己要去思考后提出問題,教師在幫助分析、引導、提示,實現了教師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
參考文獻:
[1]郭佳佳.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劉云.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3]章華.信息技術背景下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網球專選課中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1.
[4]張亞娟.信息技術環境下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劉云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