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課程教學改革的浪潮下,如何培養出德才兼備,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行業崗位匹配度高的專業人員是各大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專業不斷探索的問題。在研究如何將一門課/一節課上好的同時,我們更應當注意到授課對象的不同,分析受眾,從而更好地引導教學方式的改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對行業產生興趣。本文就酒店管理專業展開闡述。
關鍵詞:課改;興趣;因材施教
由于每個人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外部影響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維方式、反應能力都會出現不同,這就需要信息的傳遞方進行區別對待,在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現在各大應用性專業院校都在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嘗試,力求找出適合本校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但改革不是盲目的,教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使學生對本專業產生興趣,從而愿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
服務性專業如旅游類專業不同于其他應用型學科,由于其入門門檻低,培養方式上偏向于實踐應用,專業學習的知識技能等偏向于行業工作,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積累,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不會出現短期較明顯地表現,不像數學、計算機、機械加工能夠明顯地感知到所學習的東西的實際用途。從而會使一部分的學生產生專業無用論,從而導致對專業認知度不高、學習興趣低迷、轉行等情況的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如何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引導,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正確的認知學生
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由于相關影響因素的不同,會導致學生在認知、理解、接受等問題上的不同表現,就如同文科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情商明顯好于理科學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普通高職類的學生來說可能他們的分數并不出眾,那么這些學生難道就沒有價值了嗎?當然不是。高職類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型、操作性人員,在培養過程中更注重學生應變能力、反應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反應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建立評估機制。
二、 提升專業忠誠度
服務性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度比較高,由于行業工作性質、人員提升路徑、服務對象等因素,造成了社會上對于本行業的一些片面認知。逐漸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對于本專業的選擇,所以在此種背景下專業忠誠度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忠誠度的培養不是一味地洗腦式灌輸,筆者對于這一問題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因素,在培養過程中,我們需要合理地使用興趣產生的兩大因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需要,從而對專業產生濃厚的情感。
(二) 發展前景
此處所說的發展前景不是我們空洞的在課堂上所告訴大家的本行業發展的如何,有多大的機會,職業升遷之路和工資報酬水平,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感知,感知自我發展的可能性、不足之處、如何提升。逐步引導學生由學生、行業工作人員、行業精英的轉變。
(三) 良好的發展平臺
如何挑選實踐平臺對于專業培養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酒店行業來說,酒店企業的性質大致分為國內單體、國內酒店管理集團、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三大類,其中每一大類當中又分出了若干小類,在學校選擇實習點的時候應該注重對企業實力的篩選,盡可能地選擇出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又有高水平的管理模式的現代化企業。就相關數據分析來看,實習期間實習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是影響學生畢業之后是否從事本專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 校企雙方共同關注
在關注校企合作廣度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此處所說的深度不是說校企之間的合研課題之類,而是在學生層面。簡單一句話就是企業如何用好人,學校如何輔助協調工作。首先,很多企業僅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培訓就直接投入工作當中,甚至于讓其從事超出能力的工作或者隨意背鍋,傷害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其次,學校協調工作的不到位。在學生實踐實習過程中,雖然各學校都進行了相關的任務安排,如:小組管理機制、帶隊老師、座談會等一系列信息反饋監督機制。但是如果在這些機制啟動之前就已經傷害到學生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情、扭曲了學生對于工作的理解,那么再好的處理手段也無法改變專業人員流失的情況。而且這種情緒是會傳播和蔓延的。學生由于其年輕,自身閱歷較少、自我判斷能力較差,往往容易隨波逐流。
三、 教學活動的設計方式
從室內走向室外,由學校走向企業,由理論轉變實踐,這是職業教育的課改思想,那么在課程教育教學傳遞理論知識,提高業務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成就感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通過相關課程、實踐操作、校辦/系辦餐廳/賓館,使學生在學習實踐的同時不斷發現問題,改進不足。在提高服務技能的同時,全方位的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使教學和工作緊密結合。強化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實踐環境,及時發現、引導、處理偏差,使其在實踐中學習、實踐中成長。
四、 關注學生的需求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信息獲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的思想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也造成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發現需要,提供適合的產品在營銷活動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活動中也是如此,針對服務性行業,我們在把握行業發展的同時,更應當注重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狀態,他們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通過相關的信息收集與分析,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傳遞需求信息,增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關注度。當然,這里所說的需要信息是在可控范圍內的而不是無的放矢。
五、 總結
“因材施教”一詞出現的比較早,但是在教育環節,在人員的培養過程中卻是永遠都不過時的一件事。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適合時代需求、行業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實踐性應用人才。這就需要培養機構不斷進行培養模式的修改,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通過篩選、磨合、提高等步驟,培養學生對于行業的忠誠度和成就感,使專業所培養的人員愿意服務于本職行業,減少培養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劉彥文,董巖.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現代價值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
[2]張彥.論“因材施教”[D].天津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宋超,安徽省蚌埠市,蚌埠經濟技術職業學院旅游與公共服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