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數學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形: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者是意外的生成,不少教師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怕耽誤教學時間和效果,往往會直接換其他學生來回答,直到獲得預設的答案為止。
其實,面對這樣的學情,教師簡單地換人回答并不是明智之舉。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在低年級時發言非常積極,到了高年級以后愿意舉手回答問題的就少了。究其原因,不少學生都說怕答不好被其他同學笑話。之所以會這樣,和教師平時課堂上對待學生發言的態度有著直接關系。答錯了就坐下去換別人回答,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疑是無聲的打擊。同樣的遭遇經歷過幾次以后,學生自然就不想發言了。這其實反映出教師對學生不夠尊重,教師不能只想著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要顧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讓數學學習給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不要讓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灰溜溜地坐下去。
錯誤不能簡單處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這時候教師不能以換人回答來簡單處理,而應該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有效利用錯誤還有利于課堂氛圍的提升。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灌輸數學知識,會使得課堂過于壓抑,從而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深度探究,從而有效化解錯誤,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素養。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教師以蝴蝶為例,利用大屏幕演示蝴蝶兩側重合的動畫過程,從而得出軸對稱圖形概念。接著,教師出示風箏、楓葉圖片等,讓學生判斷是否為軸對稱圖形。本以為很簡單的內容,沒想到有學生這樣回答:風箏豎著折是軸對稱圖形,橫著折則不是軸對稱圖形。顯然,該學生把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混淆。面對錯誤,教師并沒有立刻換人回答,而是抓住契機,反問學生:“那它們到底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討論后得出,只要能找到一條對稱軸,即可視為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會更深,錯誤也在無形中化解。
生成不能簡單處理。教學前,教師會對課堂進行充分的預設。但是,學生的思維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課堂上不可預測的因素很多,所以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處處可見。面對課堂生成時,教師不能簡單換人處理,需要隨機應變,對預設的教學流程進行調整,創造性地組織教學,讓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的融合中煥發出活力。一位老師說得好:“不去認真預設,那是不負責任;不善實時生成,那是不夠出色。”生成和預設是相互依存的,科學地把握二者的關系,將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讓學生簡單復習面積的概念后,給學生提供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幾個不同的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有什么關系。這時,居然有學生大聲地說:“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該怎么辦呢?教師在“對未知的探索”與“對猜想的驗證”這兩種方式中,靈活地選擇“對猜想的驗證”,并利用手中的這些學具讓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成功地建構了知識,還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形成結論”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作者單位:長沙市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