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輝

特殊學校的學生身心特點與普通的學生不同,這就決定了數學課不能按普通學校的方式上,必須采取特殊的上課方式。我們根據特殊學校學生的特點,采用協同教學的方式上數學課,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以講授為主、操作為輔,再適時播放課件,這對多重發展障礙的學生來說,由于接受信息不全面,會導致他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參與度不佳等問題。為此,我們根據協同教學要求,變講授為示范,降低學生操作的難度,讓他們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感受和體驗,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培養獲得感,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認識數9,教師拿出9張卡片,先示范一張一張地數,數完后寫出9。然后教師帶著學生數,邊數邊說,盡量地慢,力爭每個學生都能跟上老師的節奏。最后學生獨立數。此時教師注意加強個別輔導。數到5以后,不會數的學生會增多,這時教師要放慢速度,耐心等待。等絕大部分學生數正確后,教師再示范用數9表示,讓學生跟著寫。開始時會有一部分學生寫不好9,教師可以耐心地指導他們反復地練習,效果比單純地講解好得多。
教學方式從講授轉為示范后,學生們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觀看層面,而要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的手、腦都動起來。重復的動手操作,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手腦協調功能,增加靈活性,為其他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
例如,畫直線、三角形等簡單幾何圖,特殊學生對這些都會感到困難。如果單憑老師講解、示范,學生是無法順利掌握的,應當由學生自己多練習。開始時,有些孩子直線畫不直,老師要從如何使用三角板、鉛筆入手,甚至手把手地教他們三角板應該如何放,鉛筆如何畫才能將直線畫直。只有這樣不斷地練習,學生才可能將直線畫直,才有可能畫出三角形等直線圖形。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不僅熟悉了畫圖工具的使用,懂得一些基本的數學常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動手能力。
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一些適宜采用活動教學的內容,我們改變教學方式,結合現實生活設計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例如,教1~9,我們設計了如下活動。
1.排隊報號。9個學生站成一排,先從左至右依次報號,然后從右至左依次報號。這樣反復練習幾次,直至他們完全能報準確為止。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數,還可幫助認識1~9的順序。
2.找位置。在地上標出1~9號,學生手里拿著1~9的號碼卡片,拿1的站到1號位置,拿2的站到2號位置,……,拿9的站到9號位置。這個活動既可幫助孩子認數1~9,又可幫助理解用數可以表示位置。
課堂教學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變成以活動為主的方式,教師在一個個活動中滲透常規或知識的傳授。我們發現,活動更能調動孩子們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僅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也讓學生的課堂表現變得更活躍。
(作者單位: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