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菊 丁海軍
恩格斯說過,最好的學習是從“差錯”中學習。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錯誤制造認知沖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幫助他們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
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教師將“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上讓學生操作、比較、辨別。從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看,好像都掌握了。但練習中學生的錯誤暴露了他們沒有真正掌握知識。教師出示兩個等角,但兩個角的邊的長短不一樣。結果不少學生認為角的兩邊長的,這個角就大。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效果呢?教師找出錯的學生了解他們的思維過程,尋找出錯的原因。
一位學生指著兩個角的邊說,“開口大的角就大,你看這個角的開口比那個角的開口大許多?!绷硪晃粚W生比畫這兩個角的兩邊所夾的面說:“這個角肯定大些,你看開口大這么多。”其他出錯的學生也是這樣想的。仔細分析,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是犯了同一個錯誤,他們在比較角的開口大小時,觀察的是角兩邊的最后位置上兩點的距離。用這樣的錯誤認識觀察同一個角,如果邊畫長一點,開口就大一點,相應的面積也就大一些,角也就大。這樣看來,學生出錯的原因是不知怎樣比較角的開口的大小。教師抓住學生的錯誤,重點教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
師:同學們仔細看,老師把這個角的兩條邊加長了一點,角的大小改變了嗎?
生1:變了。
師:為什么變了?
生1:開口變大了。
師:你指著圖說一說開口是怎樣變的?(生上黑板指著角的兩邊的末端)對呀,這兩個角的邊的最后位置的開口看起來一個大一個小。但我們把兩個角移動到一起,會怎樣?
生2:頂點重合,短邊的角和長邊的角重合。
師:這兩個角的大小到底有沒有變?(生:沒有)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開口大小呢?(多媒體演示:一個角的兩邊不斷延長,最后兩點的連線越來越長)根據上面的演示,我們找邊的最后位置兩點的距離來比較角的開口,行嗎?
生:不行。無法比較。
師:其實,角的兩邊是無限延長的,只是我們畫的時候無法畫得足夠長。那怎樣通過角的兩邊上兩點的距離比較兩個角的開口呢?
生3:在角的兩條邊上找對應位置的兩點來比較。
師:能說具體點嗎?
生3:(比畫)在從角的頂點開始,兩個角的兩條邊上都找相同位置的點,再比較兩點的距離,距離長的開口大,角就大。
師:看明白了嗎?就是在兩個角的兩邊上分別找與頂點距離相等的點,再根據對應的兩個點的距離看開口的大小。為什么這樣找點呢?
生3:因為這樣找標準統一,公平,準確。
這樣改進教學后,學生練習時再也沒有出錯。
哲學家波普爾說:“錯誤中往往孕育著比正確更豐富的發現和創造因素,發現的方法就是試錯的方法?!睂ⅰ板e”進行到底,課堂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作者單位:華容縣實驗小學華容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