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摘要:對生命課堂的研究是當代教育教學大背景下的趨勢,長期一貫的教學模式下形成的各種教學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提升課堂效率成為廣大教師研究的主題。通過此次學校開設生命課堂交流活動,對如何提高初中數學生命課堂的有效性在情景導入、框架教學、以問為導、思想滲透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命課堂;有效策略
生命果堂是以教育應促進學生生命多方面發展、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為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以關愛生命、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為教育目標,順應生命的特性,選擇學習內容,組織和設計教學過程,營造課堂氛圍,進行教學評價。
通過對生命果堂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索數學生翻果堂的備課要求、教學策略,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高效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
一、課堂教學問題
1.教材理解不夠深入透徹
過于局限地解讀了二元一次方程第一節的內容,卻沒有考慮后面一節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需求,更沒有充分思考將七年級上冊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巧妙地為本節內容作鋪墊,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過于生硬、不夠自然,沒有充分體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相關知識點的類比教學、結構教學。
2.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教學設計理念仍停留在備課的基礎上,整節課下來,在教學環節中僅僅涵蓋了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多媒體的使用使得課堂節奏加快,但似乎代替了師生間的真實情感交流,只是簡單的翻頁操作、闡述題目,而未給學生的思考帶來指導性作用,導致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未體現學生提問和思考的重要環節,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創新。
3.數學思想方法不注重提煉
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內容及其實際運用間本質聯系的總結和凝練。以做題取代數學數學,是本節課我犯得較為嚴重的錯誤,對于概念課過于強調概念的深度辨析,變式訓練過多,卻沒有注重方法的提煉,沒有將重點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尤其是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解題能力。
二、反思重建
1.情境導入,動態生成
一節完整的數學課必須從個有趣而又深刻的導入開始。對于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二元一次方程”這一課的情境導入,既要考慮情景的實際性,又要從情境中體現算術方法、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間的聯系和區別,便于學生在后續得出新知識的概念。綜合分析學生、教學需求后,我決定運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生成這樣一節概念課,在課堂開始通過幾分鐘激烈的NBA十佳球視頻導入,緩解學生在不同狀態下的緊張感,真實自然地過渡到數學課堂中。學生會主動分析不同情境下不同的解題思路,通過一題多解以及比較方法間的區別和聯系,主動得出方程解題的簡便,以及二元的直觀性。
2.概念辨析,形式多樣
數學的概念課從來不是簡單地給出定義,而應該是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引導。而概念課中的重點不外乎就是概念的得出以及運用,以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二元一次方程”為例,學生仿照七年級上冊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不難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由兩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次數為1”,卻無法理解“未知數的項的次數為1”中“項”的真正含義,因此在本節課的概念得出環節,板書適當留空,等到學生完成一組概念辨析,發現“未知數的次數為1”這種說法的不嚴謹性時,再點名此處“未知數的項”的含義,就可以使得學生深刻掌握新概念中的重點。而教師在設置概念辨析的過程中,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已有的概念框架中進行補充。
3.結構教學,思想滲透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能從一節一節的教學中跳出來,以“主題”作為進行教學的基本單元,如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二元一次方程”,雖然是一節新授課,但通過對方程一系列課程的深入研究,我發現采用“方程”主題的結構教學模式,能使學生迅速掌握整個方程體系的學習思路,從概念、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的運用四個方面進行,并且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在整個方程體系中的地位,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類似思維導圖的框架模式,使得學生的相關記憶得到喚醒和延伸。
總之,生劍果堂不僅要形成生命化的評價體系以及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是構建生命化的數學課堂。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明確了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真正創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數學的教學過程從來不應該局限于某一節或者某一章的內容。而在漫漫的教學生涯中,只有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激情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真正實現高效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趙保雙.構建高效教學,提高數學教學效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1).
[2]吳少堂.例說課堂教學中“追問”的幾種方式[J].中學數學月刊,2007(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