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盼
摘要:信息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從課堂上習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意識,要敢于自我預設,而非學模學樣,不會內化,更不會升華。闡述了自己從所任教學科方面談談自我預設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結合信息技術和綜合實踐課堂的活動實例,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要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也做學習的主人,科技軟件日新月異,在習得基本方法技巧的基礎上,唯有突出學生的思維和敢于自我預設的指導方法,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自我預設;自我生成;信息技術;綜合實踐;作用
信息技術學科學習,在日常教學中遵循著四大課型,分別為:新授課、復習課、作品制作課、作品評析課。在之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中,我們總是在強調各種課型的教學結構,對情境的導入、興趣的激發、環節的設計尤其重視,也的確基本都達到了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但是,隨著新時代對未來走出校園的學生的要求的不斷提高,要求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不斷提高,新教材也在發生改變,這一變化在理論課的學習上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在實踐課的學習上,遠遠不再是教師簡單的教,學生簡單的模仿學習。在強調情境導入的學習中,在主張讓情境貫穿課堂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更加重視作品的規劃和分析。這就不單是強調學生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表達,是規劃和分析,是學生的自我預設和自我生成。
我認為學生的自我預設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自己開始制作作品之前的規劃和分析,在整個制作過程中的反思和分析,作品的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以及在作品完成之后的反思和總結。
重視學生的自我預設,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對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非常大的助力作用;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對于課程改革對信息技術課程、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在漸漸靠攏;對于學生運用方法遷移,解決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的作用也越來越強大。
下面,我結合具體的實際學習生活中的案例,來分析“說”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一、學生的自我預設,對于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作用顯著
以往的課堂,大多是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或者是模仿式的學生操作,也就是老師講什么,學生做什么;老師不講,學生也懶得去摸索。而“說”這一重要思想在各個環節加以實施的話,效果一開始可能不明顯,這是因為學生不會自己去規劃,不會自己分析問題,都停留在指望著老師分享問題的解決方法。可是,針對這種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激發學生勇于思考、動腦的好習慣,并及時鼓勵,學生會慢慢適應這種學習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對問題、對作品規劃、分析、表達的能力。
在江蘇鳳凰利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術7年級的教材中,第五章《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中,改動非常大,從以往的注重知識與技能,到現在的注重過程與方法,在認識了什么是演示文稿,體驗了“ WPS演示”軟件之后,就開始了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當然在體驗這一環節,學生就已經通過摸索、實踐掌握了大多數知識與技能。而“設計與制作”這一章節不再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技能介紹,而是引導學生思維,鼓勵學生思考的條理性內容,除了一些知識與技能點的引領,其他的都是規劃和分析思維的引領環節了。
這一節的學習目標是知道設計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流程,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相關技能。圍繞著設計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流程包括的步驟展開規劃和思維的引領。分為:圍繞主題,思考結構;梳理要點,提煉標題;整理內容,加工素材;選用模板,確定風格;添加內容,美化頁面;效果預覽,打包輸出。學生根據流程,完成演示文稿的設計與制作。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環節多了,教師起到引領作用,內容是需要學生來填充的,是需要分小組來討論、交流、加工、整理完成的,學生的積極性自然而然會被激發起來,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本人的自評,教師再加以展示評價,最后學生再次進行修改完善,整個線路在教師手r,內容是學生充實的,也更能夠豐富課堂生成,教師輕松,學生積極,何樂而不為?
二、學生的自我預設,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圍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無論是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還是在社會參與方面,又或者展開之后的六大素養和十八個基本要點,沒有一點是與學生的自我預設不相關的。其中,我們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中第一點就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上。
在這里,我用信息技術學科教材中的《圖片的加工與制作》的學習來闡明我的教學理念。
在學習《圖片的加工與制作》中使用Photoshop(以下簡稱PS)這一章節中,我見學生興趣濃厚,于是就拓展開來,拓展成一個興趣小組,最后甚至變成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在學生學會了PS基本使用技巧之后,處理圖片對學生來說已經提不起興趣了,那么就讓學生自我預設,設計創意漫畫吧。于是,一張一張的圖紙發下去,學生想要展現的內心想法與學生這個年紀對社會、對現階段的彷徨,就通過一次一次的畫圖、表格規劃、修改完善逐步完成,如果遇到想要表達但是表達不出來的情況,那么再通過學生個人探究和分小組探究,慢慢達到自己的預期,生成自己想要表達的創意漫畫,并且希望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
三、對于課程改革對信息技術課程、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在漸漸靠攏
重視學生的自我預設,這不管是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不小的挑戰,但同時,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必經過程。在要求注重學生自我預設的過程中,并不是對學生放羊式的管理,并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丟給學生。相反,教師、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都將面對新的挑戰,學生必須開動腦筋,自己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且規劃解決問題的路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不是在放羊,而是要把學生導入到你需要他們解決的問題環境中,并且隨時隨地關注他們的進展,不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跑得太偏,適時地收放,注重學生的自我預設,也注重學生自我生成的質量。
在學生創作PS作品的課堂中,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開始“自我預設”了,有的同學用圖案工具制作出一幅背景圖;有的同學把看到的某些浪費糧食的現象,用節約糧食的圖片表達出來;有的同學把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低頭現象和鴉片戰爭帶給中國人的危害作對比;有的同學把中考的壓力、青少年不能排遣的苦悶用圖片的形式表達;有的同學對假冒偽劣現象和學習觀的改變作對比;有的同學用水滴與沙漠的扭曲夸張合成一張驚醒的圖片;有的同學用網絡時代入情的冷漠和以往的時代作對比,發人深思;還有的同學會制作成搞怪的葫蘆娃變奧特曼圖,等等。
在這種創作氛圍中,只要給定了主題,任由學生思維馳騁,同學之間、小組之間進行思想的碰撞,經過初稿、二稿、三稿的設計與再修改,用表格規劃和設計,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用圖片抒發了學生的情感,怎么能不給教師,甚至給這個社會帶來思考?帶來驚喜或者反思。
四、對于學生運用方法遷移,解決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的作用也越來越強大
農村初中學校的信息技術學習還是把時間大多放在“信息技術基礎”這一模塊上,就這一個模塊,學生可做的用來解決實際生活的事情也很多了。
比如: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一個系列活動是《走進敬老院》,在這一活動中一項任務是設計各種關于對敬老院老人生活、伙食、家人親友方面的調查問卷,這一活動就需要我們學生分小組的自我預設,并強調自我生成。學生分小組用WPS文字工具設計調查問卷,怎樣設計老人比較容易接受?什么題型適合老人?問什么類型的題目?問到什么程度?老人會以怎樣的形式把信息反饋給你?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預設,去斟酌。
對老人調查結束后,需要把調查信息進行匯總分析,這就又需要學生用WPS表格工具去預設和生成了,分析出關于本地敬老院老人的各項數據,并把結果和建議反饋給敬老院。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去完成任務,教師只需要從旁指導一下,點撥一下,學生擦亮的火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再如:在班會課上,學生有小組演講活動,這時候學生需要借助于演示文稿工具,讓自己的演講更加精彩出眾,那么就給時間讓學生去預設生成他們的主題PPT吧,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已然學會了基本技巧,尚未習得的知識,也嘗試著給學生自己探究的機會。
在為學校花草制作標語的活動中,讓學生用圖片章節的技能去恣意地馳騁吧……接下來的學習中,動畫章節也需要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預設過程。
信息技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分支,課堂上增加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信息技術作強有力的指導,讓學生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學會了自我預設和生成,拋開課堂的條條框框,為了解決問題而去學習和探究,并能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得到學校和社會的理解,這才是信息技術能做并且應該做的,為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而盡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朱世周.信息技術課程范式與實施策略[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