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玉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必然要求和任務。數學學科和生活聯系緊密,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正因如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更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展開研究,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創新能夠為每一個事物帶來一些新的內容,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數學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其引導作用,并將知識探究主動權賦予學生,向外拓展學生的思維面,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潛移默化,讓學生具備創新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以往的教學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有所忽視學生自身的主動性,且由于外界很多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思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現如今,創新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初中教育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先以身作則,深入研究課本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進一步把握教學的重難點,精心進行備課與組織好課堂環節,為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在數學課堂中要營造出民主開放的氛圍,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去思考,帶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師生、生生間展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時候,教師就可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積極進行觀察和發散思維,并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的小組發現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還有的小組同學認為未知數的指數都是1,在學生努力之下歸納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二、巧設情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意識,面對學生在回答時出現錯誤,教師不要一味地否定,應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告訴學生不妨從其他角度出發去想一想,帶動學生思維的發散,同時保護學生的自信心。為營造起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較為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鼓勵學生走人情境中加強體驗與感知,積極向外發散思維,對知識建立起初步的認知。例如,數學運算問題是數學中常見的教學內容,在圖形與幾何、數與代數等領域都與其息息相關。教師在引導學生思維時,就可利用互聯網平臺尋找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生活中的數據運算實例,將知識形象具體化,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在探究中尋找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生在長期學習與應用過程中,對建構數學模型的方法會逐漸熟悉,并有意識地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實踐與驗證,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放飛思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教師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大膽放飛思想,運用數學知識去驗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一部分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利用三角形方面的知識,嘗試對勾股定理進行驗證,帶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紛紛都開始進行假設、觀察、演算、證明。其次,在課本的每一章最后都配有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教師可結合其內容設計好探究的主題,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運用與遷移。又如:在學習了“勾股定理”這一章后,教師可趁熱設計綜合實踐主題“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配給學生卷尺、細繩等必要的工具,要求學生以合作的方式,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自主設計測量方案,完成記錄報告,準確無誤地得到旗桿測量高度的結果。學生為完成這一學習任務開始相互間進行交流,還進行了實地考察、動手進行畫圖與標高,有意識地將剛學習的“勾股定理”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還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特點,遵循認知規律,盡力創設問題情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位的,只有師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學相長,使學生在愉悅地學習氛圍下得到充分的磨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在教育新環境下,教師要善于利用周邊的環境和教學資源,創設出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性活動中,靈活地發散思維,也同時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班級里一起圍繞數學問題進行積極討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后續階段的輕松學習,培養良好的數學案養。
參考文獻:
[1]王有虹.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19(18).
[2]張國蕓.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讀書文摘(中),2017.
[3]杜有林.探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華夏教師,2017(2):38.
編輯 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