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景瓊,蘇 娜,賀 瑞,賀海艷,鄧榮莉
(1.昆明理工大學 交通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中國郵政集團河南省鄭州郵區中心局,河南 鄭州 450000)
物流園區作為物流企業的空間載體和物流服務的平臺依托,在物流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物流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也為物流園區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當前,物流園區不僅是聚集物流活動的場所和載體,還是實現網絡化與規模化的一個重要節點[1]。根據《第五次全國物流園區調查報告》全國包括運營、在建和規劃的各類物流園區共計1 638家[2],在經濟發展、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國內物流園區建設迅速,但空置率過高、缺乏良好的合作等阻礙其一體化發展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目前,在一定的區域內會存在多個物流園區,由于相互間缺乏有效的互動,造成物流園區的運營效率低,區域的物流發展水平受限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國內外學者已經做出了相關研究。Yeo等以因素分析法對東北亞地區物流產業園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得到提高港口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不僅僅是增加物流園區的投資,同樣高質量的園區服務和組織運營也顯得很重要[3]。Wei等通過獲取東南亞地區巴生港、新加坡港和丹絨柏勒巴斯港的集裝箱轉運數據,定量分析東南亞地區港口在集裝箱轉運方面的競爭優勢[4]。Lozano等運用博弈論模型研究物流合作對降低運輸成本的影響,并實證分析證明了高水平物流合作可以降低運輸成本[5]。Perez-Labajos等研究了歐洲商業性物流園區的競爭政策問題,認為一些商業因素和技術革新決定了物流產業的戰略定位和競爭能力,以此制定新的立法框架[6]。Song從戰略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南部主要是香港港口集裝箱形式物流產業的競合關系,從物流產業組織結構與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南部地區港口物流產業的競合情況[7]。孔憲雷等分析了港口群系統從港口地域組合到港口運輸體系的演變發展過程,以及各個港口地域組合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并建立了港口群系統整體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港口之間的協商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了有序管理港口群資源的運作模式[8]。吳文征通過相關理論分析認為要促進物流園區的持續發展,必須構建新型的運作模式,并分別從資源和成本方面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協同運作機制[9]。向斌等指出,物流園區之間競爭與合作并存,屬于“非零和”競爭。低等級的物流園區可以為高等級的物流園區服務,同級別的物流園區之間由于核心競爭力不同,可在業務上開展優勢互補的合作。物流園區通過合作性的競爭實現共同發展[10]。李明昊等通過對山東蓋世國際物流集團3個物流園區的調查研究發現,該公司競爭力下降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倉庫利用率不高、盈利模式單一造成的[11]。歐江濤等針對我國物流園區發展現狀,探討了區域性物流園區之間的競合策略,建立了區域性物流園區競合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據此分析了物流園區間競爭合作關系演變發展的趨勢[12]。
由此看來,國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商業的角度出發,研究怎樣提高物流園區的競爭力以及影響物流園區競爭力和合作的因素,國內的研究多是借用港口的競合關系相關辦法,應用博弈模型進行分析。本文通過改進的物流量分攤模型對物流園區分攤的物流量進行計算,通過分攤的物流量分析物流園區間的競爭關系,并以昆明市5個物流園區為例進行驗證,確定了5大物流園區在市域及縣域兩個層面的物流量分攤情況,從而分析得到物流園區競爭關系的主要影響因素。
假定在某區域內共有n個物流園區,這n個園區共處經濟區域D內,但是園區的定位不同,其自身的綜合物流服務能力也不同,物流客戶選擇某一物流園區是因為該節點對其“吸引力”較大,該“吸引力”由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園區的行業定位以及園區的空間可達性決定,有[13]:

式中:Wi(Q)——預期(期望)進入園區i的物流量,為便于研究用貨運量代替;Pi——園區i對輻射區域內貨物的吸引概率;Q——園區所在區域的各類貨物總量;gi——第i個物流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Ti——園區i的空間(時間)可達性;αi——園區i的定位不同對貨物的吸引概率。
在物流量分攤模型中,αi是通過專家打分法進行確定,主觀性稍強,通過引入物流園區的吸引力矩來對原有的物流量分攤模型中的參數αi進行重新標定,并把輻射范圍引入到了吸引力矩中,構造改進物流量分攤模型為:

式中:δi——物流園區對區域內貨物的吸引概率;Mi——物流園區i的吸引力矩。

式中:Fi——物流園區i對貨物的吸引力;——物流園區的平均輻射半徑。

式中:di——物流園區i的輻射范圍。
為便于計算引用已有的計算結果[14]。

式中:fij——物流園區i對物流園區j貨物的吸引力;qi——物流園區i的規劃處理貨物量;qj——物流園區j的規劃處理貨物量。
(1)確定區域內的貨物總量Q
區域內貨運總量根據該區域交通部門統計的相關貨運數據來確定。
(2) 確定空間可達性Ti
空間可達性是表示在一定范圍內區域與其他有關區域進行物質、能量、人員交流的方便程度與便捷程度。有:

式中:tij——第i個物流園區到第j個區域的時間。
(3)綜合物流服務能力gi
綜合物流服務能力用物流園區的影響因子k來表征,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受到包括資源、交通設施、地理位置、人口規模、技術水平、社會環境、自然條件等影響因素,因此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綜合影響因子,為便于計算引用已有的計算結果[14]。
(4)不同園區對貨物的吸引能力fij
物流園區對貨物的吸引力按式(7)來計算得到,需知物流園區平均輻射半徑和物流園區規劃的貨物處理量q兩個參數,物流園區的平均輻射半徑是通過對區域內物流園區輻射范圍總和求平均值來確定,而物流園區規劃的貨物處理量q為該物流園區設計的貨運量。
以昆明市范圍內的5大物流園區為例,即昆明國際陸港綜合保稅港區、昆明國際空港物流園區、昆明南亞國際陸港物流園區、呈貢鐵路集裝箱物流園區、云南騰俊東盟多式聯運倉儲物流園區。為了直觀地體現各個園區的相對位置,將這5大物流園區分別標號并放置在直角坐標系中來進行觀察,按照坐標圖從北至南的順序分別標為1、2、3、4、5。表1為各物流園區相關信息,圖1是各物流園區的相對位置。

表1 昆明5個物流園區基本信息

圖1 昆明市5大物流園區相對位置
2.2.1 區域貨運量的確定
本文所研究區域主要是昆明市以及周邊的安寧、晉寧、宜良、石林、富民、祿勸、東川、尋甸、嵩明等9個縣區。各區域的貨運量數據來源于昆明市交通運輸業經濟專項調查報告,見表2。

表2 昆明以及周邊縣域貨運總量
2.2.2 園區可達性的確定
5個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如圖2所示)[14],基本包含了昆明市(盤龍區、五華區、官渡區、西山區)以及周邊的嵩明縣、富民縣、安寧縣、晉寧縣、宜良縣、石林縣、尋甸縣、祿勸縣、東川縣、呈貢縣一共14個區域。通過百度地圖測算5個物流園區分別到14個區域的距離,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路線設計規范》,高速公路的設計行車時速,輕型車為120km/h;重型車為80~100km/h[16];本文考慮到道路的實際路況以及研究需要,統一將行駛速度定義為80km/h;運用GIS測算出各園區到各區域的行駛距離,園區至本地區距離以該園區到所在行政區域政府所在地的行駛距離為準。
測算各園區到各區域的行駛時間如表3所示。

圖2 昆明市5個物流園區輻射范圍

表3 各物流園區到各區域的行駛時間表 單位:h
由式(8)計算得出5個物流園區的可達性如表4所示。
2.2.3 物流園區綜合服務能力的確定
用物流園區的影響因子k來表征綜合物流服務能力gi,則各物流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如表5所示[14]。
2.2.4 物流園區貨物吸引概率的確定
根據式(3),并根據昆明市5個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的數據分別計算可得出δi,如表6所示。

表4 區域內各物流園區可達性

表5 各物流園區的綜合服務能力

表6 各物流園區對貨物的吸引概率
根據式(2),再由已確定的模型中的各個參數可確定5個物流園區在昆明市域內物流量的分攤情況,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各物流園區分攤物流量 單位:噸
通過圖3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到5個物流園區在昆明市域層面上物流量的分攤量占比情況,結合表7對物流園區的競爭力強弱進行判定,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可得出,物流園區1競爭力強,物流園區2競爭力弱,由于物流園區2是空港物流園區,其本身能處理的貨物量小,限制了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得到結果和實際相符。

圖3 各物流園區分攤量占比情況
在圖2中發現物流園區輻射范圍間存在著重疊,本節將通過對重疊的區域物流量的分攤情況細化分析,判斷出在微觀層面上物流園區之間的競爭關系大小。因此研究物流園區輻射范圍存在重疊的五華區、盤龍區、西山區、嵩明縣、安寧縣、呈貢區、晉寧縣、宜良縣8個區域。根據已確定的相關參數,再由式(2)計算得到了每個區域內5個物流園區物流量的分攤情況如表8所示。

表8 輻射范圍重疊區域物流量分攤情況 單位:噸
通過表8可以看出,在物流園區輻射范圍的重疊區域內,各物流園區分攤的物流量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物流園區的競爭力的差別,將表8進行可視化,如圖4所示。
可以看出在輻射范圍重疊區域內各個物流園區的物流量分攤情況:盤龍區、五華區、嵩明縣是物流園區1和物流園區2的重疊區域,物流園區1分攤的物流量多于物流園區2,則物流園區1的競爭力要大于物流園區2。西山區是物流園區1、2、3的重疊區,物流園區1的競爭優勢最大,物流園區2的競爭優勢最弱。安寧市是物流園區3和物流園區5的重疊區,物流園區5的競爭優勢強于園區3。晉寧縣是物流園區3、4、5的重疊區,物流園區4的競爭力最大,物流園區3的競爭力最弱。宜良縣是物流園區1、2、4的重疊區,物流園區1的競爭優勢最大,物流園區2的競爭優勢最弱。呈貢區是物流園區2、4、5的重疊區域,物流園區5的競爭力最強,物流園區2的競爭力最弱。綜合以上結果,結合前文分析的輻射范圍和可達性數據,發現除晉寧和安寧重疊區域內競爭力受園區可達性影響較大,其余重疊區域內輻射范圍是影響園區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1)根據不同尺度下物流園區物流量的分攤情況,發現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是影響物流園區競爭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如物流園區1在不同尺度下其競爭力優勢總是最明顯的,在一定區域內,會獲取更多的物流需求,特別是當區域內資源匱乏、交通基礎設施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輻射范圍大的物流園區就占據了一定的優勢。因此,園區在發展時應整合區域物流資源,引進一批優質的企業,把現有的一些零散的小企業盡量整合在一起,組建一些在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企業,會增加物流園區競爭力,也會節約資源,實現集約化發展。
(2)物流園區的可達性制約物流園區的競爭力。物流園區3和物流園區5輻射范圍大小差別不大,但物流園區5的競爭力要大于物流園區3,這是因為物流園區5是依托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該地區具有路網密度較大,公路等級高,運輸方式銜接緊密等特點。因此,可達性也是制約物流園區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物流園區在規劃階段應選擇靠近路網比較發達的地區,提高物流園區的可達性,進而增加園區競爭力。
(3)物流園區綜合能力是影響物流園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包括了物流園區自身的規模大小、物流系統水平的高低、處理貨物量的多少。物流園區的綜合能力也代表了物流園區資源轉化的能力:綜合能力高,轉化資源的能力就強,物流園區的競爭力就強。物流園區1為一個綜合型的保稅物流園區,無論從園區規模、貨物處理量來看都要大于物流園區4,因此物流園區1的綜合能力就強于物流園區4,競爭力較大。那么,物流園區在發展階段應注重提高其綜合能力,包括物流園區自身規模、系統水平及貨運處理能力,從而提升物流園區的競爭力。

圖4 輻射范圍重疊區域物流量分攤情況
本文引入物流園區的吸引力矩指標,對園區的貨物的吸引概率進行了改進,建立了改進的物流量分攤模型,并以昆明市5個物流園區為例對該模型進行了驗證,得到以下結論:
(1)通過對昆明市5大物流園區的實例計算得到了各物流園區在市域及縣域兩個層面的物流分攤量,驗證了模型的合理性。
(2)從市域和縣域兩個尺度分析物流園區的競爭關系,得出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是影響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物流園區的輻射范圍越大,競爭優勢就越明顯;物流園區的可達性、園區綜合能力也制約競爭力的大小,可達性越高,綜合能力越強,競爭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