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航,崔何凌 ZHANG Yonghang,CUI Heling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1.1 相關概念
(1)街道。街道,原義指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同時“街”和“道”分開又各有含義,分別對應于英語的street與road[1]。但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此詞與“道路”是一個含義,但其實街道和道路有著明顯的區別,道路,一般強調的是交通功能,主要是為機動車服務的,保證機動車在行駛路線上可以方便快捷的通過,但是街道卻是以生活性為主的,主要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從人性出發。
(2) 完整街道。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這一思想最初形成于美國的20世紀70年代,強調滿足當前的和未來的所有出行者需求,而不僅是駕車出行者。完整街道是一個在我國新興的理念,對于道路的管控方面,它主要是對街道,公路、橋梁一切出行路段進行人性化的規劃等。對人們外出提供方便,保證安全。
1.2 完整街道的設計內容。對于不同的網絡空間城市布局,完整街道的設計內容都大相徑庭,因而在不同的城市管理下需要制定符合每個城市獨有的設計手冊,對每一個城市的街道應該進行精細化管理。在空間網絡方面,主要是對路網間距,路網密度等進行宏觀的規劃,在時間網絡上面,主要是對不同的出行者進行合理的時空分布,增大街道的利用率,保證其活力。而對于生態網絡則主要是以綠色城市為主,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幸福感得以加強。
除以上所講需要重點規劃設計的方面以外,完整街道項目更應該關注在細節上,主要包括4大類:對步行者的考慮,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考慮,對非機動車出行的考慮,對交通的減速設施的考慮。其中對于步行者來說街道通行的基礎設施應主要是從一些微觀的人性化設計進行考慮,如對殘疾人的保護措施和老人小孩的引導設計等;對于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來說,應該增大其便利性,如在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旁布設相應的小汽車、自行車停車場,增大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對于非機動車出行者來說應該給予更多的通行權,保證其在街道上出行權力;對于交通減速設施的設計考慮,主要使街道的速度慢下來,回歸街道的完整性,進一步保證街道上的所有出行者,而不僅僅是小汽車出行者。
1.3 完整街道的設計目標。完整街道規劃設計的目標主要有3個:(1)安全街道。對街道上的多模式出行的使用者都應該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不應該僅僅只為小汽車的出行者考慮,應該在某些方面增大對交通弱勢群體的保護,對步行者和騎行者給予更安全的街道。(2)綠色街道。首先是要提高綠化率,減少街道上的過度停車現象。使整個街道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其次還需要設計完善的雨水滲透、雨水再利用系統,使街道上的設施更加趨向于自然化,不需要建設過多的機器設施。同時鼓勵人們步行、騎自行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行出行,形成良好健康的綠色的出行方式。(3)活力街道。街道不應該僅僅只是為車輛的出行服務,應該增加城市、街道的活力和吸引力,使街道可以成為出行者的駐足、休憩、娛樂的場所,讓街道為更多的“人”服務,而不僅僅是“行人”。
1.4 完整街道設計方法與傳統設計方法的區別。完整街道區別于傳統街道的概念主要是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人的感受,將街道空間歸還給“人”,在合理范圍內縮短機動車出行的面積。因此在設計方面需要在傳統街道中添加一些新的理念,其與傳統街道在設計過程中的主要區位如表1所示。

表1 傳統街道與完整街道在設計過程中的主要區別
2.1 在路側停車平面布局研究的發展應用。在完整街道理念下,對以車為本的傳統街道進行反思和修正,需兼顧道路的交通功能和生活空間功能,因而除了交通功能設計要素外,還應該關注與以下4個要素: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非機動車設施、交通穩靜化設施、行人設施[2]。
因此在路側的停車橫斷面布局上要綜合考慮交通功能與生活功能,將二者從空間上進行物理隔離,在機動車行車道的相鄰空間布設停車泊位和車輛的出入口通道,在臨街的建筑物旁布設生活功能區,盡可能地將人和車的交通流線分開。這樣可以將交通功能和生活功能進行整齊劃分,保證了各自的安全性,同時也增大了街道的活力。
2.2 在城市道路橫斷面規劃的發展應用。根據目前的機動車需求大量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城市道路橫斷面規劃設計可以歸納以下3個方面[3]:(1)小汽車的擁有量已經從一家一輛變為一家多輛,因而道路上的機動車道為了應變需求不斷的加寬,從而侵占了步行區域、非機動區域、綠化區域,最終變成了完全為小汽車服務的一塊板式的道路。(2)公共出行方面的規劃設計較國外的國家相對的落后,不論是道路上的設施設計,還是交通需求管理控制上面,沒有對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提供大量的保證,因而小汽車的出行量只會不斷增長,不會減少。(3)對非機動車道的設計缺少人文關懷,并且在交通管理與控制方面的力度較輕,在不同等級的道路上對待非機動車的態度大相徑庭,嚴重影響了非機動車輛的增長,既而更無法減少對私人小汽車的增長。
因而根據目前的調查現狀可以歸納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完整道路橫斷面的理念:道路橫斷面的規劃設計應該是對所有的出行區域的規劃包括各種公共空間在內,保證所有出行者的人身安全。做到人文道路,綠色道路,活力道路。因而其研究完整道路的規劃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保證完整道路布局網絡范疇,謹遵完整道路功能要素的規劃控制原則。
2.3 在有軌電車線路規劃設計上的發展應用。有軌電車的設置場所基本都是在景觀區或者是對舒適度要求很高的居住區附近,因為其不僅工程造價較高,土地利用較大,同時載運量也相對較低的。因而以一般對機動車的規劃設計來進行規劃設計有軌電車的線路是完全不可取的,不能依賴于縮減步行區域、非機動車區域、綠化區域來布設有軌電車的線路。所以在引入完整街道理念下我國有軌電車系統的規劃設計應滿足區域性完整、功能服務型完整、主體構造完整[4]:(1)應與城市的空間布局相配套,使有軌電車不僅僅設立在景區范圍等地,還應該設置在人流較大的學區范圍內,城市的中心范圍內,加大有軌電車的設置區域。(2)應保障道路上的所有使用者的通行權,尤其應該以人為本,對有軌電車、行人、非機動車的騎行者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設有相對的優先通行權。可以通過縮減機動車道等行為限制小汽車的出行。(3)應對軌道車輛進行重新的優化設計,在容量限制上進行改良,對乘客上下車等一系列進行系統的改良優化。(4)應加大在公共交通網絡中的地位,加大與公共交通的換乘,使其服務范圍更廣,服務對象更廣,服務時間更長。
筆者對完整街道理念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對現實情況下街道進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完整街道的設計內容與目標,并進一步研究了完整街道理念在不同交通場所下的發展應用。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下一步應嘗試獲取一批意向數據,對街道進行假設情景設計,進一步的定量分析完整街道下步行者,騎行者的出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