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楓吶
摘 要: 1992年,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獲教育部批準建立,《經濟法》課程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對于學生提高法律素養及通過職業資格考試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該課程教學還存在課時安排不夠、教材契合度差、實踐環節缺失、考核形式單一等問題。因此,筆者提出應以明晰教學目標為前提,應從增加課時、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形式、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將翻轉課堂引入課程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益、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 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引言
《經濟法》是2001年由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管理學類9門核心課程之一。當前,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經濟法》課程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在實踐中也獲得了豐富經驗和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對這些問題加以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開設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教學應當關注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內容上應該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法律知識,二是與本專業緊密關聯的經濟法律知識。實踐證明,該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中,該課程教學也曝露出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主要包括:
1. 教材內容滯后,專業契合度不高。目前,各高等院校使用的《經濟法概論》教材一般分為兩類: 一類是與各類面向社會考試相配套的指定教材;另一類是各高校的自編教材。這兩類教材考試類指導教材在內容的選定上比較切合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實用性較強;但是基本理論部分詳略失當,一些具體內容和條文記載過于詳細,無法與現有課時相配套,使得教師與學生都無所適從。而自編教材大多是針對所有經濟類學生編寫的,沒有考慮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內容的選定、內在邏輯的安排甚至基本概念的界定等方面都值得商榷,質量上也是良莠不齊。另外,由于法律本身存在較強的變動性,而自編教材一般3-5年才重新修訂,其內容的滯后性較為明顯。
2 實踐環節缺失,教學形式單一。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人數每屆在500人以上,在實際教學中,受教學場地、教師人數、規定課時等因素的制約,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往往在130人左右,小班化教學難以實現。在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教學形式單一導致與培養目標相背離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在授課形式上,基本采用的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甚至是“灌輸者”出現的,而不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與現代教學理念無疑是相違背的。同時,每個教學班的學生人數太多又導致小組匯報、研討交流等教學實踐環節難以展開。枯燥的法律理論學習和單一的教學形式,勢必對教學效果造成消極的影響。
二、翻轉課堂的內涵及其應用于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的著眼點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它是一種利用信息化平臺,混合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親自動手活動的教學環境,教師通過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的學習資源代替傳統的課堂講解,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在上課前完成對課程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以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為主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方式,既要依靠教師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教學能力,又要從學生的主體角度出發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翻轉課堂正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教學模式。因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著眼,提出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
1.著眼法律理論的實踐特色。眾所周知,法律理論源于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將經過充分準備、精心思考的案例與法律軍事理論融合“傳遞”給學生,更應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其主動接觸、整理、思考、與吸收相關知識。課程教學改革應盡可能突出課程的實踐特色,從學生的視角去展現法律理論的實踐魅力,靈活選擇教學形式,精心設置教學內容。
2.著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課程教學既是傳授知識、提高努力的關鍵環節,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對此顯然無能為力。因此,教學方式改革必須側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堅持實踐重于理論,教學內容應設計實踐性強的案例,甚至可以選用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案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翻轉課堂的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的實施建議
《經濟法》本身的內容涉及法學基本理論、《民法》、《商法》、市場規制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內容繁雜。其中,《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等內容中很大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接觸不到,專業性非常強,對學生而言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晦澀難懂。而《企業法》、《公司法》、《破產法》、《合同法》等內容,學生雖然相對熟悉,但是實用性很強,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考能力,若不能采用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同樣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實施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確保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良好的課堂教學組織。
1. 明確教學目標,適度增加學時。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經濟法》課程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高度,堅持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應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師配備上,要求教師除應具備法學專業學歷或進修經歷外,還要具備工商管理專業的進修經歷,只有兩個專業融會貫通才能有效完成該課程的教學。在授課方式,上應采用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如,到法院旁聽庭審實況)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采用調查報告、小組匯報、小論文等靈活的方式多手段、多層次考核學生的能力。但是,教學方式的轉變、考核的多樣化都要有足夠的課時作為支撐。筆者認為,根據工商管理專業的定位,《經濟法》課程定為70 課時左右為宜。但是,課時的增加需要提高相應的學分,學分的變動就要修改教學計劃,而教學計劃的修訂往往需要一定的審批和周期。例如,我校的教學計劃一般由校教務處牽頭組織,各學院具體負責,每4年修訂一次。而且,課程總學分是有限制的,一門課程學分的增加就意味著其他課程學分的縮減。所以,在積極修訂教學計劃、盡可能增加課時數的情況下,還應該不等不靠、借助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努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2. 及時修訂教材,豐富教學資源。教材不僅是教學內容的最重要載體,更是學生內化課程知識的依托。無論是傳統教學形式,還是翻轉課堂的全新教學形式,都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應針對當前教材內容滯后、專業契合度不高的現狀,盡快編訂適合工商管理專業學習使用的《經濟法》教材及配套輔導教材和習題集;特別是應針對學時受限以及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性要求高的現狀,在教材、和習題集的內容上應盡可能增加實踐性較強的主觀題和相關案例,以彌補實踐教學的不足。同時,應通過購買、制作、收集等方式,不斷充實和完善文字、幻燈、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最大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楊紫煊,經濟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陳新玲,經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張帆.翻轉課堂在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7) .
[4]齊晉.工商管理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構建[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3) .
[5]孫桂娟,時萬青.高等院校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經濟法概論》課程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1(10) .
[6]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 (4) .
[7]張新明,何文濤.支持翻轉課堂的網絡教學系統模型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