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幸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都是我國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方面改革的創新點。校本課程以校為本位,滿足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強調多樣性與差異性。基于以校為本的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學校特色、完善課程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課程;資源建設;整合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為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依托校本課程資源,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以教師開發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綜合實踐活動為手段、以激勵評價為動力開展實踐活動,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創新課程實施管理制度,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優勢互補,是為實現基礎教育改革總體目標而實施的新策略。
一、品味校園生活,培養生活情趣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設置、地方管理和學校開發的課程領域。”“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要集中體現學校的特色,學校應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強調培養具有豐富個性的主體,學生的興趣、經驗是課程的基本內容。因此,我校結合校園特色課程——葫蘆絲,開展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寶葫蘆的秘密”——葫蘆絲的探究》。葫蘆絲這門樂器已經成為全校性開展的校本課程,有效利用葫蘆絲校本課程資源,能夠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經驗,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實踐和參與活動的機會。在開展《葫蘆絲的探究》的綜合實踐活動前,學生雖然對日常校本課的樂器耳熟能詳,但是只是停留在對這個樂器的使用層面,而對于葫蘆絲樂器背后的歷史文化等問題都不了解。在開題活動課時,當我們提出探究葫蘆絲的時候,對于這個人人熟悉的樂器,學生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來源于他們的真實生活體驗,例如“葫蘆絲是如何發聲的?“影響葫蘆絲音色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種植與挑選葫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挖掘我校資源,例如采訪我校葫蘆絲老師、調查校園葫蘆絲小明星、參觀學習葫蘆絲的制作,還進行年段間的葫蘆絲學習經驗交流活動。最后將葫蘆絲制作過程繪制成圖畫、制作葫蘆絲的生長ppt、舉辦葫蘆絲花樣會演等多種形式匯報展示。在這次以校本課《葫蘆絲》為載體的主題活動中,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葫蘆絲,喜歡葫蘆絲,讓吹奏演唱不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生活情趣。這樣的活動既拓展了綜合實踐的資源,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好品質。
依托校園特色課程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主題活動從學生的校園生活出發,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體驗和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基于校本資源的課程整合不僅賦予綜合實踐新內涵,同時也促進校本課程的完善與豐富,學生能夠真正成為有生活情趣的時代新人。
二、立足校園活動,營造書香氣息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我校“悅”讀活動,每周舉辦閱讀擂主爭霸賽活動。為爭奪校園明星,拿到校長簽名的獎勵書簽,學生們一個個都斗志昂揚。抓住這次讀書活動契機,我校開展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如:《選擇一本好書》、《設計我的小書簽》、《我為書本添“新衣”》、《創建班級圖書角》等主題活動,將綜合實踐與“悅”讀活動整合,貫徹“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理念。在《選擇一本好書》活動中,學生自行閱讀尋找好書,并制作“好書推薦卡”,羅列推薦書目的優點、主要內容進行班級參選。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走出“看書”,走進“讀書”。選擇好書之后再進入下面的主題活動,為喜歡的書本設計標簽、書皮并學習花樣包書皮的方式,最后一起出謀劃策為班級圖書架的設計、圖書角的管理方式出點子,獲勝的金點子可以進行圖書架的改觀布置與管理試行。學生根據我校主題創意出很多金點子如:“生活教育五字歌主題書架”、“我們的笑臉書架”等,還創設出模擬圖書館的管理制度進行“借書登記表”,注明借閱的時間、姓名、是否損壞等信息。
我愛“悅”讀主題活動的“落地”促進了校園活動的實施,校園活動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教學契機。與讀書活動的整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讓學生的探究真實有效的執行,讓實踐、探究能力落地生根。
三、聚焦校園熱點,樹立責任擔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真的認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的重要性,學生才會化言語為動力,真正的進行自我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校園熱點問題的參與和解決,一方面鍛煉和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和責任擔當,樹立責任意識。例如本校開展的“飯前一分鐘誦讀”活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學生早就瑯瑯上口的詩句,但在目前美味佳肴、精米白面唾手可得的年代,詩句的真正內涵已被漸漸淡忘。五年級同學就此提出《走進“飯前詩誦”》探究主題,學生自主分工,從“食當節約”到“光盤我行”的小主題做校園調查、做生活對比、做統計分析,發現生活中的浪費現象。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自己收集到真實有效的信息,統計圖中驚人的浪費現象與貧困地區的兒童實際生活產生顯明對比。學生對大米的重量做了測算:500克大米約有25000粒,平均每粒米為0.02克,如果讓全校每人每天節約十粒大米,假設平均每個兒童每天吃360克,這些米就足夠讓一個貧困地區的孩子飽餐一天。隨著一組一組震撼人心的浪費數據的匯報展示,學生在自主調查中、匯報中真正認識與體會到節約糧食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從而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
綜合實踐核心素養提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求學生成為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的人。結合綜合實踐課程的整合特征,將校園熱點活動“垃圾分類”、“我愛深藍(海洋)”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我價值,在發現中感受責任與擔當。
堅持立足校情、以人為本、全員參與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現了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以校本資源為載體,不但豐富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且培養學生熱愛校園、自主探究、勤于動手的優良品質。基于校本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創建學校特色文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書香氣息、生活情趣、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郭元祥,伍香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7.
[2]馬玉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8).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