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三俊 管新華
[摘 要]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教學實效成為普遍的自覺實踐活動和學界廣泛關注的焦點以及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積累了經驗。從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和轉換教學主體等三方面突出融合的重要性。圍繞模式從基于PC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基于VR的實踐教學平臺、基于微信等的自媒體平臺、基于移動技術的教學軟件和大型開放課程凸顯融合的多樣性。著眼路徑從處理內容與形式關系、思政課意識形態屬性和教師綜合素養提升融合的有效性。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1-0063-03
“05”方案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入了運用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新階段,這既是對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發展的適應,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的落實。為了更好總結經驗,糾正偏差失誤,必須綜覽現有典型做法和教學改革成果,特別是學理層面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的價值、實踐層面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的形式和未來層面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的完善途徑。
一 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合的價值研究
(一)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
張耀燦認為“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證”[1]。季海菊認為,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開始向開放式教育、啟發式教育、雙向互動教育、服務式教育方向發展;此外“新媒體具有隱秘性、虛擬性的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滲透隱性教育提供了可能”[2],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總的來說,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推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既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條件又實現了教學方法創新,為提高教學效率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二)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徐振祥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教育資源,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空間。[3]楊松菊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闡述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既難以直接觀察,又無法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通過聲、光、色有機結合起來的感性材料,可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化、直觀化”[4]。也就是說,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拓寬了教育內容的獲取途徑,而且為教學內容提供了多種表現形式。
(三)轉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主體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理論傳授者、思想布道者,而受教育者成為被灌輸的容器”[5],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和絕對主導者,學生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對象和被動接受者。李建軍等學者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地位和關系逐漸發生變化[6],“學生通過新媒體,發表言論,由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學習,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開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得以運用。”[7]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教學角色逐步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思政課教學實踐煥發新的生機。
二 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融合形式研究
(一)基于PC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
當前各高校主要是依托Blackboard平臺和易班網平臺對思政課進行教學方法改革。
張坤晶認為,“基于Bb網絡教學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8]。郭鳳志提出“Blackboard 平臺的應用正在逐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的教學觀念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Blackboard 平臺優化了課程資源的配置”,“借助 Blackboard 平臺,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完整,立體化”;平臺的討論版和在線聊天功能使“師生進行互動式教學得以實現”;“利用 Blackboard 平臺跟蹤檢查教學質量,使對學生學習課程評價的過程性設想得以落實”。[9]
但使用這一平臺還存在一些制約條件,如“學校網絡不穩定,平臺難以運行的問題,往往會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10]。吳昊、黃禹鑫將這一平臺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為三點:“一是與課堂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的有機結合不夠。二是師生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教學平臺建設的相關標準的缺失, 使得 Blackboard 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水平良莠不齊。”[11]
除Blackboard平臺外,部分高校還依托易班網實現了思政課易班專題討論式教學。陳艷紅、董玉來、黃晞建認為,易班集論壇、社交網絡、博客、微博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先進性;要求實名注冊保證了安全性。而基于易班網的思政課專題討論“能有效地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廣度轉化”;“可以突破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限制,拓展專題討論教學的時空;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豐富專題討論教學的資源;可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師師互動,滿足專題討論教學的師生雙主體交流”[12]。
但易班在應用中也存在諸多不足,如需要實時在線觀察討論動態,耗費人力;繁雜的操作流程限制了專題討論的有效進行;實名制限制了討論時發表真實想法的自由;討論時人多言雜,刷屏太快,秩序難以保障;考核評價操作困難。
(二)VR技術應用下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
“一般認為,VR是Virtual Reality的縮寫,即虛擬現實,主要指借助計算機系統及傳感器技術生成一個三維環境,創造出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狀態,通過調動用戶所有的感官,帶來更加真實的、身臨其境般的體驗。”[13]“這一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形式主要是通過創設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和意義的虛擬仿真場景,對學生開展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實訓活動。”[14]
趙薇認為,“VR技術帶給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最真實、最震撼的,它超越了文字、音頻、視頻所具有的一般優勢,無可取代。”[15]沈震、楊志平認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實踐教學,VR平臺更具現代性和便捷性”[16]。但符合教學實踐需要的高質量VR資源還需要投入更多成本進行研發,這限制了VR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大規模推廣;就應用現狀來看,當前思政課VR技術應用還不能滿足同一時空條件下的多人同步體驗,使用效果尚不理想,這對其在實踐教學中的推廣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三)博客、微信、微博、QQ等具有社交屬性的自媒體平臺
應用這些自媒體平臺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優勢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在學生群體中認可度、使用率高,將其運用于教學可使課堂貼近生活,拉近師生距離,提高上課積極性;(2)承載教學信息、豐富教學資源,便捷性強;(3)能打破課堂、課時限制,便于進行持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4)使用門檻低,操作簡單,無須專門的技術培訓。
但當前自媒體平臺應用效果尚不理想,“這一平臺在信息組織和呈現方面對教學的支持并不充分”[17];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利于進行課堂管理。劉建萍認為自媒體平臺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缺乏吸引力、質量參差不齊是這一平臺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其即時傳遞性等優勢在教學中也未得到充分發揮[18]。
(四)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教學軟件平臺
首先是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性質和特點,運用云計算和移動互聯技術搭建的思政課專用教學平臺,目前以中成智慧課堂最為典型。中成智慧課堂可實現教師學生手機端和課堂大屏幕同步互動;能使師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實現全員參與、互動;憑借精確的身份識別技術及強大的統計功可實現對學生的全程大數據記錄和科學評價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開發思政課專用教學軟件平臺既要掌握移動平臺開發的先進技術,更要吃透高校思政教學規律及特點,屬于教學領域的重大技術創新,開發難度大、投入成本高,目前還屬小眾事物。
其次是通用教學軟件平臺,目前以雨課堂的應用最為廣泛。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PT和微信之中,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使課堂互動永不下線”[19];基于雨課堂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易于操作、推廣,且受到學生青睞和歡迎。但目前這一軟件平臺功能還有待開發完善,如課堂考勤功能存在漏洞、推出的課堂習題僅限于選擇題和word文檔導入,暫時無法提供其他題型。
(五)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慕課
慕課的特點、優勢主要表現為:開放程度高,覆蓋范圍大,受眾廣,課程質量高;學生選擇慕課進行學習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更具自主性和靈活性;高校運用慕課開展教學可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即時性、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為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供機遇;借助慕課大數據分析功能還可以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部分學者認為慕課的建設可以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形成教學共同體。
慕課具有自身優勢,運用中也存在缺陷和不足,整合學者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授課過程中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價值取向,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師難以主導、管控慕課課堂,學生面對電腦難以進入教學情境,上課效果難以保證;不能實現真實教學現場的師生雙向互動,缺少情感交流;僅靠在線學習和輔導難以完成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實踐中存在對學生的管理和評價失效失實、學生認可度不高的問題。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自應用于高校思政課以來,對教學活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依然存在各式問題,其層次和應用水平還亟待提升。形形色色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雖克服了傳統思政教學的弊端,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但還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
三 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路徑完善研究
(一)正確處理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增強教學內容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達到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的教學目的,歸根到底還是靠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要靠教師運用自己的理論知識向學生展示理論自身的邏輯魅力,用理論自身的邏輯魅力去影響和感召學生”[20],不能過度關注思政課的表現形式,忽視對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柴艷萍認為,思政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輔助手段,精心設計、優化課程內容才是實踐教學的核心所在,“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思政課改革不能將二者關系顛倒”[21]。李洋、睦國榮認為,現有教材的內容晦澀抽象,因此要將順應社會發展、切合時代需要的熱點話題補充進來,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內容吸引力[22]。
(二)堅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屬性
高校思政課不單是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確三觀的重要使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這門課無論教學方式方法怎么改革、教學內容怎么設計, 都不能減弱、更不能消解這一性質。這是思政課改革的底線。”[23]沈壯海、史君認為思政課與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首先要堅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引領多元社會思潮;在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較量和多種信息傳播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引導作用。其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色、教育本色,不生搬硬套、盲目迎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被信息技術“異化”。[24]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任何一項教育改革要取得顯著成效都必須有教師群體的精心實踐和積極參與。李華忠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理論素養,還要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25]“所以,思政教師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思政課教學運用現代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26]張穎欣認為信息技術時代,教師辨別紛雜信息的深厚素養是正確引導學生的前提,而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主要包括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27],則是在信息時代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趙薇認為,要提高教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首先必須對思政課教師隊伍進行專業培訓;其次要更加注重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大規模的團隊運作打造優質的教學精品。[28]
參考文獻:
[1]金鑫,張耀燦.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與發展[J].思想教育究,2009(6): 17.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64-66.
[4]楊松菊.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 99.
[5]陳亞玲.略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發展,2008,(08):76-78.
[6]李建軍.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7]戴開柱.網絡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探索—評李本成新著《網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33-34.
[8]張坤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新模式研究——基于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J].傳承,2016(07):103-105.
[9][10]郭鳳志.新媒體環境下利用Blackboard平臺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64-67.
[11]吳昊,黃禹鑫.基于易班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的思考與實踐——以重慶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64-67.
[12]陳艷紅,董玉來,黃晞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易班專題討論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4(08):64-68.
[13][14][16][17]沈震,楊志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03):69-74.
[15][28]趙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7(27):194-195+203.
[18]劉建萍.加強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7):138-140.
[19]肖安寶,謝儉,龔付強.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翻轉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5):46-52.
[20]陳文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如何迎接新課程的改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2):91-94.
[21][23]柴艷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刊,2017(09):115-119.
[22]李洋,眭國榮.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文化學刊,2017(03):141-144.
[24]沈壯海,史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1):15-21.
[25]李華忠.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探究[J].中國報業,2017(18):26-28.
[26]廖青清.“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轉型與發展問題研究[J].廣西教育,2015(39):21-22+30.
[27]魏愛棠,郭錦星.“網絡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負面影響及其教育對策[J].理論與改革,2000(03):111-114.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