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這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也符合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信息技術并不是獨立的學科知識,在現代教育中更強調它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以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對教師而言,要充分利用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做好知識導入、資源補充以及相關練習的強化,使學生能夠依靠信息技術有效探究學科知識,建立更全面的知識框架。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31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14-02
引言
數學在小學學科體系中是基礎性的學科,除了計算相關知識外,還包括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以及綜合性的實踐等內容。多樣化的知識板塊決定教師需要運用靈活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內化和應用。在現代教學中,信息技術是教師必不可少的應用手段,同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能力。將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結合,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效果。
一、信息技術導入,以多種形式提高課堂的吸引力
從成長規律來看,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但知識和生活經驗匱乏。如果缺乏科學引導,學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失去學習熱情,更無法有效發揮思考力和創造力。因此,教師要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在新課導入和其他環節增加知識的吸引力,利用圖片、視頻以及音樂等相關元素,生動形象地構建教學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跟隨信息技術的引導進行思考。在圖形和幾何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三維動畫的方式呈現知識,營造具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保持樂學的良好學習狀態,從而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時、分、秒”的教學內容為例。學生在本節課中需要認識單位秒,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情境,即在課件中出示主題圖,以動態的方式展現鐘面時刻,引起學生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被信息技術展示的多樣化的動態圖吸引,觀察鐘表時刻,從而初步了解1分=60秒這一概念。此外,學生還要體驗1分鐘有多長,培養良好的時間觀念。這一目標則需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相應的視頻畫面,讓學生感受實際生活中1分鐘所做的事情有哪些。
二、信息技術搜索,以豐富的資源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小學生接觸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的基礎使用、承載信息的媒體、瀏覽器的使用等內容。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科知識的強化,具有極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信息技術的掌握情況,制訂教學計劃,擴展教學內容。在當前所處的信息時代,學生有著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條件,教學知識也更加豐富,并不僅限于教材內容。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一方面,課前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即為學生制定預習探究任務,讓學生借助已有的信息技術經驗和條件進行搜索,從而獲取有效資源,完成這一任務,主動拓展數學視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充實和擴展教材內容,使得課堂更加信息化,讓學生能夠從中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資源。
以“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學生要初步感知平移的現象,在方格紙上判斷出圖形平移的方向及距離,同時熟練地畫出平移后的圖像。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課堂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搜索功能,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使學生可以深入感受新知。另外,為了提升課堂效率,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搜索相關案例,對個人思維意識建立初步的認識,繼而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指導不斷完善。
三、信息技術應用,以親自實踐培養知識的感知力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能夠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效率和質量。所以,教師在應用多媒體、微課以及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相關信息工具開展教學時,要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探究數學知識,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感悟,并對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形成知識內化和遷移,構建更加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比如,學習圖形的制作、數據的統計等內容時,學生要親自操作才能徹底掌握知識。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機圖形繪制方法。基于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個人設備上進行簡單操作,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快速理解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以“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這一教學內容為例。首先,學生要學會填寫簡單的統計表,認識到分組整理和編制統計表的意義;其次,初步學會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在課堂中經歷簡單的數據分析過程。針對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更便捷的數據整理和統計圖制作方法,使學生建立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統計表的思維意識[1]。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原始數據,在溝通交流中確定正確的數據,分組進行填寫,并在實踐中明確具體做法。可以說,學生通過投影儀進行統計和整理的過程,既是數學知識深化的過程,更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化的過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
四、信息技術練習,以智能方式進一步鞏固知識
信息技術的應用,除了能豐富教材內容、優化教學結構外,還能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使得學生可以和教師緊密聯系。那么,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方式,指導學生強化練習、鞏固知識,獲得深層次的學習體驗。比如,教師以信息技術為橋梁,針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構建自主學習平臺。一方面,教師在信息技術平臺上發布預習資料,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學生提交之后,及時給予評價和恰當的建議,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新課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后為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形式多樣的作業,引導學生在交互平臺上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靈活設計作業題目,因材施教,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使得學生在智能學習平臺上體會到成就感,對數學保持長久的熱情[2]。
以“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學生需要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夠按順序正確計算,從而體驗到簡便運算的優越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分析及比較能力,進行具體場景設計,在學生完成相應學習、掌握一定的計算要領之后,借助信息技術加強學生練習,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熟練掌握技術。除了加強練習,教師還需要設計相應的對比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歸納和分析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掌握本節內容。
結語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教學的有效途徑。這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也可以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因此,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不但要以信息技術構建良好的新課導入情境,而且要利用搜索功能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進行有效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周姝.信息技術輔助下的數學互動交流探究[J].成才之路,2015(33):27.
徐倩.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小說月刊,2016(03):249.
作者簡介:蔡小玉(1984.1—),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